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水果貿易頻現逆差,進口大增能否有助於實現“水果自由”?

《財經》記者焦建/蘇琦/編輯

繼2018年“罕見地”出現貿易逆差後,中國水果進口總額超過出口總額正逐步形成常態化。

據海關總署6月10日公布的統計快訊顯示:今年5月,鮮、乾水果及堅果進口總量為72.4萬噸,金額為70.8億元,1到5月累計進口總量為345.7萬噸,金額為361.1億元,累計比去年同期增加39.1%。

因相關數據將鮮、乾水果及堅果歸為一類統計,據《財經》記者查詢到的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5月下旬的最新相關細化數據則顯示:今年1月,中國水果出口6.6億美元,同比減0.7%;進口15.0億美元,增48.0%;貿易逆差8.4億美元,增1.4倍;1至2月,出口9.7億美元,同比減14.7%;進口21.3億美元,增18.9%;貿易逆差11.6億美元,增77.4%。

按照產業界的普遍預期,不出太大意外的話,中國今年將延續去年的水果貿易“入超”態勢——出口71.6億美元,同比增1.2%;進口84.2億美元,增34.5%——正因總額從2017年的順差8.2億美元變為逆差12.6億美元並不常見,故而在近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8~2019)》農村綠皮書中,撰寫者使用了“罕見地”來形容。

“在我的印象當中,上一次對產業界出現類似衝擊,已經是2004年了。”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谘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黃德鈞對《財經》記者形容稱,“在此之前,中國的農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大多是順差。此後則逆差越來越大。”正是在那一年裡,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233.9億美元,進口額為280.3億美元,逆差46.4億美元。而在2003年時,仍為順差25億美元。

時間如白駒過隙。十多年前農產品“進大於出”的歷史性轉捩點出現,各方高度關注的問題還是農產品加工業層次低阻礙出口進一步增長、農業國際貿易壁壘及引申出的加入WTO正負面影響,以及糧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品進口的必要性。時至今日,各方關注的焦點已從“要不要”變為如何通過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更合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以滿足日漸旺盛且多元化的國人胃口新需求。

多樣化與逆差

作為中國農業資源配置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延伸的標誌之一,包括水果在內的多種農產品在中國的定位正從出口創匯、調節余缺變為滿足國內消費者日益增加的品質化、多樣化需求。

“到2018年時,呈現出幾乎所有大類(除食用油籽)農產品進口量全面增加態勢,除食用植物油增加為個位數外,包括玉米、棉花、牛肉等分別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甚至接近50%左右的漲幅。”黃德鈞稱。

從更為宏觀的背景去理解這一過程,總量數字快速增長及多樣化,是最明顯的兩個跡象。從總量來看,目前中國最主要的進口產品是油料類,其次則分別為蓄禽肉類產品、植物油類、糧食類、乳製品、木薯類及棉花類等。而巴西、美國、加拿大,則是中國農業資源最大的來源國。

農產品進口意味著節省大量的國內耕地資源。截止到2018年時,中國從國外淨進口的農產品,折算成虛擬耕地資源的話,大致相當於超過7000萬公頃(超10億畝)——這意味著中國的農業資源(耕地、水、森林、草地等)對外依存度達1/3——這是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谘詢有限公司向《財經》提供的相關數據。

將關注點換到水果品類:在2018年時,能為中國節省各類資源的主要水果進口國,以總量排名分別為越南、菲律賓、泰國和智利,以總金額計算則分別為泰國、智利、越南和菲律賓。

在此之前的多年當中,包括多年來穩定位居對華水果出口第一的泰國在內,東南亞一直是與中國進行水果貿易活動最旺盛的地區。其向中國出口香蕉——曾經的水果進口冠軍——等水果,而中國則向其出口缺乏溫帶故生產不多的蘋果等水果。

隨著車厘子、榴蓮、香蕉、葡萄和橙子成為中國進口最多的前五種水果,智利、紐西蘭和埃及等國,逐漸成為中國新的重要的水果貿易夥伴。這亦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進口水果從香蕉等中低端產品逐漸上升至單價更高的車厘子等高端產品,種類由相對單一到日益多元;再比如,原先的水果主要進口口岸,也在2016年時,從因接近東南亞擁有地緣優勢的廣西,變為了具備多重優勢的深圳。

正因進口的水果日趨中高端且數量增多,加之中國傳統的出口強項——蘋果、葡萄和柑橘等——因減產、低價等原因出口總值日益減少,2018年中國水果貿易出現逆差並不令業界人士感到奇怪,各方也都普遍認為,情況在2019年時應該不會出現太大的逆轉。

