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熊孩子要不要打?美國兒科學會發話了……

不想錯過界妹的推送?

並點擊右上角「···」目錄,選擇「設為星標

遇到熊孩子,不打手癢,打了後果更嚴重……做爸媽千萬不能只會生,不會養!

作者丨 鯨魚

來源丨醫學界兒科頻道

現在做家長太難了!

不但要花錢給孩子上學,還得車馬勞頓來回接送,回到家還有可能陪讀陪到心梗、腦梗,吼孩子把自己給吼聾了,拍桌子把手給拍骨折了……

Fig 0.1 把自己吼聾的家長

要是這樣孩子還不爭氣,就真是氣得牙癢癢,想請ta吃吃「竹筍烤肉」,甚至「男女混合雙打」,讓孩子長長「記性」。

AAP 且慢,這可萬萬使不得! 家長 我家的孩子,要你管?

AAP 我還真管得著!

Fig 0.2 AAP最新發布的聲明:別打孩子![1]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最近發布了一項聲明[1]和一系列報導[2-4]再次強調了,兒科醫生應當引導家長和監護人對兒童使用適當的方式管理其行為,避免成年人對兒童體罰或辱罵——這麼做只不過是爸媽自己想解氣,不但沒用,還可能貽害孩子一生!

聲明:孩子打不得?說了快四十年了!

早在198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就呼籲其所有成員國禁止對兒童進行體罰並制定關於 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的教育方案[5]。而在1998年美國兒科學會也制定了相應的指南[6],鼓勵和協助父母 通過「打屁股」以外的方法來管理孩子的不良行為。

Fig 1.1 《停止對兒童體罰的全球倡議》[7]《停止對兒童體罰的全球倡議》[7]的定義中,對孩子的體罰包括「任何導致某種程度的疼痛或不適的物理懲罰」。

我們通常說的「打」孩子,即打抽耳光、打屁股等,包括用手或者鞭子、棍子、皮帶、鞋子等工具。

此外,也包括踢、搖、扔、抓、捏、咬、燒、燙,強迫孩子保持不舒服的姿勢,用肥皂清洗孩子的嘴或強迫他們吞下辛辣的香料……這些花樣百出、面面俱到的所謂「懲罰」、「教育」,光是聽聽就覺得疼。

同時,公約還將其它非物理的懲罰,如貶低、侮辱、詆毀、威脅、恐嚇、嘲笑也納入到了體罰的範圍中。

總而言之,體罰有辱人格。

最近的調查顯示,作為最「懂」孩子的人群之一——美國兒科醫生中 僅有6%的人對體罰 持積極態度,僅有2.5%認為「打孩子」能夠有正面效果; 78%的兒科醫生 不認為「打孩子」是讓孩子正確行事的唯一方法, 75%不同意「打孩子」作為一種常規的管教方法[8]

而普通家長也越來越反對體罰。

1986年的調查顯示,當年有 86%的家長認為「打孩子的屁股有時是管教孩子的合適方法」;但到了2013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 70%,而年齡小於36歲的父母 只有一半打過他們的孩子[7];2016年的調查分析進一步發現,家中有年幼孩子的父母, 不論背景均不支持體罰[9]

Fig 1.2 好好說話,別打人

後果:打了又怎樣?影響孩子的未來!

你說不打就不打?

你倒是告訴我為什麼呀?

AAP既然勸誡家長們不要打孩子,自然是有充足的理由。

聲明指出,打孩子其實沒有用,反而還可能會帶來不良的生理心理問題,親子關係也可能因此惡化……

1 體罰孩子沒有用 一項觀察性研究的結果顯示[10],孩子在經歷過體罰之後的 10分鐘就恢復了相同的行為,體罰所能帶來的影響其實非常短暫。而另一項薈萃分析則表明[9],體罰的 長期效果也不怎麼樣,回顧多項研究的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研究並未發現體罰能夠顯著改善孩子的行為。

Fig 2.1 打孩子造成惡性循壞![13]

美國一項包括了5000多名兒童的出生隊列分別在孩子1歲、3歲、5歲和9歲時進行了隨訪,結果發現:

  • 3歲時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大於2次/月),在5歲時會更有攻擊性[11]


  • 此外,5歲時的體罰與更低的辭彙得分有關[12],簡單來說,就是體罰還會讓孩子學習變「差」;


  • 同時,5歲時的體罰也與9歲時更多的外化行為(externalizing behavior)有關[12],包括違抗、攻擊、違紀、多動、脾氣爆發;


  • 被體罰的孩子反而會變得更「不乖」,從而招致更多的體罰,形成一個惡性循環[13]

打孩子真的不會有什麼好效果! 2 影響孩子的未來

更可怕的是長期體罰可能會帶來大腦結構的改變

研究發現,長期/反覆接受體罰的孩子在18-25歲時,其大腦額葉繪製體積和表現較常人降低,而這一改變 可能降低智商[14]。即使不打孩子,長期被辱罵也可能帶來皮質醇水準的升高,隨後帶來大腦結構的改變[15,16]

