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地球最後的夜晚》60分鐘3D長鏡頭是天才是噱頭?

《地球最後的夜晚》《地球最後的夜晚》

  新浪娛樂訊 2015年,一部《路邊野餐》讓89年的畢贛一炮而紅。時隔三年,畢贛帶著《地球最後的夜晚》強勢入圍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當之無愧華語電影最值得期待的新新力量。

  和《路邊野餐》不同,這次的畢贛不僅獲得了極大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更有湯唯、黃覺、張艾嘉等一線實力演員保駕護航。不過,畢贛終究還是那個畢贛,首場放映前的3D眼鏡證實此前電影中有3D戲份的傳言。事實證明,電影中不僅有3D,而且是一段完整的長達60分鐘的長鏡頭。

  坎城第七天,《地球最後的夜晚》開放首場放映。電影成色如何?包括湯唯在內的演員又有何表現?更重要的是,那段長達60分鐘的3D長鏡頭是天才還是噱頭?小浪在電影結束後第一時間趕緊採訪了首批觀眾,讓我們一同看看,這次的畢贛表現究竟如何。

  1、好不好懂?

  坎城首映前,關於這部電影的消息非常少,大概是,黃覺扮演的男人回到故鄉凱裡,追尋湯唯扮演的一位失蹤的神秘女人。至於張艾嘉、李鴻其、陳永忠等,角色都不明。

  具體的情節這裡不透露,簡單來說,《地球》可以看作一個人的夢遊,在夢遊過程中,黃覺扮演的男主角遇到了湯唯、張艾嘉、李鴻其、陳永忠這些他記憶中的人,這個過程中,現在、過去、夢境開始互相交錯。

  這麽說吧,《地球》的整體設定以及最後的反轉和《路邊野餐》如出一轍。不過,說到具體的人物關係,《地球》要更加複雜一點。黃覺扮演的男主自稱“殺手”,開頭那段誰殺了誰,誰找誰報仇,我反正是看得一臉蒙逼。加上全片都是凱裡方言,第一遍下來,作為中國人都會理不清楚,國外觀眾覺得吃力也不奇怪。

  不過,從觀眾採訪來看,雖然他們對具體的人物關係有所疑問,但都表示整體情節和架構不難理解,就是講述一個男人在回憶走廊裡流浪的故事。

  2、60分鐘3D長鏡頭體驗如何?

  雖然早前有消息流出,畢贛的新作有3D鏡頭,會是一部實驗氣質更加濃厚的電影。但是直到首場放映,我們在門口見到工作人員分發3D眼鏡,這件事才算最終確定。

  但是,這部電影並非嚴格意義上的3D電影,至少在片頭的字幕提示是這麽說的:

  “這不是一部3D電影,但是,當主人公戴上眼鏡的時候,請你也戴上。”

  這個有點無厘頭的提示,引起了現場觀眾的一些掌聲。不得不說,坎城作為藝術電影、作者電影的殿堂,這個3D的長鏡頭的設計,本身就非常符合坎城的氣質,尤其是向來以先鋒著稱的“一種關注”單元。

  影片全長2小時10分鐘,3D部分大概從1小時候10分鐘開始,黃覺飾演的男主角晃到一家面臨拆遷的破舊電影院,戴上3D眼睛,然後黑屏,出現英文片名,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結構上前後兩段類似一盒磁帶的A、B兩面。

  那這60分鐘到底發生了什麽?如果你看過《路邊野餐》,《地球》的這段長鏡頭基本上屬於前作的更新3D版。隻不過,這次的實操難度更大,從室內到室外,從摩托車到纜車,從天上到地下,中間還要打乒乓球、打台球、放煙花,有一點點錯誤,都要重拍。

  不過我並不確定,這段長鏡頭有沒有利用後期技術手段以假亂真,目測沒有。後面要採訪導演,我要重點問問這段到底是怎麽拍的。

  和同前作一樣,這段長鏡頭依舊是本片的題眼,也是讓觀眾印象最深的地方。不過,有觀眾提議,導演既然用了3D,為什麽不直接用VR?這樣豈不是更加合適?

  還有就是,從片名就可以看出來,整部電影基本全是夜戲,整個60分鐘也都發生在夜裡。所以,它的放映要求會很高,如果規格不夠,比如銀幕的暗度之類,觀眾的體驗應該會差很多。

  3、演員表現如何?

