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臟康復】個體化心臟康復運動康復訓練方案

播放GIF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治療包括規範的藥物治療、運動康復、精神心理康復、戒煙以及合理飲食等多個方面,其中運動是心臟康復的核心。

大量循證研究證實,適當、規律、有效的運動可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臟功能、生活品質和遠期預後,降低再住院率、心血管事件再發率和死亡率。歐、美等多家心臟病學會均已將運動康復列為心臟病治療中ⅠA級推薦。

運動處方概念

運動處方是指康復醫師或治療師,根據醫學檢查資料(包括運動試驗和體力測驗),針對不同患者人群,按其健康、體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狀況,以處方形式規定患者的運動形式、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運動頻率,並提出運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運動處方的發展與運動康復療法的進步密不可分。如今,運動處方已成為了針對多種疾病的非藥物治療手段。

運動風險評估

儘管心臟康復運動帶來的風險很低,但運動期間同樣會有不良事件發生,最常見的不良事件是心律失常,其他還有心肌梗死、心臟停跳和死亡 。因此,制定運動康復處方時,要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

運動負荷試驗是患者進行運動康復前重要的檢測指標,常用的方法有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和心肺運動負荷試驗。

表1. 運動負荷試驗禁忌證


表2. 運動負荷試驗終止指征

運動處方基本原則

1、安全性:

按運動處方運動,應保證在安全範圍內進行,合理運動治療改善心血管病的同時,避免發生不恰當的運動形式或強度造成的心血管事件。

2、科學性、有效性:

運動處方的制定和實施應使患者的功能狀態有所改善,應科學、合理的安排各項內容,運動項目應與患者自身狀況相適應,並將有益的體力活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個體化:

運動處方必須因人而異,根據每一個心血管病患者的病程、疾病嚴重程度、合併症等具體情況,並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個人條件、社會家庭情況、運動環境等多種因素,制定出符合個人身體客觀條件及要求的運動處方。

4、全面性:

運動處方應遵循全面身心健康的原則,在運動處方的制定和實施中,注意維持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並接受各學科專業人員(如心血管醫師、康復醫師、運動治療師、神經科、心理科等)的指導,包括臨床風險指導、運動風險指導、飲食營養情況指導、心理指導等。

運動處方基本要素

運動處方基本要素(FITT)由以下四個方面組成:運動頻率(frequency)、運動強度(intensity)、運動時間(time/duration)、運動類型(type of exercise)。

1、運動類型:

包括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有氧運動包括:行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無氧運動包括:靜力訓練、負重等運動。 心臟康復中的運動形式以有氧運動為主,無氧運動作為補充。

2、運動時間:

心臟病患者的運動時間通常為 10-60 min,最佳運動時間為30-60 min。 對於剛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從10 min/d 開始,逐漸增加運動時間,最終達到30-60 min/d 的運動時間。

3、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的評估有 3 種方法:最大氧耗量、最大心率以及癥狀分級法。建議患者從50%最大氧耗量或最大心率運動強度開始,逐漸達到60%最大攝氧量或85%最大心率的強度。

根據 BORG 勞累程度分級法,患者適宜的運動強度為11-13 級。通過心肺運動試驗測得最大氧耗量,最大心率=220-年齡( 次/min)。 每3-6 個月評價一次,以決定患者的運動強度是否需要調整。

4、注意事項:

安全的運動康復應對患者進行運動中心電圖及血壓等的監測,並給予必要的專業指導。

一般而言, 低危患者運動康復時無需醫學監護,中危患者可間斷醫學監護,高危患者需嚴格連續醫學監護。

易於發生不良反應的高危患者包括:6周以內的心肌梗死、運動可誘發的心肌缺血、左心室射血分數<30%、有持續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史、有持續性威脅生命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病史、有突發心臟停跳病史且治療尚未穩定、新近植入自動復律除顫器和/或頻率應答心臟起搏器等。

運動時或運動後出現以下情況, 應立即停止運動:

(1)運動時感覺胸痛(有放射至臂部、耳部、頜部、背部的疼痛)、呼吸困難、頭暈、過度勞累、氣短、出汗過多、噁心嘔吐;

