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紅芪口服液提醒您:百病源自氣血不足

中醫講「氣血」,氣血在哪兒?氣在經絡裡推動血液循環。我們的血管組成,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公路、鐵路似的。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其實人的健康也是這個概念,要想健康,就要努力讓血管保持暢通。如果血管哪兒堵了,是不是我們的身體就生病了?像我們平常講的「腫瘤」、 「囊腫」、「結節」、「增生」等,都是臨床上血管堵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叫法。不管堵在哪兒,按照中醫的講法,都是氣滯血瘀。所以氣血不暢是百病的根源。

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氣虛,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人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氣虛是一種多發證,多因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在臨床上,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肺氣虛,調節水液代謝、抵禦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證。腎氣虧虛,則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搏微弱。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症見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當出現氣虛的癥狀越多,則表示氣虛的嚴重度也越高,我們宜培養正常飲食習慣,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飯前盡量勿吃過甜、高脂肪或高糖之食物、飲料,以免過早產生飽脹感而降低食慾。而正常的作息及適度戶外運動,都可避免氣虛加重。暑熱來襲,體能消耗大,水分流失快,此時補氣養血就顯得十分必要。

紅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黃芪性微溫,味甘,也是中醫極為常用的補氣中藥,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葯之最,是以有耆之稱。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蔘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紅芪口服液」選用甘肅武都產名貴道地藥材紅芪。紅芪學名多序岩黃芪,產量稀少,藥性純正,在《藥性論》和《本草綱目》中被列為名貴藥材,廣受推崇,有補氣聖葯之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免疫調節和抗微生物作用優於黃芪。紅芪與黃芪同科異屬,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基本相同,藥理作用相似,故臨床通用。80年代研究發現紅芪中含有抗菌成分「"1-3-羥基-9-甲氧基紫檀烷」這種物質,故紅芪獨具抗菌作用。「紅芪口服液」是由甘肅中醫學院研製的獨家國葯準字型大小品種,療效確切。對免疫力低下人群、亞健康人群、易氣虛的上班人群、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術前術後人群等效果顯著。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