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完周冬雨和白人同框,就明白為何大家說歐美護膚品不適合亞洲人!

三爺在翻明星活動找選題的時候,看到了周冬雨的這組圖。嗯,看精修圖不醜,但就是感覺不是她的衣服,風格跟之前的小精靈系差了很多。

但是等看到沒有特定角度、調過比例的圖,就想問!周冬雨的造型團隊是跑路了嗎?

這套雖然沒有顯得很壯(本人太瘦遼),但是真的看全身照好壓人的感覺,再加上本人真的很瘦,就感覺很「沉」,莫名感覺被壓矮了一截。

不過冬叔的皮膚還是一如既往的發揮出色,尤其是在跟國際友人合照的時候,充分體現出了亞洲人的皮膚特色和護膚理念。

比如說護膚理念,亞洲人除了摯愛膚白,還非常偏愛透亮有光澤,這點不僅僅在護膚追求上有體現,在妝容打造上差異也很明顯。

而且亞洲人的皮膚相對歐美人會更為薄和細膩,這點在跟歐美人站在一起時也能觀察到。

不同的護膚追求必然造就產出的產品設計功效不用,而不同的皮膚自然適合的產品也會有所不用。像大家選護膚品時應該都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吧,「相比歐美的產品,還是日韓的護膚品更適合我們」。

這個很好理解,畢竟我們和日韓同屬於亞洲黃種人,自然皮膚底子比較接近,但深究一下想想,日韓的護膚品和歐美的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這個說法真的成立嗎?

今天的「科普系列」,我們就來簡單聊聊各地區的護膚理念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歐美護膚品不適合亞洲人?


我們就從「相比歐美的產品,還是日韓的護膚品更適合我們」這句話開始分析一下。

首先,三爺覺得對於歐美護膚品,我們得區分一下,其實他們算是有兩類。

一類是針對無太多專業知識、普羅大眾的品牌,比如歐萊雅、雅詩蘭黛、蘭蔻等,他們的目標最起碼要做到溫和安全,絕大多數人怎麼都用不出錯,為了後面說著方便,我們稱為A類吧。


而另一些則是小眾的、針對有一定知識人群的猛葯產品(不是品牌,極少有品牌全是大猛葯的),這些產品本身就是給那些可以為自己的皮膚「負責」的人準備的,後面寫做B類


然後我們再根據我們和歐美人皮膚的差異說說,不適合言論的根據是啥。

根據一:我們有更薄的表皮層

表皮層更薄的優勢,讓我們的皮膚天然就更細膩和更有透明感,對產品也更容易吸收。

但隨之帶來的劣勢是,我們對外界的防禦力更低,也包括護膚品,這就意味著我們對猛葯化妝品更容易不耐受

那像上面說的B類大猛葯,對我們來說就容易超過我們皮膚的極限造成過敏等問題。

根據二:我們有更「強勁」的黑色素細胞和纖維母細胞

這兩者造成的影響是,我們的皮膚相對更容易變黑,無論是日曬還是炎症受損;我們的皮膚也更容易造成傷痕且不易恢復,就是更容易留下疤痕。

這兩個特製結合在一起的結果是,我們的皮膚「容錯率」更低,因為一旦「犯錯」(長痘痘啦、過敏啦等等),我們就可能留下久久難去的印記。

而歐美人則不然,他們是較難留下明顯印記的,即便留下也恢復的更快,所以他們很多人都自己刷高濃度酸,因為周圍弄出問題的人少,做開刀手術時他們也不用那麼重視疤痕問題,因為長出來也是又淺又小。

所以B類的歐美猛葯,自己要是沒點基礎就隨便糊,他們大概率不會出問題,但我們就得慎重,因為容易出過敏等問題,過敏後還容易有色沉。

根據三:我們的新陳代謝更慢

相對於歐美人,我們的基礎代謝更慢,皮膚的更新換代也就更慢。

但是歐美人由於有更厚的角質層,他們皮膚會感覺比較糙,就比較偏好各種去角質促剝脫的產品,標誌就是他們很喜歡在各種產品裡加點水楊酸、果酸。

但是他們代謝快呀,新的角質長出來也就快,而我們不行,我們的角質新生速度很可能跟不上,同樣的剝脫速度對於他們可能還行,對我們角質層可能就會越來越薄。所以歐美的較猛的酸類,我們也要慎重。

所以從用著不易出錯這點來說,深知亞洲人皮膚特性而把溫和放在首位的日韓護膚品,確實比B類產品更適合中國人。

不過這也是大概率而言,放到個人身上,對自己的皮膚充分自信,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的人,同樣可以自由的玩起歐美大猛葯。

而且現在品牌都力爭走向世界,一般也很少出那種真的猛到消費者特別容易用出錯的了,大家自己選擇的時候量力而行一般都不會出啥問題

歐美更注重抗衰,中日韓更注重美白

三爺之前哪次講歐美人更容易老的時候,有位童靴問,他們明明骨相更立體,更應該抗衰,為什麼反而老得更快呢。

這是因為歐美人的真皮層相對更薄,膠原蛋白的容量小,一旦出現膠原蛋白的流失,他們會比我們更容易顯露出來,也就是皺紋明顯,容易乾癟。

所以老化是歐美人最大痛楚,而我們的真皮層較厚,真皮層含水量也更高,抗皺有一定的優勢。

而中日韓的皮膚,前面也說了我們的黑色素細胞更為活躍,容易變黑、產生色素沉著。

我們在追求護膚效果時,一定是先以我能看見的皮膚衰變為最先的,歐美人最容易看到衰老但不宜變黑,我們抗皺有優勢但容易變黑,所以演化的結果就是:歐美更注重抗衰,中日韓更注重美白。