(2)運動時血壓升高>200/100mmHg,收縮壓升高超過30mmHg 或下降10mmHg 以上;

(3)運動時心電圖監測ST段下移 ≥0.1mV或上升≥0.2 mV;

(4)運動時或運動後出現嚴重心律失常。

停止運動後上述癥狀仍持續,特別是停止運動5-6min 後,心率仍增加,應進一步觀察和處理。 如果感覺到有任何關節或肌肉不尋常疼痛,可能存在骨骼、肌肉的損傷,也應立即停止運動。

5、經典運動康復程式3個步驟:

第一步:熱身運動,多採用低水準有氧運動,持續5-15min,以放鬆和伸展肌肉、提高關節活動度和心血管的適應性,預防運動誘發的心臟不良事件及預防運動性損傷。

第二步:訓練階段,包含有氧運動、阻抗運動、柔韌性運動等,30-60min。 其中,有氧運動是基礎,阻抗運動和柔韌性運動是補充。

(1)有氧運動:

常用的有行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爬樓梯,以及在器械上完成的行走、踏車、劃船等。

每次運動時間20-40min。 建議從20min開始,根據患者運動能力逐步增加運動時間。

運動頻率3-5次/周;運動強度為最大運動強度的50%-80%,通常採用心率和最大攝氧量評估運動強度。

(2)阻抗運動:

冠心病的阻抗運動形式多為循環阻抗力量訓練,即一系列中等負荷、持續、緩慢、大肌群、多次重複的阻抗力量訓練,常用的方法有利用自身體品質(如伏地挺身)、 啞鈴或杠鈴、運動器械以及彈力帶 。

其中彈力帶具有易於攜帶、不受場地及氣象影響、能模仿日常動作等優點,特別適合基層應用。

每次訓練8-10 組肌群,軀體上部和下部肌群可交替訓練,每周2-3次或隔天1 次,推薦初始強度為:上肢為一次最大負荷量(1-RM,即在保持正確方法且沒有疲勞感的情況下,一個人一次能舉起的最大重量) 的30%-40%,下肢為50%-60%,Borg評分11-13分。

應注意訓練前必須有5-10min的有氧運動。

心肌梗死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 後至少5 周,且應在連續4 周有醫學監護的有氧訓練之後進行;CABG後 3 個月內不應進行中到高強度上肢力量訓練,以免影響胸骨的穩 定性和胸骨傷口的癒合。

(3)柔韌性運動:

使骨骼肌達到最佳功能狀態,需患者的關節活動維持在應有範圍內,保持軀乾上部和下部、頸部和臀部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尤其重要。

訓練原則應以緩慢、可控制方式進行,逐漸加大活動範圍。 訓練方法為每一部位拉伸時間6-15s,逐漸增加到30s,如可耐受可增加到90s。期間正常呼吸,強度為有牽拉感覺同時不感覺疼痛,每個動作重複3-5次,總時間10min 左右,每周3-5次。

第三步:放鬆運動,有利於運動系統的血液緩慢回到心臟,避免心臟負荷突然增加誘發心臟事件。 放鬆運動是運動訓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放鬆方式可是慢節奏有氧運動的 延續或是柔韌性訓練,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可持續5-10min, 病情越重放鬆運動的持續時間宜越長。

心臟康復常用運動處方

有氧運動

1、運動強度:中低強度有氧運動,無氧閾或60%-80% V O2 max/kg(METs),以最大心率的60%-85% 為指標,RPE Borg 分級約13-15級。

2、運動方式:步行,自行車,太極拳等。

3、運動時間:10-60分鐘

4、有氧運動處方示例:

運動目的:增強有氧運動能力、增強循環呼吸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減體重和降低體脂含量。

運動方式:健身走或慢跑。

運動強度:中高。

以目標心率(60%-70%最大心率),主觀心理感覺計算RPE=12-13(中等),最大攝氧量或運動測試最大功率的60%-75%。

運動時間:30分鐘。

運動頻度:4-5次/周。

(2)高強度間歇運動處方:

