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理心,紀錄片的“第一推動”

文丨丹飛

“30後”畫畫的白族老奶奶,世紀之交出生的高考生,齡差跨度65載的老中青少四代……廣東廣播電視台馬志丹工作室出品的8集人物紀錄片《四十年:美好生活》於2018年11月9日至12月28日逢周五晚21:10在廣東衛視首播。改革開放40年,知識改變命運,個人命運印刻進火熱的時代,堅實的人生路徑助推中國人精神境界重大飛躍。

“這是一部很值得向這一代年輕人推薦的紀錄片,它對學習、戀愛、婚姻、工作、生活以及三代人的相處等諸多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都給出了答案。”“無一例外地,我和我身邊的親人朋友們看了這部紀錄片有感動,有思考;既看到了個人的努力和奮鬥,也看到了大家庭背後映襯出的時代變遷。”這是全國觀眾對近期播出的《四十年:美好生活》開篇之作《小萬工,好姑娘光芒萬丈》的數以萬計熱評中具有代表性的兩條評論。

推出這部紀錄片的是廣東廣播電視台紀錄片“台柱子”——南派紀錄片領軍人馬志丹。這是她以34年如一日的創意創新,開創一個又一個人文紀錄片名牌欄目的實戰淬煉之後一次新的藝術嘗試。

馬志丹導演

這次她將鏡頭對準了“蓋房子的女人”,自稱“小萬工”的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生萬靜雅,以及與她識於微時後相托終身的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李志強。夫婦二人從TOP 2畢業後北漂9年、搬家7次,畢業即入職萬科的萬靜雅見證了北京萬科躍遷和蛻變的9年。2017年,為了與父母相聚,萬靜雅應聘武漢萬科產品研發部經理,李志強從北京某名牌中學辭職,到位於武漢的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繼續做物理老師。正是這個“逃離北上廣”的有心之舉,促成了這部紀錄片的誕生。

或者說,這部紀錄片的主線就在於追問這對名校畢業生種種人生選擇的心路歷程,剖析那個淳樸的“山野村姑”萬靜雅何以成為今天知性嫻雅、不做家務、一心撲在事業上、業餘一手彈鋼琴一手寫小說的斜杠青年“小萬工”,當年那個穿著露趾頭的鞋子不以為恥的農村娃李志強何以成為在學生面前猶如物理學界之“王”、不以年薪僅為妻子七分之一為恥的“理老師”。

誠如西諺所言,蝴蝶在阿拉斯加的一次振翅,帶來太平洋的一陣颶風。萬靜雅、李志強如今“人設”的養成,正是拜成長路上一次次事件的歷練、靈魂的洗禮所賜,千百萬次“振翅”才將二人塑造成如今的樣子。

業界稱道馬志丹其人,喜歡說到高屋建瓴、大開大合,胸襟和視野都比常人開闊得多,當然,也強調她的韌勁和拚勁,還有達到“吹毛求疵”級別的品質追求。其實,在這之上,在“”之上,還有馬志丹的“”。

她的道是什麽呢?是設身處地,是推人及己,是同情心、悲憫心,是火熱的乾勁底下包藏不住的良善,是堅硬的外殼裡面小心包裹的內心的柔軟。

20世紀90年代前後,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了“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之王”霍金的《時間簡史》赫然在列。所謂“第一推動”,指的是探究宇宙的起源問題。借用“第一推動”的說法,同理心和共情的底色是馬志丹決戰決勝的“第一推動”,是她所有成功的起源,是她最本質的道。基於此,一個個重磅作品才自然生長出來,枝繁葉茂,雜花生樹。

在萬、李身上,馬志丹至少洞見了幾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振翅”,並不加潤飾地呈現、並置在鏡頭之中。

第一組,貧窮與富足的並置。李父講述當李志強考上北京大學,家裡要宴客,找人借錢的那一幕,勾起了很多觀眾的傷心事,很是催淚。李父的人生是本片的輔線,富足以後,想起不堪往事仍會落淚,卻並無恨恨之意,心理的強大和富足可見一斑。他記住受屈的漫長幾分鐘,更記住了借給他錢的同學,感恩重於記仇。一邊是李父1000元的窘迫,一邊是萬家父母攜女兒榮歸故裡,在三進院落祖屋搭起戲台子,請客四鄉八鄰,唱戲三天三夜,鄉野特色。萬、李的人生在起筆階段已經埋下伏筆,二人注定相交,卻是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第二組,局促與從容的並置。李志強中學時代露腳趾的那雙鞋子,沒能阻擋他靠讀書戰勝蒙昧、靠知識改變命運的腳步。多年以後,生活好了,他們在京城、江城購下兩處房產,卻也照樣衣衫簡樸,不事破費,彼時局促,此時從容。

第三組,苦讀與樂業的並置。苦讀與樂業是萬、李人生的兩大主題,將其人生一分為二,二者相依存,有前因才有後果,受得了多大的苦才配享多大的甜。

“小萬工”萬靜雅

第四組,傳統與新型家庭結構的並置。這也是該片埋的一個“雷”,粗心的觀眾沒有讀解出來也無傷大雅,有一個細節會在細心的那部分觀眾心中一聲爆響,是煙花騰空,也是回過味的喝彩和豔羨——萬靜雅什麽家務都做不好也沒時間做,她使用公公發明的野蒿片劑填充的女性用品治好了痛經,而婆婆會給她洗內衣褲。他們的家庭關係比別的家庭更傳統也更新型,更古典也更現代。

