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抱歉,並不是所有人都在聽周杰倫了

澎湃新聞 湃客

一頭倭瓜精

作者|藍星宇

設計|張婧冉

編輯|吳曄婷

最近,網上流傳著兩份“樂壇中生代”段位排名,分別來自豆瓣和虎撲。兩份排名中,“王者”都是周杰倫。接近“王者”的,有陳奕迅、孫燕姿、王力宏等人。此外,還分了鑽石、鉑金等等級。

豆瓣榜單,“鑽石”位歸屬陳奕迅、孫燕姿、林俊傑、王力宏

虎撲榜單上,相對豆瓣榜單,張傑、薛之謙、鄧紫棋的排位較高

在很多80、90後心中,這份榜單代表著一份珍貴的回憶——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全盛時代,創作歌手、唱跳歌手、唱將、組合不斷湧現,好像永遠有聽不完的歌。而當輝煌褪去,昔日的天王天后開始為人父、為人母,或是開啟了新的生活重心。儘管不再為之瘋狂,人們的歌單裡依然還有他們的位置。

但懷念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些人開始追問,為什麽沒有挑大梁的新人出現?華語樂壇什麽時候換血?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首先,中國沒有一個權威的音樂榜單,來衡量音樂的總體影響力。另外,粉絲刷榜、流量注水等等現象,讓數據更加撲朔迷離。與此同時,人們的音樂品味、生活圈層,就像是一塊塊馬賽克,相互連接、又相互隔離。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自己所處的“小世界”,就代表了流行的樣貌。

於是,數據成為了一顆稻草。不是隨隨便便的數據,而是盡量客觀的、包容了最多人的數據。過去六個月,我把目光投向了朋友圈。這其實是微信的一個隱藏功能,打開搜索框,選擇“音樂”,再輸入你搜索的對象(例如“五月天”),就能看到他所有歌曲近30天的朋友圈分享量。像這樣:

通過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將“熱度”量化,找出誰更紅、誰是真正的國民歌手?由於微信有突破10億的用戶量,有理由相信,這份數據覆蓋了相當的人群廣度,有可能幫助我們理解什麽是真正的“大眾”。

在展示結論之前,先對數據進行一些說明:

1.數據采集的時間為2018年8月-2019年1月,共計6個月。共計觀察了281位歌手,其中男歌手130人,女歌手118人,組合33個。名單主要由QQ音樂中的“華語歌手”確定,不包含外國歌手。

2.獲取每位歌手每月前10名的熱門歌曲及分享量,簡單來說就是“每人10首歌”。這樣做,一是因為歌手之間,出道年份、歌曲數量差別都很大,不好比較。其次,看前10名的歌曲,更方便我們研究哪些歌曲、歌手受歡迎,而不容易被長尾(一般來說冷門的歌曲都會比熱門歌曲多很多)所干擾。事實上,你將會在下面的文章裡看到,能撐夠10首歌曲都熱門的歌手,其實少之又少。

3.我們采集的是“分享”的行為數據,並不等同於收聽量。分享到朋友圈,本質上具有“展示”的功能,或者表達心情,或者表示認可(例如看完節目之後分享其中歌曲),或者用於炫耀,等等。由於朋友圈的強社交屬性,比起一般的收聽行為,分享到朋友圈,意味著用戶與這首歌之間,有更深度的連結。

朋友圈音樂分享排行榜一覽

那麽,一首歌一個月之內會被分享多少次呢?