運動目的:提高有氧和無氧運動能力,增強循環呼吸功能,降低疲勞感。

運動方式:功率車或中速跑。

運動強度:高。

以目標心率(75%-90%最大心率),主觀體力感覺RPE=14-16(重度)最大攝氧量或運動測試最大功率的75%-90%。

運動時間:2-5分鐘,3-6組,每組間隔1-2分鐘,間隔期可以休息,也可以把強度降低(20%-30%最大心率)。

運動頻次:4-5次/周。

抗阻運動

1、原則

利用肌肉的向心和離心運動,使一個或幾個關節運動起來,順序鍛煉以便獲得最佳運動品質。

2、抗阻運動處方示例

(1)肱二頭肌屈伸抗阻訓練

運動目的:增強臂部肌肉力量、防止日常活動減少後產生的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萎縮,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運動方式:身體自然站立位,起始位雙手自然下垂,手握合適重量的啞鈴(< 40% 1RM),緩慢勻速屈肘至90度,再緩慢放下,重複。

運動強度:10-15次/組。

運動時間:2分鐘。

運動頻度:2次/周。

(2)俯臥腿彎舉抗阻訓練

運動目的:增強大腿部位肌肉力量, 防止日常活動減少後產生的肌力下降與肌萎縮,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運動方式:俯臥位,選擇合適負荷的彈力帶< 40% 1RM,一端固定在床頭,一端固定在踝關節附近,緩慢勻速屈膝至90°,再緩慢放下,重複。

運動強度:10-15次/組。

運動時間:2分鐘。

運動頻度:2次/周。

柔韌性訓練

訓練目的在於擴大關節韌帶的活動範圍,有利於提高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在意外事件發生時候可能避免和減輕損傷。

(1)增強肩部柔韌性的訓練

運動目的:增強肩部柔韌性,防止日常活動中產生肩部肌肉拉傷。

運動方式:站立位,俯身尋找一個穩定的支持物,面對支持物,手扶一定高度,上體前俯,做下振壓肩動作。

運動強度:5-8次x2-3組

運動時間:15分鐘

運動頻度:3-4次/周

(2)增強腿部柔韌性的訓練

運動目的:增強腿部柔韌性,防止日常活動中產生腿部肌肉拉傷。

運動方式:站立位,面對肋木或高的支撐物,單腿提起,腳跟放在上面,兩腿伸直,立腰,收髖,上體前屈,向前向下振壓,左右腿交替進行。

運動強度:5-8次x2-3組

運動時間:15分鐘

運動頻度:3-4次/周

協調性訓練

可使人體產生平滑、準確、有控制的運動的能力,訓練內容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節奏,採用適當的力量和速度,準確到達目標等幾個方面。

運動目的:增強肩部協調性、改善運動功能,降低日常生活中受傷的可能性,提高反應判斷力,發展平衡能力及協調能力。

運動方式:肩部繞環(由直立雙臂上舉開始,一臂直臂向前向下向後向上畫圓擺動,同時另一臂向後向下向前向上畫圓擺動,均以肩關節為軸,依次進行)。

運動強度:10-20次x2-3組。

運動時間:15分鐘。

運動頻度:3-4次/周。

平衡與核心能力訓練

運動目的:增強戰力平衡能力、改善運動功能,降低日常生活中跌倒的可能性。

運動方式:拋接球(聯繫著自然站立,伸手接訓練者從不同角度拋來的球,並逐漸增加拋球的距離和力度)。

運動時間:15分鐘。

運動頻次:3-4次/周。

住院(1期)——心臟病發作或因心臟病入院開始,至整個住院期間。以輕鬆的活動為主,包括床上坐位、關節活動和生活自理,病房或走廊步行,以及限制性的爬樓梯等。

早期恢復(2期)——出院後2-12周。患者可在密切監護下逐漸增加活動的級別,如步行合作柔軟體操,同時學習如何選擇健康飲食、戒煙、心理調整等。

後期恢復(3期)——出院後6-12周開始,一般持續3-6個月。患者可在醫學監護下進行鍛煉,並繼續接受營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終身維持(4期)——患者已學會正確的鍛煉方法,並開始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同時將擁有更多的自主生活。此階段的任務是終身維持現有的健康狀態,並定期接受康復隨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