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愛情,哲學家怎麽說

內容轉載自知社學術圈(ID:zhishexueshuquan)

引言

動人心弦的愛情經歷並不會為一個哲學家帶來聲望,但這卻沒能影響他們那別具一格的浪漫。 今天知社為大家整理的幾位哲學家,或多或少都曾為情所陷,但他們對愛情的見解卻獨具隻眼。

1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l

羅素伯爵三世以分析哲學家的身份聞名於世,他在現代愛情上的超前觀點(比如他對同性戀權利的支持)曾遭受到輿論的猛烈攻擊。以至於當他在《婚姻與道德》(1929)一書中闡述相關主張時,他因此丟掉了工作。 他先後有過四次婚姻經歷,當他和第一任妻子分居時,他還有過無數的風流韻事。他認為婚姻是一個絕佳的制度,但它們不應受維多利亞時代那些陳腐規範的製約。他也畢生主張著同性戀權利、自由戀愛等新穎的愛情觀念,一直到他逝世。

羅素

“畏懼愛情就是畏懼生命,而畏懼生命的人,離死亡已不遠了。”——《婚姻與道德》

2

貝爾·胡克斯 Bell Hooks

在先後與幾任男友分手之後,這位美國的作家、女權主義哲學家意識到:還沒有一本適當的愛情文本能夠教會他們如何去挽救這些關係。因此,就像任何一位優秀的作家一樣,她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在《關於愛的一切:新視野》(2000)一書中,她主張:由於“愛”這個詞的濫用,它本身在現代社會的定位被大大弱化。從“愛是行動”這一核心理念出發,她提出了一些方法來革新我們的現代愛情觀,並掃除對它造成阻礙的因素。她激動地指出有兩個問題尤其需要注意,即男女之間的權力差異以及人們對於他們各自應當如何開展戀情的板刻意見。

胡克斯(右)與艾瑪·沃森

“對於獨身與無人寵愛的恐懼,令所有種族的女性都屈從於性別歧視與性別壓迫。” ——《難道我不是女人嗎》(1981)

3

A.J. 艾耶爾 A.J. Ayer

艾耶爾是英國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在牛津大學擔任韋克漢姆邏輯學教授。 他先後結過四次婚,第三任妻子的去世令他悲痛不已,傷心之餘,他與第二任妻子Alberta Wells再結連理,但在一年之後便與世長辭了。他另外還有幾起露水情緣,並且至少孕有一名私生女。

儘管情史甚繁,他卻對浪漫行為持有自己的底線。在一次聚會上,他看到重量級拳王邁克·泰森正在騷擾一名女士,這位已經77歲的哲學家毅然擋在拳王泰森的面前,保護女子得以脫身。泰森衝他吼道:你他媽知道我是誰嗎?我是世界重量級冠軍,拳王邁克·泰森。老哲學家則面不改色地吼了回去:你他媽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前 · 牛津大學 · 維克漢姆邏輯學教授 A·J艾耶爾!

艾耶爾

“即使是邏輯實證主義者,也依然是情場好手。”——Kenneth Tynan在其個人簡介中引用道

4

讓-保羅·薩特 Jean-Paul Sartre

薩特是最負盛名的存在主義者之一。他也是著名女性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精神伴侶,他們分分合合地維持了一段長達五十年的開放關係。他與他的許多信徒都曾有染,這些曇花一現的戀人往往比他年輕得多,他也因此頗受世人指摘。儘管未曾結婚,但他對波伏娃的喜愛卻是顯而易見的。即便在他行將就木之時,他依然表示,與波伏娃相識如此之久是他畢生之幸。

薩特

“當你剛開始一段戀情時,它真的很像一份工作,你必須精力充沛、勉力奉獻、義無反顧。在感情萌生的階段,你甚至會經歷這麽一個時刻——就好似你須得舍身越過一個斷崖,一旦你停下來思索,你便會畏葸不前。”——《惡心》(1938)

5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作為薩特的長期夥伴,西蒙娜·德·波伏娃本身就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她的風流際遇與薩特幾乎不分伯仲,而面對輿論對她的種種非議,她用女權主義的觀點捍衛著自己的行為。然而,她也的確因為誘惑學生而被吊銷了教師執照。她認為戀愛、調情乃至於婚姻等許多方面其實都在貶低女性,為了糾正這個問題,她堅持在自己的生活中貫徹著自己的愛情觀。