所以有種言論說,歐美抗衰技術更牛,日本美白技術更牛,倒也不完全算錯,康康歐美VA的產品數量,再看看日本的,差異明顯啊。

美白也有差,日牌追求的白,不同於歐美的凈白,更多的是透白,還因此衍生出了他們獨有的「先乳後水」。

為什麼只有日牌推崇「先乳後水」

「先乳後水」這個特有的護膚方法,其實非常的能代表日本的護膚理念。

稍微注意一下日本的廣告就會發現,「透明感」——是他們特別喜歡用來宣傳的一個高頻廣告詞,無論是護膚產品還是彩妝產品。

日本人民對「透」愛得深沉愛得熱烈,「白」只是基礎,「透」才是高階追求,所以日系的產品相比單純增白,還更注重透亮。

而且行使這個責任的產品並不局限於美白產品,日本是從方方面面、每一產品上,都在努力向這個「透明感」靠近,包括最基礎的水乳,於是才有了「先乳後水」的方法。


先乳後水,看起來只是水乳的順序顛倒,其實從第一步的潔面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了,潔面→滲透乳→爽膚水,這三步連續其實才是完整的「先入後水」。

step.1 皂基潔面
日本喜歡皂基潔面,這個傳統也由來已久了,這麼多年承襲下來,在網路一度充斥著各種「皂基毀臉」言論之下,依然「死性不改」。

原因有歷史因素在,他們確實早就習慣了這樣的護理方式和洗感;有環境因素在,日本對水質的處理技術較好,水質軟,配合皂基也不會那麼緊繃;有大集團的技術自信在,皂基玩得很六,無論是復配其他表活還是添加緩衝劑,都能處理得相對柔和;還有日本的護膚理念在,他們的思路就是先用皂基強大的脫脂能力,把你自己原有的皮脂清洗掉,然後再用後續產品補充。

step.2 化妝棉擦拭滲透乳

日本安排先乳後水這種使用方法的產品,配方其實是有些不同於一般的保濕乳液的,所以起了個新名叫「滲透乳」。

滲透乳這個名字非常的點題,說明這一步的重點就在於滲透。

之前我們講過皮膚不同的吸收途徑,滲透乳走的其實就是細胞間這條路,第二步的滲透乳會填補到之前被清洗過一次的角質細胞間隙中去,起到帶頭兵的作用,幫助後續產品的吸收。

咦,可能有人會問了,乳液不是外層保水的嗎,附上一層保水成分,後面的成分還能有效吸收嗎?

所以說,滲透乳和一般乳液還是有些不同的,原理有啥不展開講太繁複了,簡單說就是從改變界面張力、改變電性吸附、選擇小分子油脂疏通滲透等多個方面,幫助後續產品促滲而不是阻滲。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滲透乳配合化妝棉擦拭除了可以調整膚感,讓人感覺更清爽;擦拭清除廢舊角質,幫助後續吸收這兩個作用外,可能還有避免大分子物質附著在皮表影響後續吸收的考慮在。

所以建議是,能用盡量用,盡量找跟原裝比較相似的那種。

step.3 化妝棉輕拍爽膚水

日本設計為「先乳後水」這一套當中的水,都是酒精含量比較高的,有追求膚感的因素在,但不完全是。

首先日本品牌對於酒精的處理確實比較強,可以把酒精做得溫和許多,不像早期歐美很多的酒精水,一上臉感覺就是抹了一層酒精,日本爽膚水的酒精存在感較低。

再來用酒精處理一遍,滲透乳原本殘留在皮表的一些膩感也會被緩解掉,最終整體感覺皮表是清爽的,但是內層又有潤感,比較的舒適,又不會膩又不會緊繃。

最重要的是,乳後塗爽膚水,裡面的酒精滲透到皮膚內部的量會少很多,多數都會停留在表層,這樣乾皮用的時候也容易接受,然後在表層一揮發,還能起到一定的調整角質層排列的作用,提升透明感。

這麼一套流程其實每一步都是在上一層的基礎上起步的,所以三爺說先乳後水其實得算上潔面一共三步才完整。

不過護膚理念是理念,實操適不適合個體還是要上臉測試才知道的,說得多好聽都沒用。

像三爺,三爺本身習慣了潔面洗後是潤的,皂基的乾燥緊繃我無法接受,後續又擦又拍的我也覺得麻煩,所以就不愛用。

再者,這樣有點「破而後立」的步驟也不適合皮膚本身不是很強韌的人來折騰,可能還沒等你享受到透明感,就已經被皂基搞趴下了。所以說,能不能接受、使用這種方式,要看你皮膚的狀態和能接受理念、手法等等。

即便不喜歡這種方式,產品只要你覺得用著舒服,單用也沒什麼不可以。但如果你是真的想試試這種方式,建議還是買日牌搭配好的組合,自己隨便找一瓶水一瓶乳不太能用出宣傳的這種「透明感」。

好啦,今天聊得護膚差異其實也只是一小部分,總體來說歐美還是更注重有效,舒不舒服再說,而日韓更注重溫和、膚感,別管有沒有用,先讓我舒服了再說。

沒有高低優劣,只有適合不適合,日韓滴溫吞派也並非一無是處。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