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聚焦策展背後的人文關懷,讓中國博物館與世界對話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英兩國黃金夥伴關係,增進博物館策展與中外巡展方向的交流與互鑒,2019年6月12日至6月16日,由諾丁漢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及中國古動物館、北京博物館學會行業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英展陳策劃大師實訓營於寧波諾丁漢大學舉行。本屆中英展陳策劃大師實訓營以“請進來,走出去——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博物館展覽策展解析”為主題,旨在探討中國博物館展覽策劃的現狀,以及向外開拓的巨大潛力。

如何讓博物館展覽更為打動人心?如何通過展覽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參與博物館?又如何讓中國博物館的展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對此,弘博網有幸採訪到本次培訓的課程設計者與主講人,諾丁漢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王琦,聚焦於展覽背後的人文關懷,就國內博物館所關注的熱點話題與發展方向進行探討。

打造動手、動眼、動心的沉浸式展覽

隨著越來越多觀眾走進博物館,他們對於展覽的要求和趣味也越來越高。在展覽中大量運用新媒體技術(如AR、VR)以加強觀眾與展覽的互動,漸漸被證實為提高大眾觀展興趣的有效方式——近幾年全球範圍湧現出不少此類展覽,都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參觀,使博物館迎來一股“沉浸式展覽”熱潮,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本末倒置”、“過於娛樂”的種種質疑。

對此,王琦認為“沉浸式”為博物館展覽領域帶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也將必然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和重要趨勢。然而,實現“沉浸式”並非一定要通過技術手段,相反,過多的數字化技術反而會綁架人們的感官。真正的沉浸式展覽更應該強調展品與觀眾感官的結合,讓觀眾通過身體去感知、建立與展覽的聯繫,而不是用技術去隔離二者。“如果你不把薩頓胡鐵頭盔真正地戴在自己的頭上,你永遠無法感知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古人跟頭盔產生了怎樣的聯繫。”王琦解釋道。

至於如何將展覽中的展品與觀眾的感官結合,王琦表示,很多歐美國家已嘗試擺脫對新媒體技術的依賴,通過調動觀眾的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心理等感官,去建立觀眾與展品、展覽的聯繫,實現沉浸式體驗。

在觸摸方面,王琦介紹了大英博物館的“動手台”活動——從館藏中挑出適合觸摸的文物或製作複製品,放置在展廳中的動手台上供觀眾觸摸。在觸摸過程中,觀眾被邀請與講解員共同討論,以了解這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其中更是包括木乃伊裹屍布這類令人感到恐懼的文物。而這一打破博物館“不可觸摸”禁令的做法,也被證實能夠有效幫助觀眾消解對展品的恐懼與陌生,拉近觀眾與展品的距離,激發對展品背後知識的探索。

在視聽方面,王琦認為,博物館應拋棄對新媒體技術的迷思,傳統技術手段(如燈光、音響)同樣可以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展覽體驗。例如,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覽“黑暗中的生命”,便利用簡單的光線與聲音,結合館藏動物標本,為觀眾在博物館內打造出黑暗的野外環境,開啟一段充滿想象又奇妙的自然之旅。

在氣味方面,王琦表示,雖然很少有博物館關注到此,但氣味卻常常成為觀眾對博物館認知的第一印象。一些博物館便對此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如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為了配合霸王龍模型的展出,特別增加土腥味和腐臭味,以展現霸王龍的生存環境以及食腐特性,將觀眾從21世紀瞬間拉到6600萬年前。

在心理方面,王琦則強調了空間與展覽的有機結合所帶給觀眾的情感互動與沉浸體驗。例如,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充滿綠意的觀景台,讓觀眾在欣賞藝術品之後,得以在此進行情感上的宣泄;而美國加利福尼亞科學館則利用充滿細節感的微型熱帶雨林展廳,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加強觀眾與自然之間的互通與理解。

“真正的沉浸式展覽需要調動觀眾的所有感官,並讓觀眾在動眼、動手之中達到動心。”王琦說。

讓觀眾在博物館中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據國家文物局數據,近三年來,每年走入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增量都在一億左右。2018年年底,博物館參觀人數總量更是達到10.08億人次。然而,在這巨大的數字增長背後,依然存在著值得關注與思考的問題,比如各個博物館參觀人數“冷熱不均”、博物館展覽服務難以滿足觀眾需求等。那麽,在觀眾走進來後,博物館又該如何讓他們留下來呢?對此,王琦借用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吉布森的“供需平衡”理論,認為博物館應該被打造為具有包容性的棲息地,並為不同類型的觀眾提供適合自己的生態位。

了解觀眾的不同類型及需求

將博物館打造為具有包容性的棲息地,便意味著需要去了解觀眾以及他們的需求。因此,根據參觀方式,博物館觀眾可以分為探索者(對博物館擁有極大好奇心)、體驗者(僅為打卡留念參觀博物館)、協助者(陪伴他人前往博物館,如父母)、專家(深度參與博物館展覽及活動)、愛好者(多次前往博物館參觀的回頭客)、充電者(由於學習、工作所需必須前往博物館),等,而根據參觀速度,也可將這些類型的觀眾進一步分為奔跑者(快速參觀)、散步者(中速參觀)以及學習者(慢速參觀)。

