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古講究的餐桌禮儀,為何如今變了味?

中國自古講究「食不言,寢不語」「坐有坐相、站有站象、吃有吃相」,《禮記禮運》中更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之說。餐桌上的行為是否穩妥得體,是一個人修養的表現,更是其原生家庭家風家規的折射鏡。

餐桌上的家風是自孩童起父母的耳提面命、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如飯前長輩先入席,坐上首、先動筷,晚輩後入席、坐下首、後動筷。坐定後須捲起長袖、就近夾菜、不得隨意翻動飯菜。吃飯時,輕聲細語不得吧唧嘴,細嚼慢咽注意吃相,打噴嚏吐痰去外面,敬酒時長幼有序、主次分明等。

如今,聚會、飯局越來越多,相應地餐桌禮儀也應該越來越文雅,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我們經常會看到,上了一桌子菜,祖輩父輩都不動手,隻把最好吃的、孩子最愛吃的全都推到孩子面前,孩子也毫不客氣,甚至連一句「謝謝」都沒有。有些孩子為了搶到愛吃的菜,不惜用手抓,原本一人一隻的大蝦,一股腦地全都跑到幾個孩子的盤子裡。

時至今日,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甚至讓三口之家聚齊坐定、正兒八經地吃一頓飯也不是每天都可以做到的。幾代同堂整個大家族一起吃飯的場景更是屈指可數,或許只有逢年過節、親朋聚會時才能受到這樣的家風熏陶。餐桌上父傳子、子傳孫的規矩禮儀日漸流失殆盡,規矩要不要守、禮儀要不要傳?

在我看來,餐桌禮儀是滋潤孩子成長的營養液。一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吃飯,父母講講故事、孩子聊聊近況,給一家人心底鋪上柔軟的底色,孩子未來必然是一個有溫度、會生活、善良的人。餐桌禮儀是我們的生存哲學,所謂規矩即是心中有敬畏、進退知分寸。

餐桌禮儀很多時候體現的是心裡有別人、知道照顧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孩子在飯桌上能顧及別人的感受、不只顧一己之私,長此以往養成的心態和行為不正是很強的競爭力嗎?特別是在重技術、拚能力、講競爭的制度化社會中,你的孩子會顯得那樣的與眾不同而受人歡迎。

思來想去,餐桌禮儀得傳下去,而且還得傳好了。

文/南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