在我們6個月的觀察中,最高的分享量來自張紫豪的《可不可以》,這首歌在2018年9月被分享了超過202萬次。其次是王力宏的《需要人陪》,在2018年8月被分享了138.5萬次。

事實上,這兩首歌的表現有點過於突出,拉通來看,分享量能夠超過10萬的單曲,就已經是佼佼者。例如王天戈的《心安理得》,10月份被分享了66萬次;王大毛的《去年夏天》、馬良的《往後餘生》,大約在30-40萬次左右。

這只是單曲的情況。綜合10首歌之後,情況又如何呢?首先是男歌手的排名:

毛不易排在第一,他的Top10歌曲月均分享量突破了7萬次,2-4名依次是王力宏、薛之謙、林俊傑,月均分享量都超過6萬次。接下來是陳奕迅、李榮浩、黑龍、簡弘亦等。周杰倫則排在第14名,平均每首歌被分享3.6萬次左右。

而豆瓣榜單裡排在“黃金”位的“小豬”羅志祥,在這份排名裡,已經跌到了115名,他Top10的歌曲,平均每首的月均分享量僅有3200次左右,差不多是第一名的1/22。可見,樂壇的熱度更替也是很殘酷的

女歌手方面,排在第一的是莊心妍,每首歌的分享量超過了6.5萬次。作為早期的網絡歌手,她在網上定期發布翻唱、原創作品,做音樂直播。儘管在很多人心目中,她至今仍停留在“草根”階段,但這個分享量卻是非常有分量。

排在第二的是鄧紫棋,平均每首歌被分享5.9次。而後的張碧晨、alin、孫露等分享量就明顯低於前兩名,大約是3-4萬次。

而出現在豆瓣、虎撲榜單上的孫燕姿,在這個排名裡位於第15名。田馥甄位於第12名,蕭亞軒位於第16名,張靚穎位於第26名,容祖兒則位於第88名。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相比男歌手,女歌手的總體分享量都要低一些。如果我們用“劃分數段”的方法,把男女歌手的分享量畫在分布圖上,男強女弱的格局就更明顯:

女歌手更多地淤積在底部,這意味著分享量低。而頭部的女歌手,又顯著得少於男歌手,甚至還出現了空缺。能與男歌手一較高下,並且相對活躍、一直保持發新歌的,只有鄧紫棋。

最後是組合的情況第一名房東的貓,是當下熱門的女聲組合,她們的高分享量主要得益於《雲煙成雨》在年前的爆紅。接下來是Beyond、五月天、逃跑計劃等。因為抖音和選秀走紅的摩登兄弟和火箭少女也位列其中。

2018年11月,因為陳羽凡吸毒事件,羽泉的分享量出現了一次明顯的升高(主要靠《最美》、《奔跑》兩首歌拉動),但6個月綜合下來,羽泉也隻排在組合的第20名。儘管擁有較高的江湖地位,實際的熱度卻比較低迷。

超越短暫的熱度,才是真正的“鑽石”歌手

當然,單看平均分享量是遠遠不夠的。

有時候,某一首歌的爆紅,會顯著拉動整體平均數的升高。這種“一帶多”、“幾帶多”的情況,經常出現在某個影視劇、綜藝的播出期間。節目熱度會顯著的帶動歌曲分享量。

以OST(影視原聲帶)“大戶”張碧晨為例,8月份,她與張傑演唱的《只要平凡》收獲了超過50萬次分享。作為電影《我不是藥神》的主題曲,這首歌隨著電影一起風靡朋友圈。但是幾個月後,分享量就迅速下降數倍。而作為《三生三世十裡桃花》(2017年發行)主題曲的《涼涼》,儘管已經算是“老歌”,在半年之間分享量也下降了2-3倍。更早的OST《年輪》(2015年發行),則大致經歷完衰退周期,回歸到了5000-10000的分享量。

另一位“一帶多”的典型是王力宏。在電影《西虹市首富》中,王力宏自彈自唱了他的老歌《需要人陪》。這首歌在8月份收獲了138.5萬的驚人分享量。

而經過幾個月的傳播,到2019年1月,這首歌的分享量下降到10萬左右,削減了13-14倍之多。

最近依靠影視劇發力的,還有鬱可唯。隨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熱播,鬱可唯演唱的主題曲《知否》也快速獲得了超100萬的分享量。同時,她參加《金曲撈》、《蒙面唱將猜猜猜》等綜藝,也讓一些live歌曲分享量上升。

