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學一味中藥,升麻!

01概述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升麻、興安升麻和大三葉升麻的根狀莖。春、秋採挖,除去地上莖苗和泥土,曬至鬚根乾時,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鬚根,曬乾。

02別名

周升麻(《本經》),周麻(《別錄》),雞骨升麻(陶弘景),鬼臉升麻(《綱目》),綠升麻(《醫學廣筆記》)。

03產地

1、西升麻,主產陝西、四川、青海、雲南。此外,貴州、新疆、河南等地亦產。

2、北升麻,主產遼寧、黑龍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內蒙古等地亦產。

3、關升麻,主產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04形狀鑒別

1、西升麻:又名:川升麻(《綱目》),為植物升麻的乾燥根莖。呈分歧極多的不規則塊狀,大小相差甚懸殊,長3.5~13厘米,直徑0.7~6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莖基痕的圓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狀的突起,洞徑0.4~1厘米,洞壁斷面有放射狀溝紋,外皮脫落處可見網狀維管束。周圍細根殘基極多,堅而刺手。體輕而質硬,不易折斷,斷面帶灰綠色。臭無,味微苦。以個大、外皮黑色、無細根、斷面白色或淡綠色者為佳。

2、北升麻: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為植物興安升麻的乾燥根莖。呈不規則的塊狀物,多分歧成結節狀,長9~18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較密的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花紋,周圍殘留細根,質堅刺手,下側凹凸不平,具細根痕。體輕而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纖維性,微帶綠色。臭微,味微苦而澀。以肥大、外皮黑褐色、無細根、斷面微綠色者佳。

3、關升麻:為植物大三葉升麻的乾燥根莖。外形與北升麻極類似,但稍大,分歧較少,直徑1.5~2厘米;上面具數個深的圓形空洞,洞徑可達2厘米。質硬而輕,斷面黃白色呈片狀,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斷面有放射狀溝紋。氣無,味微苦。以個大、整齊、外皮黑色、無細根、斷麵灰色者為佳。

05炮製

1、揀去雜質,略泡洗凈,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2、蜜製: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升麻片,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100kg升麻,用煉蜜25kg。

3、製炭:取升麻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曬乾。

4、炒製:取升麻片,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焦黃。

5、麩製:先將鍋燒熱,加入麥麩與升麻片,炒至微黃色,篩去麥麩,每升麻10kg,用麥麩1.5kg。

06性味歸經

【性味】甘辛微苦,涼。

1、《本經》:味甘辛。

2、《別錄》:甘苦,平,微寒,無毒。

3、《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性溫,味辛。

4、《湯液本草》:微苦,微寒。

【歸經】入肺、脾、胃經。

1、《醫學啟源》: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足陽明。

2、《湯液本草》:手陽明經、太陰經。

3、《本草經解》:人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

4、《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07功能主治

昇陽,發表,透疹,解毒。治時氣疫癘,頭痛寒熱,喉痛,口瘡,斑疹不透;中氣下陷,久瀉久痢,脫肛,婦女崩、帶,子宮下墜;癰腫瘡毒。

1、《本經》:主解百毒,辟溫疾、障邪(一作』瘴氣邪氣』)。

2、《別錄》: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3、《藥性論》: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露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

4、《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遊風腫毒,口氣疳匿。

5、《湯液本草》:《主治秘訣》: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兒痘疹,解瘡毒,咽喉(腫),喘咳音啞。肺熱,止齒痛。乳蛾,痄腮。

7、《綱目》:消斑疹,行竊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08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09注意事項

上盛下虛,陰虛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1、《本草經疏》: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陰虛火動,腎經不足,及氣逆嘔吐,驚悸怔忡,癲狂等病,法鹹忌之。

2、《得配本草》:傷寒初病太陽,痘疹見標,下元不足,陰虛火炎,四者禁用。

10相關配伍

1、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乾葛(銼細)、升麻、芍藥、甘草(銼,炙)各等分。上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閻氏小兒方論》升麻葛根湯)

2、治小兒痘、痧疹不明,發熱頭痛,傷風咳嗽,乳蛾痄腮:升麻五分,前胡八分,甘葛五分,黃芩一錢,梔子八分,炒牛蒡子一錢,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薄荷五分,川芎一錢。引用燈心煎服。(《滇南本草》升麻湯)

3、治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劇者數日必死,療得差後,瘡瘢紫暗,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水濃煮升麻,漬綿洗之。苦酒漬煮彌佳,但燥痛難忍。(《肘後方》)

4、治雷頭風,頭麵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升麻、蒼朮各五錢,荷葉一枚。煎服。(《醫方集解》清震湯,即《素問病機保命集》升麻湯)

5、治咽喉閉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兩,馬薊子一分,白礬一分,馬牙消一分,玄參一分。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綿裹,常含一丸咽津。(《聖惠方》升麻丸)

6、治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兩煎服取吐。(《仁齋直指方》)

7、治陽毒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匱要略》升麻鱉甲湯)

8、治口熱生瘡:升麻三十銖,黃連十八銖。上二味末之,綿裹含,咽汁。(《千金方》)

9、治牙齦肉綻有根,牙疳腫痛,牙動搖欲落,牙齒不長,牙黃口臭:羌活一兩,草龍膽(酒洗)一兩五錢,羊脛骨灰二兩,升麻四兩。上為細末,以紗羅子羅骨灰,作微塵末,和勻。臥時貼在牙齦上。(《蘭室秘藏》牢牙散)

10、治胃熱齒痛:升麻煎湯,熱漱咽之。(《仁齋直指方》)

11、治噤痢:綠色升麻(醋炒)一錢,蓮肉(去心,炒焦黃)三十枚,人蔘三錢。水一鍾,煎半鍾飲之,蜜和為丸更妙,每四錢一服,白湯吞。(《醫學廣筆記》)

12、治血崩: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川芎一錢,白芷一錢,荊芥穗六錢,當歸六錢。水二碗,煎一碗,食遠服,即止,多不過五、六服。(《墨寶齋集驗方》)

13、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當吐下惡物,勿怪。(《千金方》)

14、治心有風熱,生浸淫瘡徧體:升麻、大黃(銼,微炒)、黃芩(去黑心)、枳實(去瓤,麩炒令黃)、芍藥各一兩,甘草(炙)、當歸(切,焙)各半兩。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燈心一握,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晚食前服。(《聖濟總錄》升麻湯)

15、治卒毒腫起,急痛:升麻苦酒磨敷上良。(《補缺肘後方》)

16、治癰疽始作,堅硬,皮色紫亦,惡寒壯熱,一、二日未成膿者:升麻、連翹、大黃(銼,炒)、生地黃(切,焙)、木香各一兩,白鼓、玄參各三分。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入芒硝末半錢匕,去滓,空心溫服,取利為度,未利再服。(《聖濟總錄》升麻湯)

17、治肺癰吐膿血,作臭氣,胸乳間皆痛:川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子芩(颳去皮)、牡丹皮、白芍藥各半兩,甘草三分,上銼粗末,每服一兩,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日二、三服。(《本事方》升麻湯)

18、治熱痹瘙癢:升麻煎湯飲,並洗之。(《千金方》)

11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解百毒,辟溫疾、障邪(一作瘴氣邪氣)。」

2、《別錄》:「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3、《藥性論》:「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

4、《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遊風腫毒,口氣疳。」

5、《湯液本草》:「《主治秘訣》,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兒痘疹,解瘡毒,咽喉(腫);喘咳音啞,肺熱,止齒痛。」

7、《本草綱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