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腸息肉,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人到中年,大約10%—30%的幾率會長腸息肉,多數的腸息肉無癥狀,不查腸鏡可能永遠不會發現,當有腹痛、腹瀉或腸出血時,腸鏡檢查時幸運地被發現。雖然長得很慢,但它是結直腸癌的重要源頭,一旦被發現應儘可能切除掉。

我們不禁會問,為什麼會長腸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

2.年齡: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低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煙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5.遺傳: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上文中提到了生活習慣,尤其是日常飲食可能是致使腸息肉發生的元兇。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如何「吃」來防治腸息肉?

·少吃紅肉·

成年人每天需要50克左右蛋白質,大部分可以從植物性食物中獲得。但是,人是一個雜食動物,近年來豬肉、牛肉和羊肉等紅肉的商業化生產,吃肉已算不了什麼,各種地方風味賦予了紅肉特有的美味。

如果給你選擇,多數人肯定會選擇香噴噴、油滴滴的紅肉,這也是近年來為什麼腸息肉和腸腫瘤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其罪魁禍首是紅肉含有的亞鐵血紅素、讓肉色更紅的亞硝酸鹽和高溫烹飪產生的雜環胺混合物,因此,儘可能少吃紅肉,值得一提的是白肉也有這些致病成分,只是相對少一點而已。

·多食富含益生元的食物·

低聚糖是可溶性纖維,是有益於腸道菌群的生長的元素,故稱益生元,進入腸道後為正常細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菌提供生長的燃料,製造醋酸和乳酸酸化腸道,抑製有害微生物生長,並為腸細胞生長提供健康的環境,帶來的好處是降低腸細胞轉化為息肉和癌變的可能性,預防息肉生長。

生活在結腸中的細菌依賴於我們所吃的益生元來製造維持我們腸道健康的物質,科學家將這些細菌稱益生菌,這種現象為互利共生。小麥、洋蔥、大蒜等食物中富有可溶性纖維低聚糖,香蕉被認為是最方便的低聚糖來源食品之一。

·多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膳食纖維不被人體吸收,進入大腸後促進腸蠕動、減少食物和潛在的致癌物在腸道中停留時間,致癌物質與腸壁接觸時間大大縮短。膳食纖維在大腸內經細菌發酵,保存大便中水份,使大便變軟,產生通便作用,保護腸道生態。儘管臨床研究有爭議,多數學者一致認為預防腸息肉和腸癌有益。

每天應補充25克以上。富含膳食纖維食物有無花果、豆類、大麥、茄子、梨、綠葉菜等。粗雜糧膳食纖維整體最高,豆類含量最多,肉、蛋、奶中沒有膳食纖維;有嚼勁的蔬菜、野生蔬菜和深色蔬菜膳食纖維含量較高,蔬菜切細後不會改變纖維的含量。

·多食大蒜,多用生薑·

大蒜素是大蒜獨特味道的化合物,研究表明大蒜素有效地降低結腸癌的風險和結腸息肉的風險。食用或烹煮前,讓碎蒜靜置與空氣接觸10分鐘,釋放更多大蒜素髮揮作用。薑辣素是薑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在實驗動物身上已經被證明可以減少腫瘤的大小和數量。

如果患有腸息肉,該怎樣治療?在臨床醫學中,一般會根據腸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結腸鏡檢查時予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

2.直徑>3cm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經肛門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應開腹切除或在腹腔鏡下手術切除。

3.病理檢查若腺瘤癌變穿透粘膜肌層或浸潤粘膜下層則屬於浸潤性癌,應按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腺瘤惡變若未穿透粘膜肌層、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較好、切緣無殘留,摘除後不必再做外科手術,但應密切觀察。

4.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失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癥狀不明顯,無須特殊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