  演員這一part應該是本片和《路邊野餐》的最大不同。相比之前基本全素人的演員班底,這次,除了禦用陳永忠外,都是專業演員,且黃覺、湯唯、張艾嘉、李鴻其、齊溪,個個都是好手。

  黃覺和湯唯分擔男女主角,戲份最多,尤其是黃覺,貫穿全片。

  黃覺的角色和《路邊野餐》陳永忠的角色一致,是貫穿全程的參與者。

  湯唯扮演兩個女人,一個是滿口貴州話的駐唱歌手“萬綺雯”,一個是操著國語的外鄉人“凱珍”(取義,凱裡的珍寶)。

  張艾嘉、李鴻其、齊溪,包括禦用陳永忠,戲份則非常有限,平均一人一場重頭。陳永忠的戲份就是之前放出的片段,一個戴帽子的黑幫老大,唱了一首歌。

  聯想到《路邊野餐》,這會不會是以後畢贛作品的標配?上次是《小茉莉》,這次是《堅強的理由》,猜猜下次會是什麽?

  另外,除李鴻其沒有台詞外,所有演員在片中都說了貴州凱裡話。李鴻其這段特寫戲是導演鋪的大梗之一,這裡不劇透。

  整體來看,《地球》還是一部作者電影,是導演的舞台,可供演員發揮的太空不是很大。

  4、導演風格是否有變化?

  毋庸置疑,《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徹底的導演作品,甚至可以說,這部電影,最大的演員不是湯唯、黃覺,也不是張艾嘉,而是導演畢贛。

  前面也提到,《地球》簡言之,可以看成更新版的《路邊野餐》,不過,這種更新主要是技術手段和工業製作水準上的“更新”,內核和精神上,還是那個畢贛,甚至於因為有了資金和技術手段的支持,這一部比《路邊野餐》更加畢贛。

  老火車、廢舊的時鐘、破沙發、漏水的屋子,《路邊野餐》裡的物件一樣不能少。另外,更加重要的是,故事仍是關於故鄉和記憶,說的依舊是逃不開的凱裡和逃不開的記憶。

  影像風格上,《地球》一如既往,非常迷幻,記憶像一灘水,似乎把所有東西都浸染成了幽綠色。標誌性的詩化對白,使得全片如同夢囈,尤其是後半段的3D長鏡頭,夢境和現實交織,讓人愈發看不清楚。

  片中有句話是,電影能看清虛實,但記憶分不清真實和虛幻。但畢贛這次要做的恰恰打破這種說話,證明電影可以做到虛實不分。這種開拓精神讓人敬佩,這也是採訪中,首批觀眾印象最深的地方。有觀眾甚至預測,因為個人特色極度突出,畢贛會是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導演”的有力競爭者。

  5、外媒評價如何?

  《地球最後的夜晚》首場放映後,“Bi Gan”立刻登上推特實時熱搜第二名,可見其受關注的程度。

  從目前的短評來看,《地球最後的夜晚》好評居多。《視與聽》《Film Comment》等電影雜誌的撰稿人Jordan Cronk評價最高,他稱畢贛是“繼阿彼查邦之後將電影的感官體驗發揮得最為極致的導演”,並大讚“《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傑作。”The Playlist撰稿人Aaron Stewart表示:“兩部電影下來,畢贛正躍升為中國的塔可夫斯基。他發明了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關於時空和記憶,去解讀變化中的中國。這部電影貢獻了影史最偉大的鏡頭之一。”美國獨立電影網站ICOCINEMA則表示,“《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出現讓《千禧曼波》顯得有些落伍。”

  而在首批觀眾的隨機採訪中,多數觀眾也表達了自己的喜愛,認為60分鐘長鏡頭非常“迷幻”,很“大膽且瘋狂”,有觀眾甚至預測導演可能會因此斬獲大獎。

  不過,也有部分評論認為影片似曾相識,認為該片是《路邊野餐》有了與之匹配的技術手段之後的“重做”,缺乏新意;至於60分鐘的長鏡頭,有觀眾認為“六十分鐘看一個跟拍鏡頭”很累。(安東/文)

(責編:kita)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