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法百年戰爭之前的英格蘭與法蘭西

在浩瀚如煙海的中世紀歷史長卷中,百年戰爭無疑是難以輕易翻過的一頁。它始於1337 年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宣布沒收阿基坦公爵領,直至15 世紀中葉英國人最終被驅離這一地區為止。從表面上看,百年戰爭似乎源自一場封主與封臣間的爭執,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但隨即演化為王位之爭並最終引發兩個國家間的全力對抗。當它結束時,英格蘭和法蘭西兩個曾在文化與體制方面非常接近,而且聯繫緊密的國家已分道揚鑣。

14 世紀前的英格蘭與法蘭西

1337 年5 月初,法國國王腓力六世(Philip VI of France)突然結束了他在瓦茲與塞納河(Oise-Seine)間的巡遊,來到巴黎主持一場大谘議會(GrandConseil)。這位瓦盧瓦王朝的首任君主已執政近九年。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不過此時已有點發福。腓力六世的威名因即位之初的勝仗而響徹歐洲,其華麗奢侈的宮廷也頻頻吸引各國王公貴族前來拜訪。他和不少法蘭西世卿(Peer of France)及權貴均是姻親好友並受他們的簇擁。不過眼下他們並不是來首都為君臣友情敘舊話新的。腓力六世和權貴們正在討論如何決定一位未能出席會議的法蘭西世卿——阿基坦公爵(Duke of Aquitaine)愛德華三世的命運。最近幾年,這位權貴不僅未能履行作為法王封臣的義務,而且還庇護了法王的敵人,並在法國北部邊境地區激起了充滿敵意的喧囂。其行為已嚴重踐踏了封建君臣法則的底線。5 月24 日,腓力六世在萬塞訥林苑(Bois de Vincennes)正式宣布了他的決定:愛德華三世的封臣身份被解除,他持有的阿基坦領地被王室沒收。

然而,愛德華三世還有一個更尊貴的頭銜—英國國王。因此這意味著愛德華三世治下的英格蘭王國也可能卷入到與法蘭西的衝突中。腓力六世及其親信們並未對前景十分憂慮。在他們看來,此項決定是愛德華三世種種忤逆法國行徑的合理舉措,他的數位先任也發布過類似的沒收令,並在之後的鬥爭中給予對手深刻的教訓。但這位被人們稱為“幸運者”的法王並未料到,緊隨沒收法令而來的是遠超以往的激烈對抗,它引發的戰爭在令腓力六世及其政府威名掃地的同時,還徹底終結了國內延續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並在之後延綿了一百餘年,甚至瓦盧瓦家族繼承人的王冠也一度不保。

加冕的法國國王腓力六世

實際上,法國君主與阿基坦持有者——英國君主之間的齟齬由來已久。它本質上是源自中世紀封建國家向近代君主製國家轉變過程中逐漸激化的一種結構性衝突:在一系列社會及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加洛林王朝終於在10 世紀坍塌,整個王國的公共秩序也隨著它一起崩潰。以公爵、伯爵為代表的諸侯封臣,逐漸從領受封土轉向世襲佔有。原先隻作為王室地方官員和代表的他們篡奪了源自王室的司法、行政、軍事和經濟等權力,並開始刻意強調自己的獨立性,有意識地削弱、模糊國王同自己在等級身份上的差距。封臣們將自己的家世追溯到加洛林君主,聲稱擁有先王血脈,自認為是世襲繼承人。他們把頭銜看作家族的世襲所有權,並讓豢養的作家們鼓吹自己的王朝世系以及新創造的家族情感。這些手段取得了很大成功。王國內的每個諸侯都構成了獨立的封建關係網核心,與其他關係網不存在任何聯繫。法國國王只能在他那塊狹小的領地轉運站悠。雖然公爵、伯爵們有時會去參加國王加冕禮,但他們並不認為對國王負有任何形式的義務,對孱弱王室的尊重往往被流於紙面。那些處於遙遠而充滿文化差異的南方的諸侯們,幾乎從未朝覲過王廷卻仍被宮廷稱為國王的“朋友”或“ 我們統治的夥伴由此引申出法蘭西世卿的概念”。在一百多年內,所謂的“ 封建革命”不斷向下擴展,各地的公共權力都在碎化,大大小小的領主經常為了爭奪領土、人口和財物而不惜訴諸武力。那些因他們修改而逐漸變得對少數私人家族獨佔或把持地方資源有利的各類慣例法則,則被奉為不可動搖的“古老習慣”。

那些較為寬容的觀點認為,大量封土的增長可以看作國家建設的結構性進程,他們的出現阻止了社會完全崩潰為“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的狀態,他們建立起相對有序,能夠被最終“ 焊接”為一個較大統一體政府單元。但實際過程遠非坦途。作為具有高度獨立性的地方實體,維系及拓展自身家族利益的本能使封建領主們一面對更高威權懷有戒心,一面又對擴張領地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各家族的人員更迭及聯姻往往意味著地區間格局的重構。而各個勢力的種種較量及對抗則在王國內部埋下了動蕩的禍種。法蘭西王國的“焊接”始於12 世紀前後,隨著社會生產的恢復,經濟交往活動也重新頻繁起來。人員、商品、思想都在加速流動並突破了地區的限制。雖然王國內各地區間的差異性仍佔據了主要地位,但卡佩王朝的早期君主們已抓住機會展開了複興王國的偉業。他們鎮壓王室領地內騷動好戰的小貴族,將自己的宮廷重新擴展為更有組織效率的行政機構,並開始將影響擴展到王室領地外。從路易六世開始,法國國王越來越多地乾預周邊王公貴族的事務,使他們承認王室的權威。儘管調停和提倡“國王和平”等辦法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現狀。但一代又一代的國王都在不斷努力,他們希望在封建制度下,通過購買、聯姻、遺產繼承兼並領地和強調封建君臣法則等手段,以血緣和效忠紐帶將分散的王國各部分重新凝聚在一起,這就意味著國王將要從地方領主們手中奪回以前失去的權力。

