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拳科學化訓練–朱利堯聊拳:橫向旋轉協調

我再講一個非常關鍵的東西:協調!

記住!練拳的協調是國術技法的基礎也是國術的終極!

我把練拳的協調分為三個階段:基礎協調,就是橫向轉動的協調;中級協調,就是縱向伸屈的協調和節節分家與節節貫穿協調;高級協調,就是武與術的周身協調,也就是思維肢體相結合協調與招式使用協調。

今天,先講一下基礎協調,就是橫向轉動的協調。首先,屏住二塊胸大肌。開始練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把胸大肌屏住。屏住了胸大肌也就固定了脊椎骨及肩肘二關節。對,像機器人一樣。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人們習慣了脊椎骨的扭動去看去做事去發力,這是本能行為。同樣,也習慣了指手找腳聳肩抬肘。這些習慣動作與國術拳架不符。所以,剛開始練拳需要糾正生活中的肢體習慣。叫你屏住了胸大肌也就固定了脊椎骨及肩肘二關節,是為了不使你妄動,等於捆綁著給肢體做規矩,目的是為了讓初練者去體悟自身的肢體結構及肢體結構間的運動規則,為今後像機器一樣的協調打好基礎。至於什麼叫「肢體的規矩」,後面我會詳細敘述。

說到協調,有一點不得不講,傳統國術的協調與舞蹈的協調是有區別的。舞蹈的協調是給人欣賞用的,它要求柔和,行雲流水,給觀眾一種視覺的美。國術的協調是為了把所有的力量整合到一塊,訓練就是要把最大的力量協調到某一點上去,是陽剛之美、力量之美。

所以,舞蹈的協調和國術的協調是完全不同的,社會上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就是有這個誤區,才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了。春晚及奧運會開幕式,導演竟然也把太極拳按舞蹈的方式排演成了表演項目,行雲流水,煞是好看,進一步誤導了太極拳愛好者。而許多公園裡、大學裡面在教授和推廣太極拳時也根本沒當成一種國術訓練,而僅僅當成一種視覺美或健身養生去教去練。這不是真正的太極拳,不是中國國術,這是嚴重的誤區。然而,這種念頭不僅導演有,許多太極拳教的、練的人也存在這個想法,他們只為了全民健身。所以這些想法,也給太極拳的傳承帶來了不小的阻力。古人一直說裡三合外三合,其實就是一個協調的練拳版本。

太極拳基本上淪落成太極操了。其實,何嘗只是太極拳啊,形意、八卦等傳統國術都在漸漸地淪落成操了。為什麼會這樣?最大的原因是把本能的協調當成國術的協調了!全身的力量沒有整合到一塊去。把重要的國術協調與健身或者表演協調混一起了,傳統國術在丟失。我們一直說拳理是相通的,相通什麼?相通就相通在國術的協調上。當國術協調失去以後,大問題就出現了。比如我們的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吳式等分出了十來個流派,為什麼會出現這麼的問題,就是因為沒有一個標準。

橫向轉動的協調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到我上一節所說的「骨扭力」、貫穿力,也就是整體整合力。但總是看到許多太極拳練習者打拳時扭來扭去,妄動。造成妄動的原因基本上有二個,一是打拳時脊椎在晃,許多太極拳文章都說發力要丹田鼓盪,力從脊椎發出。試想想,用這麼小的一根脊椎骨去扭動發力? 不出毛病才怪了, 所以,人老也好生病也好都是從脊椎、後背開始的, 當然這個脊椎我在後面會專門講述。二是上半身與下半身轉動時不匹配。比如,金剛搗碓開始的左右捋,基本上都是上半身轉得快、轉得多,下半身沒到位。等下半身剛到位上半身已經回去了,如同你逃我追,下半身在跟著上半身走,肢體旋轉上不合一。這種不合拍的動作,嚴重影響了太極拳的整體力。

我們知道,動作鏈所能表現出的最大力取決於動作鏈上的最弱的肌肉。如同,在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中,整個鏈條的所能表現出最大力量,取決於最薄弱的那一環。不合拍的運動結構方式就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太極拳勁力是要求一種整體勁力,要求上下相隨,步調一致。

我們都知道力從腳起,不合拍的旋轉使力的輸送大大損耗。這種練拳架的方式比比皆是,你不信?全國各地你去看看,這麼個橫向旋轉協調,要嚴格來說還真沒多少人合格呢。所以,初練時必須注重橫向旋轉協調的基本功,就是把上下半身在旋轉當中連起來,達到步調一致。這個基本功也為以後的胯發力打下基礎。當然這個胯發力我在後面有專門一篇文章叫「龜尾轉抖」。

本文摘自:朱利堯《練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