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清時期紫禁城發生了多少火災,又是怎麽防火的?

作者:張寧芳

(一組紫禁城圖片)

作為明清皇城的紫禁城,是如何做好防火這件大事的呢,讓我們來看看古人都有哪些防火的辦法。

(一)紫禁城也曾經歷過火災

紫禁城建築以木結構為主,防火歷來是個大難題,從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至清帝溥儀1924年離開皇宮的五百多年間,有據可查的大大小小火災有四五十起,其中雷電等天災引發的大火有三十多起。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醞釀遷都,然而不巧的是四月初八,新修成的皇宮遭雷擊引發大火,三大殿盡數被毀。當時正值遷都風波,而雷擊被視為上天的警告,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成祖還被迫下詔檢討過失。《延禧宮略》中那樣的雷擊場景在明清宮殿中可是真實上演過的。

宮中由於生火等人為原因引起的失火則是另一個主要原因。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宮突發大火,時值初冬天干物燥,一時火勢衝天,乾清宮毀於大火,宮中藏書俱毀。事後調查發現,火災由掌火太監郝世通用火不慎引起,當時宮內取暖使用過的煤炭複燃,熏灼木隔引起火災。此事也引得死裡逃學生的乾隆帝震怒。

另一件頗為傳奇的火事發生在光緒帝大婚前,光緒十四年冬,正值大婚籌備之際,宮中貞度門突然失火,火勢迅速迅速蔓延至太和門、昭德門。由於大婚定於一個多月後,而按儀製皇后從大清門入宮,將經過太和門,如今太和門被毀將耽誤大事。這件事可讓人傷腦筋,為保證婚禮如期舉行,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搭一座臨時門!於是,靠著記憶和能工巧匠的智慧,趕在婚禮前搭起了一座臨時的彩棚,總算把婚禮給應付了過去,不過這件事似乎也成為光緒帝後不合的一個預兆。

(二)宮中的防火措施

明清紫禁城的數百年中,防火一直是件大事,為了適應宮中生活等的需要,也總結摸索出了一套防火的辦法,許多防火設施今天還能見著呢。

(1)“太平缸”

去過故宮的一定會見過故宮宮殿周圍的大缸,它們就是“太平缸”,也稱“吉祥缸”,一般有銅缸和鐵缸兩種,它們的功用便是防火。缸中常年備儲清水,一旦宮中失火,便可取水撲救。按規定缸中的水每日添加,內務府每五天檢查一次水缸儲水情況。

(紫禁城的太平缸)

(2)“藻井”與“金鴟”

在紫禁城建築中會注意到有這麽一個東西,它是由八角形、四邊形小木構件在豎向層層收縮形成,中間伸出一個龍頭,嘴含黑球,這便是“藻井”,取得象徵水的寓意防火。

另外在故宮太和殿、保和殿等主要殿堂的正脊上有一種形狀像鴟尾的裝飾物,這稱為“金鴟”,它的防火之意早就用了,據李誡《營造法式》記載,“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做其象於屋,以壓火災。”

據曾到過中國的法國旅行家卡勃裡歐列·戴馬甘記載,“金鴟”有類似避雷針的防雷電作用,在他的《中國新事》中寫道:“中國屋脊兩端,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頭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接一條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樣巧妙的裝置,若遇雷的電流,就以龍頭沿線下引地底,以免房屋遭到破壞。”這樣的設計不可謂不精巧了。

(3)建築的防火設計

出於防火考慮,宮殿設計採用硬山式黃琉璃瓦屋頂,周圍則是厚重的磚牆,不露出容易引火的木構件。而由於紫禁城建築群密度較大,後各殿院內的連廊逐漸取消,在東西六宮則用山牆作為防火隔斷。

(三)宮中防火隊

除了硬體設施上的設計,在明清時期紫禁城中還設有專門的“消防隊”。明代皇宮防火由錦衣衛負責,太平水缸和掌火安全也有專門太監負責。清康熙年間因太和殿失火,專設“火班”加強防火工作。 光緒三十一年,北京設立巡警總廳,下設有消防處,紫禁城外圍的皇家消防隊劃歸警廳管理,但皇宮中仍保留有消防隊。

今日的故宮對外開放之後,人來人往的密集參觀客流,防火工作仍是重中之重,在紀錄片中,故宮的老師傅們反覆強調,宮中禁煙是底線,為了抽上一口的他們可得千辛萬苦跑出去呢。不過正是這種防火意識讓我們可以更好保存欣賞故宮之美。

【作者簡介】張寧芳,文史愛好者,現居上海。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近現代史方向,對於近代人物、文化有濃厚興趣。於各類報紙雜誌發表作品十餘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