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電影小說獎得主郭爽:用童話叛逆理性,重述當代生活

當這個故事寫完之後,之前的寫作標準變得可疑。我察覺到,自己忽略了身邊真正重要的事。每個擦肩而過的路人,都懷有生命隱秘的歡樂和痛苦。

——《我願意學習發抖·後記》

十個異鄉人的故事,從童年記憶的《格林童話》啟程,深入到了當代普通德國人的家庭。作者沒有選擇獵奇的觀感呈現,卻是對自己鄰居一般,進入他們真實的、相通又相異的人生。

作家金宇澄給出了高度評價:“何為‘傳統、平凡的角色’,何為‘乾淨的語調’,郭爽找到了敘事的珍寶,她所表現的人物與現狀,就如她喜歡的《格林童話》一樣,滿懷敬畏,天真四顧。這很現代,也很中國。”

今天,帶你走進這位前南方都市報記者、第七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得主——郭爽溫柔的內心世界,去赴一場童話盛宴的邀約。

郭爽近照

童話為鑰匙,踏上一段自我尋找之旅

“柏林,這裡有世界頂級的博物館、畫廊、歌劇院,也有各種膚色人頭湧動的小吃攤、前衛的地下俱樂部、黏滿肮髒口香糖的柏林牆。是鏡子,是熔爐,是每個人心中的擬像,是一整個未知世界。”

緣起:青年創作者資助項目

2013年,郭爽放棄了去香港某非營利組織擔任中層的工作機會,選擇gap一年。面對兩個申請的選項,一是英國志奮領獎學金,可以獲得在英國高校免費修讀一年碩士項目的機會;另一個是德國博世基金會的項目——“無界行者”:它鼓勵德國的年輕人去中國調查寫作,同樣中國的年輕人也去德國寫一些關於德國的東西。郭爽向後者提交了申請,《解鎖格林童話,一個中國80後的尋找》這個項目讓她成為了當年拿該獎學金的五個中國人之一。

青年創作者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果在旅行寫作等領域堅持創作,或許會成為未來中國文化領域的主力,同時代人精神生活的記錄者和思想家。國內現也有一些資助項目,如單向街公益基金會發起的“水手計劃”:希望鼓勵年輕的創作者和思想者,去重新發現世界,把新的全球想象帶到漢語寫作中來。征集選拔並資助他們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和創作,帶回創新、多元、深刻的作品與見解。

當頭棒喝,注定失敗的旅程?

外人看來是異想天開的操作,郭爽這裡是背起行囊的一意孤行,走出熟悉的行業和生活,踏入了僅在童年通過對格林童話的閱讀而想象出的一個世界——德國。

這場穿越德國全境的尋訪被郭爽認為是一段注定失敗的旅程,畢竟現實生活中沒有童話,童話往往以傳說或想象的形式留存著,糖果屋和萵苣公主的城堡並不真實存在。當一個人去尋找一件並不存在的事物,她其實是在尋找內部的記憶,以及自己所認可的價值。

郭爽近照

“想得太清楚或許就沒有勇氣做了”,2015年剛開始的時候郭爽希望調查更偏向社科,了解童話的流變。但實操後她發現內容很乾癟,不能打動自己,所以第二次去的時候就改變了方向。

項目耗時長達四年超出了郭爽的預料,但在非虛構寫作或調查寫作時,作者從來沒法虛構時間。四年來郭爽最大的收獲就是知道了怎麽安放自己的位置,整理自己的記憶,把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表達出來。所以我們會看到書裡有些故事她是在場的,不回避的,這也使得她更加自由地構建自己的文學世界。

安靜等待讀者發現內容的價值

“‘如果可以辦到的話,我願意去學習發抖。’年輕人曾這麽想。

那些漂洋過海、翻山越嶺的人,不知前路的人,可曾顫抖。何時顫抖。如何顫抖。

那些篤定虔信的人,躬身忘我的人,手持明燭的人,可曾顫抖。何時顫抖。如何顫抖。 ”

我願意學習發抖

書名很特別,是眾多童話中被郭爽選中的一個,也許這句不直白的話會給讀者造成困擾,但郭爽覺得創作者不應諂媚地不斷降低閱讀門檻,讓所有人無障礙地進入並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要堅持一些東西,你應該對自己的東西有自信。也許一時半會這些東西不會被注意到,也不會被很多人喜歡。但是讀到它的人,會發現它的價值。”

《我願意學習發抖》書影

80後這一代,小時候就被告知怎樣才能過一種體面的生活。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再有一段美滿的婚姻。能跳出整套體系,叛逆需要很大的勇氣——得到這些東西讓你有安全感,起碼你在社會上是有保障的。但有一天人心可能會被不同的東西激發,會發現這些看似給你安全感的東西其實並不能讓你得到真正的滿足,或者說人們發現自己一直在背離本心。童話是真正勇敢的,就像那位年輕人一樣,敢於做一件在世俗眼中沒有價值的事,書名也就這樣定了下來。

郭爽近照

小人物的光環聚焦

與典型獨生子女生長環境造就的個人主義不同,不講個人主義的新聞業給郭爽提供了很好的切入世界的角度。因成長環境較封閉,郭爽書中不乏對小人物的關注,之前的小說集《正午踏進光焰》也是寫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很普通,但他們每天在維持著生活、尊嚴和愛,這些都是會讓人動容的事物。觀照小人物,讓故事與共同的想象拉近距離,手指能細微地觸摸到彼此的感情與痛苦,我們不再陌生。

於是郭爽的尋訪徹底變成了隨波逐流。她像一個長居德國的人那樣,每天去餐館吃飯、跟鄰居聊天、聽音樂會、毫無目的地散步。不期待結果,隻付出時間。郭爽試著摘除自己的身份、去掉目的與技巧,變成一對普通的耳朵、一雙天真的眼睛之後,她發現她變回了那個不畏懼任何事的小女孩。

停止模仿主流,才能不委屈自己的本心

“鹿肉搭配蘆筍,伯黑斯雞加上黃油堅果,也少不了阿爾皮斯巴赫最著名的啤酒。畢竟,傳說中,這個小鎮正是由一杯啤酒而命名。 一位愛飲酒的天主教僧侶把手中的啤酒倒進了河裡,他大喊:All Bier in den Bach !(啤酒都在河流中!)”

