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裝甲戰鼻祖:奧匈帝國的世界首個坦克方案

眾所周知,坦克是由英國工程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首次參加實戰,則是在1916年索姆河會戰。但這個觀點並不準確的反應了歷史的實際情況。因為在坦克正式登場之前,世界各國都有過類似的概念與嘗試。

早在日俄戰爭結束後,如何突破敵人密布火力點的塹壕壁壘,就成為各國武器專家日思夜想的問題。1904年卡特彼勒公司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給了許多思考者以靈感:為什麽不試著用拖拉機越過戰壕呢?

卡特彼勒公司的履帶式拖拉機

這個啟發最後變成了英國的I-IV型坦克和德國的A7V等鋼鐵巨獸。不過早在1911年,有一名奧匈帝國工程師率先設計出了坦克的雛形。

庫克·博斯丁是奧匈帝國的武器設計師。在20世紀初,裝甲魚雷艇是武器界的明星產品。博斯丁的目標就是開發一款陸軍使用的“陸上魚雷艇”。兼具有優良的防護和強大的火力。當時,德國戴姆勒公司推出一種號稱具有突破塹壕能力的裝甲車。博斯丁經過近距離考察這款裝甲車,認定該車的車輪無法像聲稱的那樣去跨越寬大型戰壕。

奧匈帝國工程師庫克?博斯丁

博斯丁的想法是將裝甲車和卡特彼勒發明的履帶式拖拉機合二為一。1911年底他向軍方提交了自己的武器設計方案,博斯丁將這種武器命名為機動火炮。

應該承認,這是世界上第一份現代坦克設計方案。它具備現代坦克的三個主要特徵:帶有裝甲的車體、履帶推進裝置和獨立炮塔。

博斯丁的早期設計模型

該車的設計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且進行了各種複雜的工程計算。機動火炮的尺寸和重量大致和後來的雷諾公司輕型坦克FT-17型相近,戰鬥全重約7噸。在裝甲車體上方有一個獨立的圓形炮塔,炮塔準備安裝一門30毫米到40毫米的小型火炮,採用小型火炮的好處是可以在狹小的車體內儲備更多的彈藥。另外該車還可以安裝兩挺7.7毫米機槍,對於一輛輕型裝甲車來說,這樣的火力在一戰已經算是不錯。

如果該車投入生產,那它最有可能裝備德製37毫米加農炮。這種火炮可以用來對付堡壘和塹壕裡的步兵,對英法的裝甲目標也有很好的殺傷效果。

博斯丁的最終設計方案

機動火炮直接採用了一台卡特彼勒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並且對其進行了一番改進,並由此成功申請到了德國專利。經過改進的拖拉機底盤,賦予了機動火炮以良好的移動能力。該車在公路上每小時速度29公里,越野時速為8公里。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裝甲車中是出類拔萃。

該車的另一個特徵是具備良好的越壕性能。它在前後各裝有一對用於跨越壕溝的輔助延伸車輪,這些輔助車輪可以自由升起或放下。按照博斯丁的構想,應該是機動火炮在通常情況下抬起輔助車輪正常行駛,在準備跨越壕溝時放下車輪來增強越壕能力。

博斯丁的設計特色是幫助翻越戰壕的輔助車輪

機動火炮的輕巧靈便和履帶的設計,也為它提供了極好的戰場適應性。除了在公路和荒野上速度比協約國坦克更快,彈簧懸掛裝置的設計也會幫助機動火炮穿越普通坦克難以穿過的崎嶇地形。輔助車輪還有一個非常實際的作用,用於破壞貫穿整條防線的鐵絲網,為後續步兵前進開辟通道。

當然機動火炮也存在一些設計缺陷。全車僅僅覆蓋有4到8毫米的裝甲板,只有防禦炮彈破片和子彈的簡單防禦能力。一戰的經驗表明,這樣的防禦能力無法經受小口徑加農炮或者重型火炮的射擊。無論是穿甲彈直擊還是榴彈在附近爆炸,都能輕易摧毀這樣的輕型裝甲車輛。

奧匈帝國的坦克方案最終只剩下一個原型試驗品

另一個缺陷是車內人員布局。坐在車體右前方的車長是朝向車體前方,但另一名成員駕駛員是背對車體前進方向的。想要駕駛該車,就必須借助反向潛望鏡,或者聽從車長口令指揮。這必然會帶來極大不便。

博斯丁的設計連大戰後期的德國A7V坦克都比不上

最後,博斯丁的設計超過了奧匈帝國工業的承載能力。不管是彈簧懸掛裝置還是可以升降的輔助車輪,技術上都太過複雜。奧匈帝國嚴重落後的軍事工業,無力承擔大規模生產如此複雜車輛的任務。所以,奧匈帝國戰爭部在收到設計方案後,很簡單就將其否決。機動火炮至此胎死腹中,從未能製造出原型車或驗證車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