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千古絕唱,古今第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句詩實在是太有名了。千百年來只要是送人往西走,基本上就會借用王維的這句詩來勸酒。故人難再遇,古時不像咱們現在,隨時可以視頻電話聯繫,一旦出了遠門,可能就真的再也無法相見了。所以,傷離別是中國古詩詞中的一大類,而王維的這兩句實在是好,故得以千年流傳。

唐詩字面直白,朗朗上口,但是意在言外,讓人感動的。我們來看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首先照例來看平仄。“渭城朝雨浥輕塵”,“中平中仄仄平平”,正格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推導出全詩平仄關係: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找出入聲字“浥”、“客”、“色”、“一”、“出”,用仄聲入韻,發現整首詩平仄不合。實際平仄是: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合)

仄平仄仄仄平仄,(出)平仄平平平仄平。

明顯二三句失黏,因為當時格律體剛剛形成,各種古絕形式的詩歌還是在大量創作,並沒有像科舉考場上那麽規範,所以後來統稱這種二三句失黏的絕句為“折腰體”。但是我們要看到,一二句相對,三四句相對都沒有問題,還是保證了詩句在平仄上的抑揚頓挫,互相呼應。僅有二三句失黏,才能稱為七絕折腰。

硬要把折腰體看做古絕也沒問題。這是每個人認知的問題,不強求統一。我們來看內容。

先看詩題。《送元二使安西》,這就講得比較明白了,這是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都護府,現在的新疆庫車縣。渭城在哪兒呢?就是如今西安鹹陽地區,離長安大概三四十裡地,騎馬估計也就大半個時辰。元二從都城受命出發,王維自然也是從長安相送,一路送到了渭城,證明兩人感情確實深厚。而出了渭城,就不能再送了。

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飛快地交代了時間、地點、天氣、環境。這是絕句和律詩的區別,字數太少,一個都不能浪費。渭城清晨的小雨打濕了原本飛揚的塵土,空氣清新,馬道乾乾淨淨。

第二句承接首句,繼續寫景並深化。“客舍青青柳色新”,顯然送行和出行的人都在渭城休息了一晚上,所以出門就看到旅店周圍脆嫩一新的柳樹。客舍,柳樹點明了這是送行。自古折柳送離別,是長久以來中國文化中的固有意象。“柳色新”又點出了春天。

這兩句明寫春景,暗寓離別。十四個字包含了無數信息,卻又清新雋永,不顯繁雜。

絕句的三四句要蕩開另寫,不能再寫景色。這個時候一般就會寫設宴餞別,舉杯痛飲,殷勤話別,以及依依不捨,矚目遙望直到背影消失。但是王維沒有這樣寫,他把那些過程全部省掉了,而是直接截取了最後一輪敬酒的畫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老弟,再喝這最後一杯酒吧,你這一走,西出陽關,就再也見不到我了。

其實王維很多作品都是這樣,像我們以前賞析過的《山中送別》,根本就放棄送別場景不寫,直接寫“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這是一個極簡套路,卻深刻動人。我們在讀詩的時候要縱向發現出詩人的寫作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作品。

注意這裡“故人”並不是泛指老朋友,而是特指詩人自己。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按照當時大唐的兵馬政策,元二即使到了安西都護府,應該並不是一個人奮戰。唐朝由於軍功是年輕人上升的最好機會,所以大批年輕文人加入了軍隊為國效力,所以在都護府、軍營駐扎地從內地輪調、出使的人是很多的,而且一般都互相認識。岑參就曾經有詩:“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故人”也不會是指元二,送別吟詩不會發這種不吉利的詩讖,只會祝賀凱旋以壯行。

所以,只能是王維感覺到自己年邁,元二這一走不知幾年才能凱旋,自己還能不能等到再相見。而在歷史上,確實是在送別元二後不到六年,王維就去世了。

他有沒有再見到元二不清楚,但是我們大致把他作品理解清楚,才不負如此天涯送別絕唱。

這兩句實在是太經典,以至於折腰體——折就折了,絲毫不影響這首作品的偉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