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追星就該這樣做,和張雲雷一起走近非遺!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與快節奏的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

近日,相聲演員張雲雷的粉絲群體自發組織非遺文化保護活動又將全國各省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入大家的視野!

此次活動一經發布,得到了許多省市文化和旅遊廳的響應,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文化遺產,老言古語說道:“眾人拾柴火焰高。” 非遺也是如此!

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微薄,但是所有人的力量相加,就足以升騰起改變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保護非遺,推廣非遺,需要你我的加入,需要世代傳承!接下來,小編就帶您走進非遺的世界,看看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非遺!

南京絨花

南京絨花的歷史十分悠久,諧音“榮華”,相傳早在唐代武則天時便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清時代更具規模,清康熙、乾隆年間為極盛時期。《紅樓夢》第七回“送宮花賈璉戲熙鳳,宴寧府寶玉會秦鍾”,李紈將“宮裡作的新鮮樣法堆紗花兒”送給大觀園中每一位姑娘,這裡的“宮花”和“堆紗花兒”就是絨花。大觀園中,只要是女人,對絨花都是一見傾心,足見昔日宮花的魅力。南京絨花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可查詢到的江蘇省瀕危品種之一,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傳承人、絨花藝人趙樹憲成為目前南京唯一仍在從事絨花製作的藝人

膠東大鼓

膠東大鼓是產生於膠東半島的一種曲藝藝術形式,因系盲人始創並演唱流傳,初名“盲人調”。主要伴奏樂器用書鼓、三弦,故稱為“大鼓”

膠東大鼓按照地域可分“北路”、“東路”、“南路”三派,以梁前光為代表的屬“北路”。

膠東大鼓屬於板式變化體,分上兩句、一般上句落5、下句落1唱詞為七字句或加三字頭的十字句,較為規整。膠東大鼓主要演唱板式有:鼓套、起腔、二板、平腔、落腔、悲腔、快板,歸納起來,分為大套和小套兩種。

膠東大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是說和唱,通過說和唱來交代故事、描繪人物、介紹環境、渲染氣氛。膠東大鼓的鋼板,稱“天地板”。其形製、板由兩片不同形狀鋼片製作成。一片為半月形,叫天板,使用時在上;一片呈長方形,叫地板,使用時在下。

梁金華,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島“膠東大鼓”的唯一傳承人,她一直用自己的心力支撐著膠東大鼓的傳承

貴州苗族蠟染

蠟染是貴州苗族最普遍、最有名的工藝美術,主要工具是蠟刀、蠟鍋和染缸,原材料為石蠟、藍靛和自織麻布或布場上購買的平紗白布、府綢,工藝流程分畫蠟、染色和漂洗三道工序。

畫蠟,即用蠟刀蘸蠟在白布上刻畫各種圖案。蠟刀系用幾片三角銅片鑲鉗於削好的竹纖一端做成。其原理與原子筆一樣,點蠟時,固定有三角銅片的一端朝裡,另一端朝外。作畫的蠟用時都要用蠟鍋加熱,使之溶化,但溫度要適中,既不能低,也不能過高。苗族蠟染的圖案較多,常見的有幾何圖形和花鳥蟲魚抽象化圖案,常常是一段以後又進行重複,多段相連,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畫蠟結束後,要對布料進行染色,染色的原料是藍靛,一般栽於房後或村邊陰潮的地方,葉子較寬,浸泡後容易腐爛,當年種植,當年收割,浸泡一星期後即可將余渣撈出,然後加入石灰攪動,使之發生化學反應。染色常常需要反覆進行幾次,直到點有蠟的地方變白,原來空白地方變藍為止。

漂洗是蠟染的最後一道工序。根據布料大小,用一器皿盛上開水,將布料放入水中又急忙取出,反覆數次,直到點上去的蠟全部熔化脫離布料為止。

海南瓊劇

瓊劇,又稱瓊州劇、海南戲。清代鹹豐年間,瓊劇在吸納外來戲曲藝術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更新,並入瓊劇班,形成文武大班的體制,瓊劇中分出文戲佬倌和武戲佬倌兩大系統。民國時瓊劇編演文明戲,變革唱腔,向寫實靠攏。新中國成立後,瓊劇迎來改革發展的新時期,行當體制精簡為生、旦、淨、醜、末五大行。粗狂質樸是瓊劇唱腔的特點,腔由字生、音域寬廣。不僅有著優雅舒展的腔調、悠揚寬闊的旋律,且體裁豐富多彩,既有高亢激越,也不乏委婉纏綿。

