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只是兩江總督一名家丁,憑什麽登上中英談判的前台

第一次鴉片戰爭,讓我們記住了欽差大臣林則徐、琦善、伊裡布等大人物的名字。然而,在這場影響中國百年之久的戰爭裡,也有小人物活動的身影。這些小人物的故事,甚至比大人物更加精彩。

比如我們今天要提到的主人公——張喜。

張喜是何許人?查看百度百科,只有短短的兩三百字,說他“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為兩江總督伊裡布之心腹仆役”。說白了,就是兩江總督伊裡布的一名家丁。其實,伊裡布任職雲貴總督時,張喜就在他身邊跑前跑後。1839年,伊裡布調任兩江總督,張喜跟隨前往。直至後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登上中英談判的前台。

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最初聚集在廣州珠江口,由於兩廣總督林則徐早有防備,英軍佔不到便宜,只好沿海北上。7月5日,英軍攻佔了浙江定海,並將之作為英軍繼續北上的後勤基地——這是英軍第一次佔領中國領土。

定海的丟失,讓道光皇帝龍顏大怒。道光皇帝命令兩江總督伊裡布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調集軍隊,用武力收復定海。

然而,伊裡布很清楚,憑自己那幾百艘小船,根本就無法完成武力收復定海的任務,便采取了拖延戰術,大張旗鼓地造船鑄炮,作出馬上就要進攻定海的架勢,實際上“只打雷不下雨”。

就在這時候,浙江沿海民眾襲擊了一隊侵擾內地的英軍,俘獲了20多名英軍士兵。同時,定海當地農民包祖才用一把鋤頭捕獲了英軍炮兵上尉安突德。伊裡布大喜,下令將這些英軍俘虜好吃好喝伺候著。他要與英軍進行談判,用這些俘虜換回定海。

然而,派誰去定海與英軍談判呢?

當時,沒有一名朝廷官員願意前去定海,與英軍進行接觸。畢竟,個人安危事小,“有傷國體”事大。最後,這個任務落到張喜頭上。張喜不是朝廷官員,只是一名家丁。讓家丁前去與英軍談判,一方面體現了對英軍的輕視,另一方面又體現了“天朝上國”的尊嚴。豈不一舉兩得?

後來的事實證明,張喜簡直就是一個天生的外交官。

一、張喜膽大從容。張喜第一次出海時,隨行一名千總被風暴濁浪嚇得臉色發白。張喜不以為然,將這名千總教訓了一頓:“為官當忠報國,死何足惜。”到定海見了英軍談判代表,對方敬出一杯紫黑色的洋酒。張喜毫不猶豫地接過來,一飲而盡。這是因為張喜早有以死報效伊裡布的知遇之恩,“值此海疆不靖,何敢稍存推諉之心,即於大海波濤之中,死於夷人刀劍之下,亦分所當然。”

二、張喜能言善辯。外交談判,是說話的藝術。張喜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能言善辯的特長。張喜第一次來到定海,英國人請他參觀蒸汽輪船。英國翻譯問:“貴國之人也能此否?”張喜回答:“此機雖巧,天朝之人,用心不在於此。”馬禮遜又問:“彼之用心何事?”張喜回答:“我國用心在文章。”隨後參觀船上大炮,見英國翻譯沾沾自喜的樣子,張喜潑了一瓢冷水:“炮雖好,彼此罷兵不用更好。”一旁的義律高興地拍著張喜肩膀,以為知己。

三、張喜智勇雙全。如果只是一味地膽大,不怕死,倒也無足道哉。但張喜做事很有腦子。當他最後一次去定海與英軍談判時,發現英軍已經將安突德等俘虜救下來。這下子張喜手裡沒有了籌碼,自己還處於危險之中。張喜不慌不亂,撥刀拉住英國翻譯羅伯聃,說:“我以禮相待,汝反不講理,休怪我鹵莽之間,不知誰生誰死。”英軍無奈之下,不但將張喜等人放了,還按照廣東談判的約定,退出了定海。

張喜在定海與英軍進行了6輪談判。雖然英軍退出定海不是他的功勞,而是廣東談判的結果,但張喜還是頗有收獲。他獲得了英國人的好感,當英軍退出定海時,還盛情邀請他到英國做客。當然,在當時的環境下,張喜是不可能前往英國的。

然而,1841年,伊裡布被彈劾與敵通謀,被革職問罪;張喜被控告收受英國人的禮物,解京受審,後來免罪獲釋,返回家鄉。張喜的第一次中英談判,黯然收場。

伊裡布和張喜受到了處罰,戰爭卻沒有停止。當年8月,英軍再次北上,戰火重燃。隨著欽差大臣裕謙戰死、揚威將軍奕經兵敗,加上之前的兩任欽差大臣林則徐、琦善被革職查處,清廷已陷入無人可用的困境。道光皇帝這才想起伊裡布,在浙江巡撫劉韻珂的舉薦下,重新將他起用,隨耆英前往浙江,與英軍進行談判。

這時候,已是1842年初。

伊裡布得到起用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喜。伊裡布派人前去邀請張喜。張喜不顧家人的反對,說:“為數百萬生靈而死,死得其所!”說完,就出發前往南京,參與舉世聞名的《南京條約》談判。

從8月8日—13日,賞戴五品頂戴的張喜,在南京靜海寺內與英國人進行了3輪談判。英國談判代表提出五口通商、自由貿易、關稅協定等條件。張喜畢竟不是外交官,對於這些茫然無知。耆英和伊裡布自然也聽得一頭霧水。直到英國談判代表提出3000萬銀元的賠款,讓張喜有了些頭緒。

張喜向英國方面提出,3000萬銀元太多了,應當削減。對於張喜的意見,英國談判代表很重視,決定予以接受,減少至2300萬銀元。

節省700萬銀元——這可能是張喜在《南京條約》談判中作出的最大貢獻。

8月14日,是正式談判。中方談判代表耆英和伊裡布,與英國談判代表璞鼎查坐上了談判桌。這時候,談判桌邊已經沒了張喜的位置了。但這有什麽關係呢?張喜作為一個小人物,已經完成了他所有的任務;剩下的,就交給大人物去辦好了。

8月29日,耆英、伊裡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軍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此後,張喜就婉謝耆英、伊裡布等人的挽留,回到老家。

回去後,伊裡布娶了一個妾,生了兩個兒子,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還將他參與中英談判的事情,寫成《探夷說帖》《撫夷日記》兩本小冊子。幸好有這兩本小冊子,我們才能在官修《清史稿》等資料外,讀到不一樣的歷史細節。

【參考資料:《清史稿》《探夷說帖》《撫夷日記》《小人物張喜》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