法王們的策略並不總是成功。各大封臣同樣也在用相似的手段擴展自己的家族勢力範圍,他們唯一不具備的只是卡佩君主們的法國最高封君身份。這些兼並有時會形成頗具實力的競爭者。1152 年,安茹伯爵亨利金雀花(Henry Plantagenet,Count of Anjou)與剛同法王路易七世離婚的阿基坦公爵領繼承人埃莉諾(Eleanor ofAquitaine)成功締結婚姻。這對路易七世是沉重的打擊。法國西面由此出現了一個遼闊的地域實體。兩年後,亨利金雀花又通過其母瑪蒂爾達皇后(Empress Matilda)的血統和一場戰爭成為英國國王,史稱亨利二世。12 世紀60 年代後期,他又通過其子的婚約掌握了布列塔尼。至此,一個囊括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法國海岸地帶的“安茹- 金雀花帝國”已經建立起來。其統治者除了佔有整個法國1/3 的領土外,還戴上了另一頂王冠,這對法王的權威和統治是嚴重威脅。按照封建法,未經國王同意便與其封臣的女兒結婚是違法行為。但路易七世很難憑借自己有限的王室領土的力量迫使強大的亨利二世遵守法令。法王及其繼承人只能采取傳統的手段挑起安茹家族內部糾紛,利用機會頻繁表明封君權力,盡可能地抑製對手的勢力。

12世紀末的安茹

雖然英格蘭王國實際只是金雀花家族龐大產業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也許是被管理得最為完善的。自諾曼征服以來,歷任君主吸取了大陸封建分封製的教訓,結合盎格魯- 撒克遜時期的傳統,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對嚴密、單一的王室政府。除去禦前會議、中書省(Chancery)、國庫(Treasure)、財政署(Exchequer)等中央機構外,在地方上,它已設有郡、百戶、村三級行政管理系統。由王室任命的郡長(Sheriffs)通過其副手、執達吏(Bailiffs)、獄吏以及書記員們組成一套管理班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郡縣及以下地區的實際控制。然而,在歐洲大陸,安茹家族維持各片領地的主要工具還是血緣和效忠紐帶。更致命的是他們在交接統治者時首先採用的仍是分封子嗣。這些做法為將來埋下了無窮隱患。與此同時,法王們也在耐心地等待著機會。12—13 世紀之交時,雙方的力量開始此消彼長。1200 年5 月,繼承了兄長理查一世英格蘭王位的約翰王在同法王腓力二世簽訂的《勒古雷條約》( Treaty of Le Goulet)中已正式承認後者為安茹王朝大陸領地的封君。雖然條約本意是試圖讓兩位國王最終解決法國領地問題,但從法理上,它為法王之後的干涉提供了關鍵性的依據。在安茹帝國內部,雖然約翰王被英格蘭和諾曼底承認,但安茹、曼恩(Maine)等地區的領主們更認同他的侄子布列塔尼公爵阿蒂爾一世(Arthur I,Duke of Brittany)。而數年後阿蒂爾很快就在戰鬥中被約翰王俘虜,他隨後的離奇死亡更是給安茹帝國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在此期間,法王腓力二世卻不斷利用這些分裂發動戰爭,陸續收復安茹、曼恩、圖賴訥(Touraine)乃至諾曼底的領土。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安茹帝國便分崩離析。

約翰王試圖從海峽對岸發動反擊。為了籌措軍費,他開始在英格蘭橫征暴斂。從英格蘭積聚起的大批資源被用在了國王恢復自己的海外領地上。但隨著腓力二世贏得1214 年布汶戰役的勝利,英王的努力被證明是毫無意義的。法國王室似乎穩固地掌握住了他們從安茹王朝手中奪來的領地。約翰王在統治的末期已深陷危機。英格蘭貴族對政府的不滿達到頂點,他們群起而反叛,逼迫約翰王於1215 年簽署了著名的大憲章。王室政府由此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和動搖。之後的內戰更是一直持續到他去世為止。

約翰王反擊事業的失敗可能源自英格蘭內部。除了部分冒險者外,這裡的不少人,尤其是本土貴族們對海外征服事業興味索然。13 世紀頭幾年的戰事已經切斷了他們同大陸大部分領地的利益聯繫,只有與低地等地的貿易往來使他們維持著同大陸的一些交流,但此時這些也撼動不了這個國家的農業主體地位。作為一個被海洋包圍的國度,英格蘭人已萌發了一定的共同體意識。至少現在他們希望在這個島嶼上安居樂業。因此,大憲章有其存在的理由—英格蘭人不能容許政府隨心所欲地將自己的資源徒勞地消耗到毫不相乾的海外。他們的擔心確有其因:含有君主和封臣雙重屬性的英國王室似乎很難停止這種行為。約翰王的後代,特別是其孫輩越來越頻繁地被稱為“國王- 公爵”。這個特殊身份實際上蘊含著一個基本矛盾,即封建制度下的分散性導致君主和封臣自身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的不一致性。英國王室同其臣民的觀念可能並不一致。來自大陸僅剩領地上的收益成為其收入的重要補充。而那些不斷出現在宮廷中的阿基坦貴族在頻頻引發英格蘭貴族敵視的同時,卻令英王們回憶起之前的輝煌時代。那種封臣所特有的對祖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執著意識使他們念念不忘要用臣民的錢幣為自己奪回在數十年前失去的領地。

本文節選自《英法百年戰爭:1415—145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