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伏養生 | 伏天防暑之餘,更要防寒!

?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最盛且潮濕、悶熱的日子。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計40天:

初伏:

7月12日(農曆六月初十)——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九)10天;

中伏:

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8月10日(農曆七月初十)20天;

末伏:

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一)——8月20日(農曆七月二十)10天。

伏天不僅防暑更要防寒

三伏天一到,氣象就要開啟「燒烤模式」,走在大街上就像是在「桑拿」,稍不注意就會中暑。

上點歲數的老人都知道「伏天」的恐怖,過伏天就像女人坐月子一樣,月子沒做好,影響身體一輩子是一樣的。伏天沒過好,對我們健康影響甚大。

很多人都知道炎熱三伏要謹防中暑,切不知伏天裡,防寒也相當重要。

伏天開始,人體的陽氣也達到一年中的頂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腠理開泄,經絡相對通暢。此時人體一旦受寒,寒邪便很容易入侵體內。

尤其在炎熱氣象,人們都喜歡吃冷飲、吹空調給自己降溫,殊不知,貪圖一時的涼爽,卻讓身體無形中被寒邪侵害。

?

很多病都是因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於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伏天裡對寒邪千萬不可小噓,此時,防暑之外更要防寒!

有很多冬病都是因炎炎夏日不注意,而導致寒邪侵入體內積累所得,導致寒邪入體的原因如下,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槍」:

1、愛沖冷水澡、長期呆在空調屋裡;

2、貪吃冰涼的食物,如:吃冷飲、冰鎮瓜果等;

3、喜歡穿露臍裝、露背裝。

這時身體受寒,毛孔會閉合,身體會出現以下狀況:

一、熱邪不出,內外熱邪勾結,心焦、肉酸、氣短、皮粘等諸多不適纏繞周身;

二、熱邪壅阻,外遇風寒,常患熱傷風感冒;

三、體內陽氣不足,身心不長,表現為秋冬心寒,四肢不溫。

伏天防寒、養生之法

《黃帝內經》記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一、三伏灸:

最佳之法少食寒涼、以灸泄熱。用艾灸的方法,選則陽穴灸之(先灸百會,再灸大椎),便達到以火瀉熱的效果。

在施灸的過程中,適量出汗,這樣悶熱之氣會隨汗得以宣洩,灸完之後,再喝一些溫熱的薄荷葉水,頓時人就會感覺到清爽無比,悶熱之氣一掃而光。所以夏季艾灸,瀉熱清涼是養生避暑的最佳之法。

如果能在每年最熱的「三伏天」施灸就會事半功倍,從而解決久治不愈的因寒凝而引起的各種淤症、痛症和有損容顏美麗的各種色斑問題,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二、喝熱茶:

喝熱茶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研究證實,飲用一杯熱茶9分鐘可使體溫降低1—2℃,降溫可維持15分鐘以上。因此夏季喝熱茶是簡便易行的降暑之法。

三、熱水浴、泡腳:

洗熱水澡,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散發熱量,消除人體疲勞。

或用熱水泡腳也可以使全身毛孔張開,有利於散熱。堅持熱水泡腳,可促進排汗,增強汗腺功能,提高耐熱力。

建議每晚臨睡前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每次浸泡15~20分鐘,以感到微微出汗最好。

四、「趁熱」調理頸肩

三伏前後,心經氣血旺盛,和它相表裡的小腸經也會跟著氣血旺盛起來。小場經走肩膀,以擅長調理頸肩外頭著稱,被稱為「肩脈」。

所以凡是頸椎有不適、肩周有問題的朋友就要抓住這個好時機來調理。

艾灸通「肩脈」最好,如果艾灸不便的情況,可選用「火泥三伏貼」來調理。

因「火泥三伏貼」和其它三伏貼有所區別,配料裡加入了艾草,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

「火泥三伏貼」由專家團隊經過反覆調配,採用中醫傳統熬製療法和現代工藝製作而成。主要以八百裡伏牛山野生艾草提取的精華和中藥配製而成,火泥三伏貼療效更加顯著。

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

「冬病夏治」是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利用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之際,治療某些屬於虛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的作用。

「火泥三伏貼」貼敷簡單、方便、無煙,無論在家還是部門都可以貼敷。

(想了解更多艾灸養生知識,請V信搜索「宛灸堂」,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