Fig 2.2 體罰帶來大腦結構改變![14]

除了影響孩子的生理健康之外,嚴厲的語言虐待與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有關係。

調查顯示,13歲之前遭受嚴厲辱罵的孩子在未來更可能出現 行為問題和抑鬱,這一問題又使得父母變本加厲地使用更為嚴厲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同時,父母的溫暖並不能改變這一聯繫[17]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不控制自己的嘴,想要彌補也沒用。

體罰不能改善孩子的行為,卻有 長期的不良影響,兒童期的體罰甚至與成年期自殺未遂、中重度飲酒和物質濫用有關[18]

打孩子是親手毀了ta的未來!

3 親子關係更惡劣

實際上,「喜歡」打孩子有時體現的反而是父母自身的問題。

研究顯示, 抑鬱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的行為持負面看法並更多地體罰孩子[19],經歷過體罰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也更可能選擇嚴厲的方式來應對[20]

而反覆的體罰可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更多的攻擊性行為和爭吵,對親子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打孩子的家長應該反省自己!

建議:不打怎麼做?十條推薦看過來!

孩子不能打,那我該怎麼教?

AAP當然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既然喊出了「為了一些孩子的健康」這樣的口號,除了告訴家長們不能打之外,當然需要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建議。

為此,AAP推薦了「 十條行之有效的健康管教方法[21]

Fig 3.1 AAP教你不打也能管孩子

1 展示和交談:用冷靜的語言和行動教育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模範的行為。

2 設定限制:告訴孩子他們可以遵循的、明確且一致的規則,並用他們的年紀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釋給他們聽。

3 告知後果:請冷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如果他們表現不佳可能導致的後果。

比如,告訴他們沒有收拾玩具,那麼今天剩下的時間裡就不能玩。切實、及時地執行這些規則,不要幾分鐘之後就把玩具還給他們。

不過,不能剝奪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吃飯。

4 傾聽孩子:學會傾聽很重要。在解決問題之前,讓您的孩子說完ta這麼做的原因。

當不良行為有一定模式時,父母要注意並與孩子交流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懲罰,比如有時孩子只是感到嫉妒。

5 注意孩子:所有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管教孩子最有力的工具是你的注意力——鼓勵良好的行為並勸阻其它不良行為。

6 學會讚揚:孩子們需要知道自己行為的對錯 。父母應該注意他們良好的行為,盡量具體地指出並表揚良好的行為和嘗試,比如「哇!你把那個玩具收拾好了!」

7 學會忽視:只要孩子沒有做出危險的事情,並且在作出良好行為時能夠足夠地關注,那麼學會忽視可能是阻止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學會忽視能夠讓孩子了解他們行為的直接後果。

比如,有時孩子故意不斷丟棄餅乾,那麼ta就吃不到餅幹了;如果ta破壞ta的玩具,那麼ta就不能玩了。不久之後,ta就能學會不亂扔餅乾並好好地玩玩具。

8 準備迎接麻煩:在可能出現不良行為的問題之前就要想好該怎麼辦,為之後的活動提前做好計劃並想好孩子該如何表現。

比如,在乘坐飛機之前告訴ta不能大吵大鬧,教會ta如何緩解自己的不適。

9 重新定義不良行為:有時兒童行為不良,只是因為他們感到無聊或者不知道做什麼好,試著為孩子找點其他事情做做。

10 試著「靜靜」:當孩子打破了某些規矩,「靜靜」(time-out)可能特別有用。實行這個方法時,告訴孩子,如果他們不停止不良的行為,他們會被要求去「靜靜」。

用儘可能少、不帶情緒的語言提醒孩子他們做錯了什麼,讓他們從當前的情境下離開一段時間,一般幾歲就讓ta離開幾分鐘。對於不到3歲的孩子,也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安靜一會兒。

比如「當你感覺到準備好、能夠控制自己的時候就回來。」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實踐自我管理的能力。

Fig 3.2 Time-out

此外,建議還指出: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如果父母自己感到失控,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給自己幾分鐘深呼吸、放鬆或者打個電話,等感覺好些時,再回到孩子身邊。

為人父母,如果第一次沒有很好地處理情況,也不要太擔憂,而是思考自己下次可以做出什麼改變。

如果覺得自己在失控中犯了錯誤,那麼請在冷靜之後,向孩子道歉,解釋自己未來會如何處理這種情況,並一定記住——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Reference:

[1] Sege RD, Siegel BS; COUNCIL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OMM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2018). Effective Discipline to Raise Healthy Children. Pediatrics. 2018 Nov 5. pii: e20183112. doi: 10.1542/peds.2018-3112.

[2] Carla Kemp. AAP recommends positive discipline rather than physical, verbal punishment. AAP News. November 5, 2018. Available at: http://www.aappublications.org/news/2018/11/05/nce18discipline110518?utm_source=TrendMD&utm_medium=TrendMD&utm_campaign=AAPNews_TrendMD_0 Last assessed on 2018-11-14.