第五組,物質與精神的並置。整部片中明線是萬、李家庭在物質上由貧瘠到中產的躍遷,暗線是無論身處何等境遇,萬、李及其家人都做到了不驚不躁、坦然以待,精神的旗幟不倒。

第六組,不凡與平凡的並置。萬靜雅以“房子不是最重要的,愛才是”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同時贏得大量擁躉。其實,她自己有高薪和不錯的職位,又螞蟻搬家似的購下兩處房產。在她心中,李志強是最年輕的奧林匹克金牌教練、最帥的男人。李志強對於教職的眷愛有著因愛成癡的味道。他們的人生無疑是不凡的。不凡的階層屬性與平凡的心境兩相並置,達到了“濃墨重彩的渲染”和“意猶未盡的留白”兩番神韻得而兼之的藝術效果。

在這部紀錄片中,馬志丹棋出“險”招,摒棄了駕輕就熟的紀錄片視角,改類乎“全知”因此也好調度的第三人稱為限制性的第一人稱視角,自己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

34年間,經中國傳媒大學播音藝術家王泰興老師之口之心的演繹,誕生了馬志丹包括十幾部代表作在內的數百部紀錄片。“美食聲優”、《舌尖上的中國》禦用配音,同樣出自中國傳媒大學的配音表演藝術家李立巨集也與她合作多年,產出過多部傳播深遠的紀錄片作品。馬志丹“棄用”播音泰鬥,大膽起用廣東廣播電視台播音員——全日製碩士研究生李琳。最終呈現的結果是喜人的。李琳知性的一面與萬靜雅的聲線氣質有種內在的相似性。

這部片子播出後創馬志丹工作室近兩年來紀錄片收視新高,觀眾和網民反響的深度和廣度上也上了一個台階。這份成績的獲得,根子是馬志丹共情、同理心的道,為之保駕護航的是馬志丹精益求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品意識和一鏡一剪的真刀真槍、真抓實乾,再加上敘述視角、配音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加分項。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馬志丹通過該片再一次練了兵:片中多處從敘事中“跳”出來卻不覺突兀,給人視覺和心理感受上的驚喜的景物鏡頭,來自“水蛇頭”黃徐易獨自蹲守北京一個月的成果。清華大學及萬靜雅在北京工作生活過的多處場景在他的鏡頭下美輪美奐,在氣度和審美上均屬上乘。

這個高職生是馬志丹不唯學歷、唯能力用人制度的一個縮影——還差一年畢業就來到馬志丹工作室實習,當年還是被馬導在外景地用細竹條野樹枝敲過腦殼的16歲少年,手把手帶到今天已6個年頭,是“祖奶奶”馬導的第七代徒弟。儘管他尚不夠格稱為攝影師,已有足夠能力按照台本要求和導演意圖獨立攝影。

該片播出後,萬靜雅的母校鄂南高中校友會公眾號、清華大學同方部公眾號第一時間轉發或綜合報導其飛揚勵志的高光人生故事。鄂南高中第一時間將萬靜雅請回母校,給她的學弟學妹們分享她在紀錄片的同名長篇處女作《好姑娘光芒萬丈》中書寫的奮鬥青春。

某種意義上,該書可以看做萬靜雅的“自敘傳”,記載了她和李志強等一幫同學高二到高三兩年的競爭和比拚、苦悶和彷徨。由於從人物到細節高度還原真實,只是略作文學性的加工,上至20世紀30年代、下至“10後”的中學生,橫跨70年的各代際讀者都能從萬靜雅的故事中讀出自己的笑與淚。

有趣的是,向馬志丹推薦該選題的我,其實是馬志丹長達10年的跟拍對象。以我為傳主的《丹飛的穿行》《中國父親》《有一種青春叫丹飛》等紀錄片先後獲得國內國際獎項,在多個國際論壇和紀錄片節上大放異彩。

萬靜雅是我全盤經紀的另一個作者。儘管我只是作為《小萬工,好姑娘光芒萬丈》這部紀錄片的敘事原點在片中出現了不長的數個鏡頭,還是被求知若渴的有心人給捕捉到了,以“大配角”的身份再次“火”了一把。在多地“10後”中學生、“00後”大學生那裡,我享受了明星級待遇。本文截稿時,已有複旦大學、湖北省鹹寧市溫泉中學等多所學校向我發出了講座講演邀約。處在風口浪尖上的萬靜雅,更是體驗了一波新的造星運動。

藝術乾預人生,不是紀錄片的目的,卻是馬志丹樂見其成的大好事。34年來,通過馬志丹的鏡頭改變了人生的拍攝對象不勝枚舉。用我的話來說,就是“改命”。

就總體層面和個體命運來說,改革開放40年、恢復高考40年對於我們國家、民族和具體的個人來說就是一次改命的過程。

作為一個奮搏半生,腳上有泥巴、心中有甘露的紀錄片人、見證者和“改命人”的身份,是馬志丹撕不掉的標簽,是她的命。

(作者系《明朝那些事兒》《盜墓筆記》總編輯,《狼圖騰》全資產包合夥人,《甄嬛傳》《王陽明傳》等70多個影視IP經紀人,編劇、詩人、詞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