不知是第幾次,她與薩特再度陷入熱戀,而彼時她還戴著情人Nelson Algren送給她的戒指。

波伏娃(右)與薩特

“人們說我拒絕給女人本性和愛情賦予任何價值,但實際並非如此,我只是要求女性應該坦率而自由地體驗它們,而非像她們通常所做的那樣,把愛情當作借以棲身的避難所。當她們內心的情感枯竭時,她們只會發現自己已經被深深囚禁在了這個避難所。他們指責我鼓勵性濫交,但我卻從未向任何人建議隨時隨地地跟別人睡覺。”——《環境的力量·卷三》(1963)

6

索倫森·克爾凱郭爾 Soren Kierkegaard

這也許是本榜單上最淒婉的愛情故事。克爾凱郭爾瘋狂地迷戀上了一位名叫雷丁·奧爾森的年輕女郎,而對方也同樣地愛他。他向她求婚,但僅在一個月之後就撕毀了婚約,並且退還了她的訂婚戒指。兩人都因克爾凱郭爾的行為深受傷害,女方威脅他要自殺,而克爾凱郭爾自己也因悔約哀痛欲絕。

人們推測,克爾凱郭爾悔約的動機來源於此:他認為自己在成為一個優秀的丈夫的同時,不可能再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和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堅信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克爾凱郭爾,在這個萬分痛苦的抉擇中倒向了後者。這種想法充滿了對生命之不可得的焦慮,那悲傷的愛情經歷則深刻地影響到了他餘生的創作。而他也注定為他的選擇悔恨終生。

克爾凱郭爾肖像

“結婚,你會後悔; 不結婚,你也會後悔;無論怎樣選擇,終究都是悔恨……” ——《或》(1843年)

7

亞瑟·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儘管叔本華對禁欲的生活方式大加讚賞,但他實際上卻不遺余力地追求著體面的社交生活與愛情經歷。 雖然他於前者還是多少獲得了一些成功,但就後者來說,他卻是相當不幸的。叔本華對愛情的態度相當積極,認為它是促成人類活動的主要動機之一。他在有關“生命意志”的作品裡的這些觀點也成為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先驅。可儘管他對愛情持有這樣的積極態度,但他依然找到了理由對其抱以悲觀——他認為,大多數人都只會遇上糟糕的配偶,為成群的子女所累,並且總是以悲劇收場。

叔本華肖像

“所有的愛情詭計,無論它是可悲還是可笑,它的最終目的都比人類生活中的其他目標更為重要。” ——叔本華

8

奧修·拉傑尼西 Osho Rajneesh

這位來自印度的宗教領袖在他的一生中曾引發過不小的爭議。與大多數傾向於獨身主義的宗教人士相反,拉傑尼西主張對性采取更加放任的態度,並以此作為克服性欲的途徑之一。與前文提到的伯特蘭·羅素一樣,他指出性壓抑反而會造成一個迷戀性的社會。但如果人一旦受到滿足並超越了這個欲望,他們就可以真正地把注意力放在普世情感上。

拉傑尼西

“沒有人能教會你愛。要愛,你必須在你的存在中發現自身,而要達到這一點,提升意識境界是不二法門。 當愛情來臨時,根本沒有責任的事。你做這一切,僅是因你樂於為你的愛人付出而已。“ ——《真理,意識,喜樂》(1988)

9

尼采 Nietzsche

尼采是少數人們耳熟能詳的哲學家之一。然而,我們卻很少關注他那不成功的愛情經歷。他曾向同一個女人盧梭·索洛梅求婚三次,而她的拒絕令他崩潰。此後,除了對妻子格瓦納表示偶爾的愛意,他不再對索洛梅展開追求。然而,他後來指出,在所有結了婚的哲學家中,只有蘇格拉底真正有所造詣。這也成為了他反對哲學家結婚的重要的論據。

在神智清醒的時候,大多數時間尼采是獨自生活。但他也承認婚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體面的選擇,只是他質疑婚姻的運轉方式。在“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一書中,他提出一系列的婚姻對男人更有利,而他對女性的立場(令人擔憂的性別歧視)則表明他似乎支持女性擁有婚姻和家庭生活。

尼采

“不幸婚姻的罪魁禍首不是愛的匱乏,而是友誼的缺失。” ——《善惡的彼岸》(1886)

10柏拉圖 Platon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向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欲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但實際上按照會飲篇的理論而言,柏拉圖式的愛情主要是指一個同性之間的愛情,而這個也和當時希臘風氣相關。希臘學者認為同性之間的愛情才是真正屬天的愛情,而異性的婚姻制度不過是為了社會的建構。

素材轉自知社學術圈(zhishexueshuquan)

薦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