[3]Robert D. Sege. AAP policy opposes corporal punishment, draws on recent evidence. AAP News. November 5, 2018. Available at: http://www.aappublications.org/news/2018/11/05/discipline110518?utm_source=TrendMD&utm_medium=TrendMD&utm_campaign=AAPNews_TrendMD_0 Last assessed on 2018-11-14.

[4]Trisha Korioth. Discipline vs. punishment: What works best for children? AAP News. November 5, 2018. Available at:

http://www.aappublications.org/news/2018/11/05/disciplinepp110518?utm_source=TrendMD&utm_medium=TrendMD&utm_campaign=AAPNews_TrendMD_0 Last assessed on 2018-11-14.

[5]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General Comment No. 8: The Right of the Child to Protection From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Other Cruel or Degrading Forms of Punishment (Arts. 19; 28, Para. 2; and 37, Inter Alia). Geneva, Switzerland: UN 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2007. Available at: www.refworld.org/docid/460bc7772.html. Accessed 2018-11-12.

[6]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1998). Guidance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Pediatrics. 1998;102(2, pt 1):433]. Pediatrics. 1998;101(4, pt 1):723–728. Reaffirmed April 2014.

[7] Global Initiative to End All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Prohibiting and Eliminating Corporal Punishment: A Key Health Issue in Addressing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Available at: www.who.int/topics/violence/Global-Initiative-End-All-Corporal-Punishment-children.pdf. Accessed 2018-11-12.

[8] Taylor CA, Fleckman JM, Scholer SJ, et al. (2018). US pediatricians』 attitudes, beliefs, and perceived injunctive norms about spanking. J Dev Behav Pediatr. 2018 Sep;39(7):564-572. doi: 10.1097/DBP.0000000000000592.

[9] Gershoff ET, Grogan-Kaylor A. (2016).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 Fam Psychol. 2016 Jun;30(4):453-69. doi: 10.1037/fam0000191.

[10] Holden GW, Williamson PA, Holland GW. (2014). Eavesdropping on the family: a pilot investigation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the home. J Fam Psychol. 2014 Jun;28(3):401-6. doi: 10.1037/a0036370.

[11] Taylor CA, Manganello JA, Lee SJ, et al. (2010). Mothers』 spanking of 3-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Pediatrics. 2010 May;125(5):e1057-65. doi: 10.1542/peds.2009-2678.

[12] MacKenzie MJ, Nicklas E, Waldfogel J, et al. (2013). Spank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across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 Pediatrics. 2013 Nov;132(5):e1118-25. doi: 10.1542/peds.2013-1227.

[13] MacKenzie MJ, Nicklas E, Brooks-Gunn J, et al. (2015). Spanking a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behavior across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 evidence for transactional processes. J Youth Adolesc. 2015 Mar;44(3):658-69. doi: 10.1007/s10964-014-0114-y.

[14] Tomoda A, Suzuki H, Rabi K, et al. (2009). Reduced prefrontal cortical gray matter volume in young adults exposed to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Neuroimage. 2009 Aug;47 Suppl 2:T66-71. doi: 10.1016/j.neuroimage.2009.03.005.

[15] Choi J, Jeong B, Rohan ML, et al. (2009).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white matter tract abnormalities in young adults exposed to parental verbal abuse. Biol Psychiatry. 2009 Feb 1; 65(3): 227–234. doi: 10.1016/j.biopsych.2008.06.022.

[16] Gershoff ET. (2016). Should parents』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be considered a source of toxic stress that affects brain development? Fam Relat. 2016;65(1):151–162

[17] Wang MT, Kenny S. (2014). Longitudinal links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harsh verbal discipline and adolescents』 conduct problem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Child Dev. 2014 May-Jun;85(3):908-923. doi: 10.1111/cdev.12143.

[18] Afifi TO, Ford D, Gershoff ET, et al. (2017). Spanking and adult mental health impairment: the case for the designation of spanking as an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Child Abuse Negl. 2017 Sep;71:24-31. doi: 10.1016/j.chiabu.2017.01.014.

[19] Callender KA, Olson SL, Choe DE, et al. (2012).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ppraisals, and physical punishment on later chil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12 Apr;40(3):471-83. doi: 10.1007/s10802-011-9572-9.

[20] Kistin CJ, Radesky J, Diaz-Linhart Y, et al. (2014). A qualitative study of parenting stress, coping, and discipline approaches among low-income traumatized mothers. J Dev Behav Pediatr. 2014 Apr;35(3):189-96. doi: 10.1097/DBP.0000000000000032.

[21] Healthy Children. 10 Healthy Discipline Strategies That Work. Healthy Children. Available at: https://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family-life/family-dynamics/communication-discipline/pages/Disciplining-Your-Child.aspx Accessed 2018-11-14.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