西寧塔爾寺酥油花

塔爾寺酥油花是一種用酥油塑形象物的特殊技藝,在嚴寒的冬季僧人在製作時都要不斷的將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讓手指保持冰涼。酥油花的素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宗教故事、人間天上生活及神話故事為主。

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華燈初放,塔爾寺便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燈節,人們做花、賞花,祈求吉祥平安,幾百年來從未中止。

上海豫園燈會

上海豫園燈會是新春期間上海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一項活動,是代表上海人文傳統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

燈會歷史悠久,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韜在《瀛壖雜記》(1875年出版)中顯有記載。民國以後,燈會逐漸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1979年豫園重新舉辦元宵燈會,至1992年舉辦了8屆。1995年,豫園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燈會籌備班子,配備專職人員,開始了一年一度的“豫園新春元宵燈會”的舉辦歷程。從1995年豬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2年,已歷經了一個12生肖大輪回。

整個燈會以傳統燈展,結合現代科技理念,利用九曲橋的九曲長龍形狀和特有水面條件,以湖心亭與東方明珠遙相呼應為背景,創作了許多形象生動、市民喜聞樂見的大型主題燈彩來演繹中華傳統文化和燈文化,並配置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與傳統的春節溶為一體,別具一格,共同展現上海七百年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新舊對照,寄托著新年的吉祥祝福。

山西陽泉平定盤合剪紙

陽泉平定盤合剪紙的歷史大致可追溯到元代,民間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元末農民大起義時,月餅內餡夾紙條,傳遞信息,中秋夜起義統一爆發。月餅表面的花紋來源於剪紙,後來百姓叫圓形剪紙為月廓,之後漸演變為多種叫法。陽泉盤合的發源地是平定,盤合是結婚時必備的、專用的、應用最為廣泛的圓形剪紙(又稱“月廓”), “盤合”,是結婚的徽標,是必備之物,是平定特有的風俗習慣。

陽泉平定剪紙盤合外形為基本為圓形。外邊框:有的是齊邊,有的是鋸齒狀,有的是花瓣狀,有的則是齊邊內剪鸛鵲紋(銅錢紋或叫古錢套紋),有的剪拐山水紋,有的剪盤長紋,有的剪方勝紋,有的則剪萬字不斷頭的吉祥紋飾,更有獨具匠心者剪暗八寶,這都是對豐厚殷實生活的企盼。平定盤合用剪刀剪,裝飾性強,剪味、紙味濃,地方特色鮮明。

陝西皮影

陝西皮影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皮影戲俗稱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源於1500余年前的中國古都長安,盛行於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傳,皮影選用上等牛皮,驢皮,經削、磨、洗、刻、著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細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其造型精巧別致,刻工細膩,施色考究,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間藝術的倔巧淳厚。一般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陝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秦人氣息。陝西皮影保留著民間說書的種種痕跡,它是近代陝西多種地方戲曲的前身。

內蒙古包頭剪紙

包頭剪紙是一種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它是西口文化的延續,吸收了北方遊牧和中原農耕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別樣的塞上風情。包頭民間剪紙被專家們形象地稱之為“一部活著的中西部草原文化發展的史書”。2010年,“包頭剪紙”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剪紙藝術品牌。傳承代表人:紅霞、劉靜蘭、鄭蝴蝶、孫二林。

黑龍江青牛葫蘆

青牛葫蘆指在天然葫蘆上經雕刻、火燙及彩繪出圖案的工藝品,製作技藝流傳於黑龍江省五常縣至今200余年歷史。青牛葫蘆由“小鄭葫蘆”而來,第四代傳人鄭國華號青牛,作品落款“青牛”,故人們稱之為“青牛葫蘆”。

青牛葫蘆製作技藝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傳統手工技藝。青牛葫蘆是指在自然生長的葫蘆上使用雕刻繪畫手段雕刻、火燙及彩繪出各種圖案的傳統工藝品。其傳統製作技藝流傳在黑龍江五常一帶,已有260年歷史。

其實類似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不能在此一一列舉,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去參加目前張雲雷粉絲舉辦的走近非遺的活動,希望我們微小的力量能讓非遺重回大眾視野~

文旅小編

圖源網絡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