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船長手工織網18年,傳承漁家傳統民俗

劉芸 攝

“傳統網具織法繁多,漁民會根據不同的魚類品種編織不同的網具,所以手工織網的技藝凝聚了先人的聰明和智慧,應該傳承下去。”日前,在寨上街建陽裡社區,七旬老人趙加岺正在教授手工織網的技巧。他手工織網18年,遵循古法造風船,深入社區講漁村歷史,目的就是傳承漁家傳統民俗,讓年輕人記住歷史。

手工織網凝聚先人智慧

趙加岺是濱海新區蔡家堡村的一位老村民。記者日前在趙加岺家中看到,他正在小院外織網,繞滿漁線的梭子來回穿梭,已有一大片的漁網織成。而漁網的一頭是一條手腕粗的繩子,足有30多米長。“這繩子是底綱,扎網用的,也是整張漁網最重要的繩子。”趙加岺說。

記者了解到,蔡家堡村緊鄰渤海,建於明初,曾是天津市捕撈漁船最多的漁村,擁有船隻數量佔漢沽地區漁船總數的70%,村裡大多數人都會織網。漁網的組成很有學問,一般由網衣、繩索、浮綱、底綱等構成,按操作方式和結構分為拖網、拉網等十多種大小不同的網具。到20世紀80年代,漁網製作開始機械化,漁網多由人工編織而成的這段歷史開始成為一段回憶。趙加岺告訴記者:“傳統網具織法繁多,漁民會根據不同的魚類品種編織不同的網具,凝聚了先人的聰明和智慧。”

2001年,趙加岺開始利用自己熟悉漁家各種網具的特長扎繩結網,包括拉網、大流網、兜網、罾網、跑網、搶網、拖網等10余種,全部是手工傳統工藝。沒想到,本是為了自娛自樂,卻受到周邊漁民的歡迎,買走用於捕魚生產。如今,趙加岺每年可以編織100多張漁網。他告訴記者:“編織漁網也是漁家的一種歷史文化,如果不系統整理下來,就會隨之失傳。過去漁家的各種網扣,總結起來有二十多種,分回龍扣、猴拳扣、瓶子扣、拉網杆子扣、梅花扣、蒜頭扣、疙瘩扣、牛套骨扣等等,一種扣有的也分死扣和活扣兩種。別小看這些扣,也是一門手藝,我想一邊系一邊找人給錄下來,傳給以後的年輕人。”趙家岺表示,只要身體允許,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同時希望能有年輕人學習手工織網,繼承中國傳統的製網工藝。

造風船再現傳統出海風俗

趙加岺17歲上船,22歲當駕長(船長),在漁船上勞作了大半生。2011年,蔡家堡村整體搬遷,漁民上岸了,但他的心卻依然情牽大海。漁村作業都改成了機器船,但趙加岺忘不了過去的風船,因為在他看來,風船是漁村歷史的鑒證。

所謂風船,就是掛上大篷,用篷作動力讓船在海上航行。趙加岺想用風船來追古思源,傳承民間歷史文化遺產,向世人展示蔡家堡村600多年來漁民的生產用具、勞作場面等原汁原味的漁家文化。於是,他和村裡12名老船長一起,按傳統風俗和工藝建造了一條長12米的古風帆船,並試航出海。

漁村把造船稱為排船。趙加岺介紹,排船講究“三膛、六座、七走、八飛”等各種工藝。排船的帶頭人叫“領做的”,負責排船總體設計和現場施工指揮,他的手藝決定了船型的好與壞。排船施工儀式叫“鋪置”,完活兒前要舉行“放喜木”儀式,完工後還要貼上船對兒、灑酒、放炮,圖個吉利。

如今,趙加岺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年輕人來傳承這門手藝,記錄漁村歷史,留下漁村的記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