其實,登上歌手分享量排行首位的毛不易,也有這個特點。他的歌曲,過去半年間,在大量的影視劇、綜藝裡曝光。以《像我這樣的人》為例,先是被《中國好聲音》選手演繹,再是在《夢想的聲音》裡被林俊傑翻唱,之後劉宇寧又將它作為《歌手》踢館歌曲演唱。接連在三個現象級綜藝同時曝光,實屬罕見。

當然,除了這些方式,也有一些歌曲以“奇”取勝。例如李榮浩新專輯中,時長僅有4秒的《貝貝》,在10月被分享了5萬次。王心凌新歌《劈你的雷正在路上》,12月獲得分享1.3萬次。但這類的歌,在滿足了人們的獵奇之後,回落的速度其實更加迅速。

分享量代表著歌壇的一個側面,潮起潮落的現象不勝枚舉。但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歌曲,仍然會被一直分享下去。以周杰倫為例:

相比於前面的歌手,周董的表現並不驚豔。他分享量最高的歌曲,也不超過8萬次。但所謂“穩定”就在於,他Top10的歌曲,全部都保持了上萬的分享量,最低的也有19000次。

“歌神”張學友也有這個特質,而且相比周董,上榜的曲目還要更加穩定:

組合裡面,Beyond也是“高而穩”的典型。《海闊天空》、《誰伴我闖蕩》、《真的愛你》等金曲,即使經過時光的檢驗,也依然鼓舞著一代代人。但是,個別月份裡,Beyond也有歌曲沒能“破萬”。

可見,10首歌都打入“萬次俱樂部”,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在281位歌手中,6個月能同時擠入“萬次俱樂部”的,只有薛之謙、林俊傑、陳奕迅、周杰倫、鄧紫棋、張學友、劉德華7人。“近似萬次俱樂部”(有3首以內的歌在8000-10000之間,其余都在1萬以上)的,只有王菲、蔡健雅、Beyond、張國榮。

對於一個華語歌手,職業生涯裡能有10首熱門歌曲,就算得上“王者”了。這些歌手的共性在於,歌曲多、傳唱度高,還能在適當的時候撫慰人心。這並不是一時的流量、商業推廣、獲獎,就能達到的。

再談“熱門”與“穩健”

從數據的角度看,上面所討論的,一是平均值,一是標準差。因此,我們試圖用散點圖把二者綜合起來看。

下圖中,橫軸表示歌曲的平均分享量,縱軸表示分享量的標準差。也就是說,越靠右,平均分享量越高;越靠上,分享量分化越大。因此,在趨勢線上方的,相對來說是“熱度型歌手”,在趨勢線下方的,更偏“穩定型歌手”

比如,王力宏因為《需要人陪》的巨大分享量,成為標準差最大的男歌手。毛不易、郭頂等也屬於“熱度型”,他們都有幾首歌在去年突然大熱。

而“穩定型”的歌手,分享量最高的三位是薛之謙、林俊傑、陳奕迅。三人中,陳奕迅標準差最低、最穩健。薛之謙則比較特殊,他出新歌的頻率很高,但幾乎每首都能打入熱門行列。因此,即便是Top10歌曲一直在更替,也能保持“高分享量+低標準差”的表現。

相比男歌手,女歌手的標準差偏低、分享量也偏低。正如前文所說,女歌手非常缺乏頭部的穩定型選手(位於趨勢線右下方,可以對比男歌手觀察),除了莊心妍以外,平均分享量能上4萬,且比較穩定的歌手基本沒有。而天后如王菲、林憶蓮,在圖裡的位置其實和男歌手裡的張學友、張國榮很像,都是分享量中高、標準差很小的部位。

鄧紫棋其實和薛之謙有相似之處。她發行新歌的頻率高,並且能很快登上熱門。而這裡之所以位於趨勢線上方,很可能是因為《光年之外》的爆紅拉高了標準差。

流量包裹之下,同志仍需努力

或許有人還會好奇,既然這是一份流量排名,那所謂的“流量明星”們,排在哪裡?