實現知識信息層級化輸出

那麽,博物館如何為這些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觀眾創造不同的生態位?王琦表示,首先,博物館應實現知識信息層級化輸出,將展覽內容劃分為一級信息、二級信息、三級信息等,以滿足不同觀眾的個性化需求。其中,一級信息為基礎信息,服務於大多數觀眾,讓觀眾通過簡單的一句話了解展覽的中心思想,如“恐龍進化為鳥——它們從未滅絕”、“動物會說話”、“宇宙是無限的!”等;二級信息則服務於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觀眾;三級及以上層級信息則面向對展覽內容具有極大興趣的觀眾,以滿足他們更深層次的探究與思考。

提供多元化的展覽敘述

除了知識信息層級化輸出,為了滿足多元化的觀眾以及多元化的個性需求,博物館同樣需要提供多元的展覽敘述方式。王琦表示,博物館長期以來給公眾的印象便是嚴肅高冷、充滿說教,而這一刻板印象與博物館展覽的敘述表達不無關係——專業術語過多、遣詞造句聱牙詰屈,影響觀眾對於展覽的理解。對此,王琦認為博物館不妨可以嘗試通過調動文字的語氣、語調和情感,配合展品背後的知識信息,為觀眾提供更為多元的展覽敘述。“當然,生動有趣的解讀應該立基於學術研究的基礎上,並接受公眾的監督,以避免過於娛樂化與錯誤的出現對觀眾造成誤導。”王琦補充道。

同時,志願者的講解服務也可以為觀眾提供更為多元的展覽敘述,調動觀眾的參觀情緒。王琦特別舉例英國薩頓胡船葬遺址的志願者服務以進行說明。薩頓胡船葬遺址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王族墓葬,以出土精美文物而著稱。目前,其大多出土文物保存在大英博物館,遺址也出於保護的目的進行了回填。那麽,在這樣一個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相對無趣的展示中,如何調動觀眾的情緒?為此,遺址方特別鼓勵來自當地附近村落的志願者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娓娓道來,為觀眾還原這片土地下的歷史背景。據王琦介紹,這些志願者多為熱愛博物館的老年人,在經過長達六個月的專業培訓後,方被允許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

英國薩頓胡船葬遺址的志願者講解

對於國內業界對志願者講解的質疑,王琦表示,志願者講解一方面可以調動觀眾的情緒,一方面也為公眾參與博物館工作中提供了機會,但博物館也應該加強志願者的專業培訓,並在確保所傳遞信息準確無誤的同時,鼓勵志願者進行啟發性思考,而不僅僅是背稿子、練儀態。此外,王琦認為,相對於“小小講解員”,思想成熟的老年講解員由於本身的沉澱,在講解過程中,會讓觀眾感到更為可靠、更具感染力。而兒童更應允許其想象力天馬行空,不必過早拘泥於特定的講解稿件。

展覽、活動的持續更新

王琦表示,更新展陳、舉辦臨時展覽也是博物館吸引觀眾持續多次參觀的有效手段。2017年,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將中庭的梁龍骨架模型“Dippy”換為25 米長的藍鯨骨架“Hope”,便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參觀,為博物館帶來巨大關注。

再者,博物館也可以利用索引博物館(index museum)這一概念,在博物館中庭打造簡單且持續更新的小型展覽,以滿足缺乏時間但又對博物館展覽感興趣的觀眾,讓他們在短暫地停留(如納涼、休息)中有所收獲。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庭中的藍鯨骨架“Hope”以及展櫃組成的小型展覽

除此之外,博物館也可以通過舉辦活動,如博物館之夜、音樂會等活動加強與公眾互動,吸引新觀眾。

真正的包容應做到開放、關懷、主動,讓博物館在觀眾心中不只是一個空間,更是一個感到放鬆、敞開心胸的‘居所’。王琦強調。

交流發聲,讓中國博物館“走出去”

隨著近年來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強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展開,中國的博物館也開始逐漸引進外展,使得原先以中華本土自然與文化為基礎的展陳逐步展現出世界性、多樣化的特點。但值得注意的是, “請進來”的展覽越來越多,“走出去”的展覽增量反而不太大。因此,“如何讓中國博物館展覽走出去”成為國內博物館界近年來所最為關注的問題。

正如此次中英展陳策劃大師實訓營的主題“請進來,走出去——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博物館展覽策展解析”,近年來,王琦也一直關注於中國博物館向外開拓的巨大潛力,並發現製約中國博物館“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中國博物館普遍缺乏對交流平台的認識。目前,世界範圍已經存在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展覽、學術交流平台,但中國博物館卻往往因不關注、不了解,鮮少參與世界博物館之間的展覽、學術交流活動,缺少與世界同行的互動與聯繫。因此,王琦認為,對於想要“走出去”的中國博物館而言,當務之急便是積極尋找平台、參與交流,讓世界聽見中國博物館的聲音。

那麽,當中國博物館走向世界,該如何發聲?又該如何將千百年前的中國故事講給另一群陌生的觀眾?對此,王琦表示,溝通與互動非常重要,“走出去”並非為了“亮寶”,而是“對話”。中國博物館應尋找與西方觀眾在文化上對共同點,了解當地觀眾熟悉的敘事方式,進行平等交流,讓西方觀眾樂意接受中國故事,從而推動中國展覽持續性地“走出去”

結語:

從第一屆中英展陳策劃大師實訓營對“curator”角色的闡述,到第二屆探討如何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再到本屆更為關注展覽策劃背後的人文關懷,這樣課程主題的變化也反映出我國博物館當前的關注熱點及發展趨勢。

弘博網也將繼續關注本次中英展陳策劃大師實訓營,為讀者帶來更多的獨家專訪,以了解當今全球博物館的策展趨勢與發展方向。

圖片來源被訪者的演講PPT

編輯:大偵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