華麗轉身背後的堅強與執拗

“我也不想再繼續模仿主流的那一套了。”

郭爽近照

傳統媒體行業斷崖,郭爽考慮轉型,當時去做公關或者創業是最主流的,十個有九個跳槽去這兩個領域。她也嘗試過做公眾號,但很快就發現自己沒有那個熱情。郭爽說自己不太有強烈的評論欲,不會強勢輸出個人色彩去評論世界,所以就放棄了那條大路,慢慢走上了文學這條窄路。

要辭職的時候,郭爽父親問她,你辭職以後幹什麽呢?郭爽那時已工作十年,一直都是很模範的孩子。當她說想寫作。父親的回答很讓她意外,他說其實活著很簡單,吃個饅頭就能活。“我那時才覺得事情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麽複雜。”

與作家不同,記者被長期訓練要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存在的位置上去講述別人,因此對自己的內在並沒有強大的傾訴欲,所以很難講出自己的內部世界。而小說有個很明顯的特徵,尤其是年輕的小說家,都很聚焦自己的內心世界,寫意識流。郭爽“從別人的故事寫起”這種寫法,反而顯得特殊。

非虛構——激進中的自由

文學寫作很寂寞,它實現啟迪的方式很迂回,它揭示社會現象或預示未來的方式也很複雜。即便能給人些許心靈上的安慰,其路徑也是深沉的。所以它不會像做一個記者那樣帶來那麽強的榮耀感。作家是在做一個比較後置的事情,需要創造新東西,而不是反映已有的世界。

郭爽近照

郭爽有時甚至會想:人類的歷史也許就是一場終極虛構吧。在這本書裡,她很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就是非虛構小說。就這本書來說,有兩個比較大的突破,第一是敘述者“我”入場,當作者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如何講述?

現在越來越多稿件之所以會出現一些爭議,就是因為寫作者無法實現完全的客觀。把自己放入故事當中會怎麽樣。郭爽也曾與中國三明治的創始人李梓新——非虛構領域很資深的創作者談過這個問題,他觀察到傳統的零度寫作的新聞準則正在遽變。

第二個突破是借用了古老的敘事線索《格林童話》,使文本多了一個縱深的層次和想象的空間。這會調動很多你在現實層面沒有觸碰到的東西,包括人的情感。

郭爽在寫作上追求激進中把握一種自由。最好文本是激進的,不管是形式上的激進還是內容上的激進,但是作者在這裡面要把握一種微妙的平衡,那個時候就會很自由,作者也會帶領你的讀者去碰觸到這種自由。

在小說寫作裡有一種說法:作家自噬其身——自己咬自己的身體,把自己靈魂上的波動作為一種養料寫出來——這應該也是寫作非虛構的前提。而觀察力、情緒同理心、技巧、自律……眾多非虛構自寫作特質對郭爽來說最重要的是耐心。

非虛構必須要尊重時間,你沒有辦法跳過時間。花三個月去寫一個稿子和你花三年去寫一個稿子截然不同。事情翻天覆地,焦灼不複存在,你會發現一個更複雜更闊大的世界。

故事與想象建構出來的王國,到底會給人帶來什麽樣的秘密。你將在這本書裡讀到的,是幾個活生生的人,如何去面對傷痛、幻滅、成長、離別。而作者珍視和捍衛的,是他們在對作者敞開生命的一角時,金子般的信任與交托。

“你將會遇見他們,認識他們,像久違的老朋友般感到親切。就像我最初遇見他們時一樣。”

本文轉載自全媒派(ID:quanmeipai)

————————————————————

- 圖書推薦 -

一位八〇後寫作者由外及內探索心靈和童年的旅程,從童年記憶中的《格林童話》起程,最終深入普通德國人的家庭和童年故事。

十個故事,有小鎮女性在婚姻、生育、勞作日常之外,殘余的理想的掙扎;有見證彼此三十年成長與痛苦的兩個童年夥伴的故事;有500年家族女繼承人的悲欣;有心懷藝術夢的小鎮父子故事;有退休的女幼兒園老師的遠東之旅;有開烤肉鋪的土耳其人的異鄉生活;有一個男孩性別身份的艱難自我探尋;有兩代學者在幻想文學中聽到的魔笛之音;有畫家從內蒙古到柏林的故事;有“二戰”中被迫遠離故土的娜佳對戰爭與童年的記憶……

一本罕見地深入描摹外國人精神和心靈生活之作,不再只是描寫人在異域的觀感、獵奇,卻是如對自己的鄰居一般,進入其真實的人生經歷,書寫地球那一端的德國黑森林居民相通又相異的生命經驗。在他人的故事中反觀自己的生命體驗,發現生活的真意,克服人生的難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