除水果本身的品質和種類差異之外,還有幾個值得考慮的長期性因素存在:首先,在消費已連續5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第一動力的前提下,通過舉辦進博會等對外開放政策措施的不斷推出,水果等農產品加大向全球採購的步伐將日益加快;其次,在2018年的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當中,檢驗檢疫機構的職能和對外並入海關也是影響外貿的重大變化。關檢融合後,通關時限被進一步壓縮,特別有利於新鮮水果等對通關時限要求較高的產品。而這也意味著對於時效要求更快的新品類增加進口的可能。

以雲南為例,據昆明海關統計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省進口水果16.3億元,同比增長3倍。猛臘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共監管進口泰國特色熱帶水果9.29萬噸,貨值1.4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416.0%和420.8%。其中鮮榴蓮進口量值同比分別增加1393.7%和1319.5%;進口鮮山竹的量值同比分別增加1291.8%和1296.6%;鮮龍眼進口量值同比分別增加178%和137%。

多重“水果自由”

從今年春節時的“車厘子自由”到如今仍在熱議的“水果推動CPI上漲”,越來越貴的水果價格,成為了阻礙消費者實現“水果自由”的主要障礙。

據國家統計局6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7%,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環比持平。在食品中,鮮果價格處於歷史高位,同比上漲26.7%,漲幅比上月擴大14.8個百分點;環比則上漲10.1%。

今年以來,以蘋果、鴨梨、荔枝為代表的水果價格同比增長明顯,引發了所謂的“水果自由”焦慮。而按照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負責人近日的表態:今年水果價格,特別是蘋果、梨等品種受短期供求變化、氣象等因素影響,波動幅度較大。

亦有相關分析指出:因瓜果桃蔬等不在主糧範圍之內,故其耕種不受中國18億畝耕地紅線的保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加之規模小會帶來機械化程度低等一系列相關問題,中國的水果種植和養護成本會日益增加。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水果貴族”出現的幾率會越來越大。

就此問題而言,原本旨在滿足消費升級帶來的多樣性、高品質等需求的進口水果,在需要考慮長途跋涉所必然帶來的運輸成本、檢驗檢疫損耗等前提下,在緩解因價格上漲導致的“水果不自由”方面,或許並不能帶來太大幫助。

“水果自由可以包含多重方面,價格只是其一,往往還是貿易商最後考慮的因素,他們更關注的是滿足消費者的品類和消費時機等自由。”上海一位從事進口水果貿易的相關人士對《財經》記者分析稱,“以前你不知道是什麽的澳洲無籽紅提、智利白肉桃駁李、比利時啤梨等現在能吃到了,以前你冬天或者夏天吃不到的現在也能吃到了,這些都叫水果自由。”

以正在繼南非和美國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大柑橘進口國的埃及為例,其原本就是柑橘類水果的出口大國——其氣候乾燥,雨水少、日照長,生長的水果糖分含量高,柑橘類水果主要包括橙子、柑橘、葡萄柚、檸檬等——而其甜橙大量上市的每年5月,則正是中國國產橙子的低庫存季節,貿易互補性很強。

就此方面而言,前些年原本主業為IT的某知名企業農業相關負責人在向《財經》記者解析其布局其藍莓產業鏈時亦指出:國內消費者正在根據收入、文化水準等因素不斷分層和升級,大家都關注品質、安全、綠色等方面。而其之所以要在南美和中國分別布局生產基地,就是希望能一年之間互為補充無間斷的實現這一點。

為穩定供應及提升流通效率,國內正在有大量的貿易企業或者市場採用“走出去”的方式進行布局。以北京新發地市場為例:其支持商戶在海外發展農產品基地,目前已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等8個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的農產品基地,累計達26.9萬畝,主要產品包括榴蓮、香蕉、火龍果、西瓜、毛豆等。

短期來看,受製於之中高端水果種植本身屬於剛剛起步階段,雖有地理範圍廣闊、氣候多樣性強等優勢,但因技術、品種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國產水果在邁向價值鏈高端方面還將有很長的道路要走。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高端進口、低端出口”仍將是中國水果貿易的窘境,“果賤傷(果)農、果貴傷(市)民”的類似新聞,依然會在媒體上周期性的出現。

“特別是中高端水果等農產品和食材的供應,依靠全球供應,應該是大的趨勢。”黃德鈞分析稱,為了應對這種大趨勢,“中國目前要彌補短板,應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特別後者,高度關注生物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本文為中國農產品全球化供應系列報導之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