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基石藥業三年半虧損超36億 抗癌神藥如何破解價格戰

《投資者網》謝瑩潔

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2616.HK,下稱“基石藥業”)一直在投資者心中存在神秘感。公司成立於2015年12月,僅三個月後,便獲得1.5億美元融資;2018年年中,基石藥業斬獲了生物醫藥企業最高B輪融資記錄;2019年年初,基石藥業登陸港股。

精彩也許到此告一段落,由於公司發展進程過快,帶來的挑戰也在不斷地考驗著董事長江寧軍。2016年至2019年中旬,基石藥業累計虧損超36億元,且擴損規模仍在擴大。而另一面,同行研發的抗癌神藥紛紛上市,甚至打起了價格戰,一家藥企甚至將明星產品PD-1價格降到僅有國外藥品的1/3。

與此同時,基石藥業因PD-1抑製劑在晚期肝細胞癌等疾病上遭遇臨床失敗,股價陷入跌宕起伏,瑞銀也因此下調了公司的目標價。

那麽,基石藥業將如何應對當下的種種挑戰?近期《投資者網》聯繫到了上市公司,並得到了公司相對詳細的答覆。

“虧損目前屬正常現象”

基石藥業何時才能盈利?這一直是懸在基石藥業投資者心頭的一個謎題。2019年上半年,公司未產生營業收入,通過理財實現其他收入2862萬元,同比增長616.42%;淨利潤虧損12.36億元,同比下滑72.2%。

基石藥業表示,“上半年虧損擴大主要由行政開支擴大所致,這筆開支達到1.68億元,同比增加350%,開支用於招聘及租賃新辦公室。”

若時間往前倒推,2016年至2018年,基石藥業分別虧損2.53億元、3.43億元和18億元。那麽2019年全年業績是否將進一步下滑?

近期《投資者網》聯繫到基石藥業,對方表示“我們預計今年在中國及全球有超過25項正在進行及/或已完成的試驗,其中有超過10項注冊性試驗。目前沒有產品上市銷售,在此期間需要不斷投入研發資金,會計意義上的虧損屬於正常現象。”

不過,投資者似乎並不以為然。Wind數據顯示,基石藥業僅上市後短暫上漲一個月左右,此後,便從3月19日最高點16.9港元震蕩下行,二級市場便陷入萎靡,目前股價多在12元上下徘徊。

企查查資料顯示,基石藥業是一家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專注於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聯合治療,所採用的是VIC模式,即“VC(風險投資)+IP(知識產權)+CRO(研發外包)。

藥明康德間接控制

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基石藥業都是資本市場中頗為特立獨行的一個。今年2月26日,基石藥業作為第六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之一,叩開了港交所大門,三個月便完成企業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2港元,募集資金22.32億元港元。

事實上,在港股上市前,基石藥業就曾賺足市場眼球。2018年5月,基石藥業宣布完成了2.6億美元(約16億元)B輪融資,截至目前仍保留著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最大單筆融資的記錄。

種種記錄背後,國內CRO(臨床合約研究組織)巨頭藥明康德身影時時閃現。據企查查數據,基石藥業第一股東為WuXi Ventures(毓承資本),其持股比例達到29.76%。而在董事長江寧軍加盟公司之前(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毓承資本是其唯一的原始股東。

毓承資本系原藥明康德風險股資部門獨立而來的一家投資機構,藥明康德董事長李革、首席運營官胡正國兩人均為毓承資本的創始合夥人。而藥明康德一向以擅長資本運作之術著稱,這也就不難理解,基石藥業在資本市場上緣何一路暢通。

有著巨頭背景加持,基石藥業在研發方面同樣所向披靡。“今年上半年,基石藥業產品管線取得重大進展。”公司方面告訴《投資者網》“公司已有15種專注於腫瘤的候選藥物,處於臨床前階段至臨床後期階段。”

“以PD-L1為例,目前公司正在進行PD-L1抗體的5項注冊性試驗,預計將於2020年在中國提交PD-L1抗體的第一個新藥上市申請。此外,公司將在即將在2019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會議中,展示PD-L1抗體在胃癌、食管癌、膽管癌和微衛星不穩定高適應症中的Ib期數據、PD-1抗體的I期數據、CTLA-4抗體的Ia期數據等。”

行業打響價格戰

但在外界看來,沒有產品在售的基石藥業,更多是“徒有虛名”,況且創新藥研發充滿挑戰與坎坷,該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在行業內能夠領先。

瑞銀近期發表報告稱,公司股價表現疲弱,反映了近期全球PD-1抑製劑在晚期肝細胞癌(HCC)等疾病上的臨床失敗。該行估計在風險調整基礎及稍微降低藥物估值的情況下,集團的PD-L1抑製劑的新高峰銷售額為40億元,並下調集團目標價,由19.71港元降至17.8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基石藥業方面向《投資者網》解釋稱:“該實驗遭遇挫折主要源於其風險較高的單藥臨床設計。公司正在啟動一項針對晚期HCC患者使用PD-1抗體聯合標準治療TKI的全球III期注冊性試驗;已獲批在中國啟動PD-L1抗體聯合fisogatinib(公司新引進的靶向抗腫瘤藥物)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HCC患者的臨床試驗。”

據介紹,未來基石藥業將有2-3種藥品實現上市。但不可否認的是,屆時公司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首先是藥品定價的問題,目前國內依然是以仿製藥為主,新藥價格過高很可能導致有價無市。

江寧軍也表達過這樣的憂慮:“主要的問題是支付從哪兒來?比如肝癌、肺癌患者,每個人需要支付5萬美元,500個病人的話,就是2500到3000萬美元的支出。這樣的創新藥走向市場,沒人幫你買單,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董事長的擔憂不無道理,以PD-1為例,作為一種廣譜抗腫瘤療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藥企入局。截至目前,國內共有5個PD-1藥物獲批上市,整個PD-1行業競爭進入新一輪的白熱化階段,廠商之間的價格戰也在打響。

今年2月份,君實公布了“拓益”的售價,一度拉低行業的平均定價水準。按照年治療費用來計算,同一適應證的Keytruda年治療費用約60萬元,而拓益的價格僅為18.72萬元;今年8月,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公開表示,如果進口藥降價,恆瑞PD-1大概率也會降價。

但基石藥業尚無法參與同行間的競爭,作為一家新興藥企,研發才是公司的當務之急,

基石藥業告訴《投資者網》,“目前公司研發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9年5月,基石藥業向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交了TIBSOVO(ivosidenib)的新藥申請,該藥是第一個即將獲批的治療攜帶易感性IDH1突變的複發或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成年患者的療法。”

此外,公司與海外巨頭的合作也在密集進行。2019年5月,基石藥業與瑞士Numab公司達成一項區域性獨家授權協議;2019年6月,公司與拜耳公司達成一項以中國為重點的全球臨床合作關係。

對於未來發展前景,基石藥業胸有成竹:“基於公司過往成功的融資記錄以及機構投資者對公司實力的認可,本公司有信心保證穩定的資金來源。預計2021-2022年本公司將有多個產品陸續獲批上市,為公司帶來現金流,從而保障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思維財經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