事實上,即使在朋友圈裡,強大的粉絲效應依然存在。但是,這種流量的突增,往往隻出現在新歌發布時,這大概得益於粉絲們的宣傳、打歌。但是因為歌曲沒有真正深入“大眾”,熱度不到一兩月就會迅速衰退。

以鹿晗為例,8、9月分享量都較小,10月份新歌發布後分享量激增,11月又快速跌落:

吳亦凡,8月份因參加《中國新說唱》,歌曲熱度較高,之後下降明顯,中途還經歷了Billboard打榜事件。儘管輿論紛紛擾擾,但至少分享量說明同志仍需努力。

蔡徐坤,8-9月連發新歌,分享量極高,但10月以後立刻回落。

作為一個比較私人的社交空間,朋友圈的私人性反而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更真實的閱聽人情況。這也同時說明,一首歌、一個人要真正屹立,不僅需要持續的努力、不斷經歷浮浮沉沉,還要經歷時間、大眾的檢驗。所謂“流行音樂”,意義如同時尚,始終在追求著新鮮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必然不斷的有人被拋下。要成為經典,唯有超越流行本身。

僅僅是半年的數據,我們就已見證了許多。

一些額外的奇談

朋友圈分享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分享行為很多時候與人們的心境、社會環境相關聯。

比如,教師節的9月,有1.5萬人分享了宋祖英的《長大後我就成了你》。1994年,宋祖英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了這首歌,20多年過去,它仍然是許多人對於教師的第一聯想曲目。國慶節的10月,6.1萬人分享了汪峰的《我愛你中國》,另外有1.1萬人分享孫楠的《紅旗飄飄》,1936個人分享韓紅的《我的祖國》。

更有趣的是11月,林志炫的《單身情歌》以6.7萬的絕對優勢領跑光棍節。另外,胡歌的《光棍》被分享了5058次。郭靜的《單身美好》也有小幅上漲,不過僅有808次。

12月,陳奕迅成為“孤獨的聖誕之King”——《聖誕結》被分享了18萬次,《Lonely Christmas》6.2萬次。張碧晨翻唱版的《聖誕結》也有1.1萬次。而新晉的熱門聖誕歌曲還有張藝興的《When It's Christmas》,被分享了3.2萬次。

最後,從季節來看,人們又喜歡分享什麽呢?我們分享了去年冬天裡,被分享的帶“雪”或“冬”字的歌曲:

在《延禧攻略》和各大綜藝推動下,《雪落下的聲音》成為當之無愧的冬日主打歌。除此之外,薛之謙《認真的雪》、許嵩《斷橋殘雪》、陳慧嫻《飄雪》、范曉萱《雪人》等,也是大眾熟知的歌曲,可能提到“冬天”,就會自然的聯想過去。不過,儘管歌曲相似,按下分享鍵的每個人,可能又有著屬於自己的心情和故事了。

寫在最後

“大眾”是什麽?我不知道。或許每一位自認為是“大眾”的人,在這份排名裡,都能看到自己“小眾”的一面,看到其他人的選擇。

這份數據是一個純“流量”的排名。用戶聽歌、分享歌的原因五花八門,無論這些歌手的出身如何、流派所屬、音樂是否“高級”、從什麽渠道發布,都可能獲得流量。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至少知道,周杰倫並沒有獨孤求敗,以前的天王天后也並不都還在神壇上;新生的創作歌手並不少,流量明星也有無奈的一面;抖音成為重要的音樂傳播渠道,通向娛樂和消費的商業在運作,其中充滿機遇和變數……對於華語音樂來說,它如今呈現的格局、面臨的市場環境,已經遠遠複雜於2000年——那個我們內心感到最驚喜、最懷念的時代。

本期編輯 周玉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