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估值超700億美金的滴滴,是時候放慢腳步反思了

快速的成長,肯定會暴露出問題,而且成長越快,暴露的問題也就會越多。

文/吹牛(niubsir)

歡迎轉載,但請務必保留出處。

今日晚間(5月22日),滴滴首席發展官李建華正式以官方的姿態回應了“空姐搭乘順風車遇害”事件,把最核心的內容摘成一句話,就是“平台存在漏洞”。

這句話來的有點晚,但多少還能體現出這家“獨角獸”公司應有的責任感,而這也讓人想起了Facebook數據泄露醜聞發生後,祖克柏在國會聽證會上的那一句“都是我的錯”,只是滴滴的“平台存漏洞”,不是出自程維之口。

不過我認為,程維總會站出來說兩句的,對外界是一種交待,對內部而言同樣如此,至於現在不說,不排除是因為受各種負面事件的牽製。

1

滴滴最近被各種負面新聞纏身,算是個典型,互聯網發展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還沒有哪一家公司像這樣輪番被負面新聞轟炸,但辯證的來看,成績和問題始終是相輔相成的。

很多人喜歡用野蠻生長這個詞,放到滴滴身上,也比較合適。

成立還不到4年,估值700-800億美金,轉身成為全球矚目的獨角獸,這樣快速的成長,肯定會暴露出問題,而且成長越快,暴露的問題也就會越多。

任正非在不久之前簽發的一封“《熵減——我們的活力之源》”郵件中,把愛立信、華為和Facebook這些企業劃分為“爺爺輩”、“大叔輩”和“小鮮肉輩”幾個階段,並且提出了華為中年危機的焦慮。

現在的滴滴離中年還有點遠,甚至小鮮肉都還算不上,但完全有必要對所謂的中年危機進行未雨綢繆,這也是一種積極的生存之道,總不能隻享受風口帶來的紅利和機遇,而對風口之下的問題置之不理。

如果這樣,能不能熬到自己的中年危機,都是個問題。

2

有人會覺得,滴滴司機出了問題,把責任歸咎於平台,是道德綁架。

確實,再縝密的邏輯也擋不住壞心眼,說起來合情合理,但這並不等於說,服務性的平台,沒有必要把自己本該做好的服務,做到極致,這兩件事情並不矛盾。

“平台存在漏洞”只是一句擔當,一種負責人的態度,卻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接下來滴滴會如何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機制足夠的嚴密而起到了保護乘客安全的作用也是擔當。

“空姐搭乘順風車遇害”事件之後,滴滴在業務上也做了調整,將順風車下線整改了一周,但從後續的報導來看,再次上線之後,新版順風車並沒有消除乘客的焦慮,有用戶給出了“不敢打順風車了,快車我都不想打了!”的反饋,這種出於安全的擔憂,已經從順風車延伸至了快車,恰恰就是滴滴需要面對和解決的。

關於影響用戶乘車安全的隱患,“馬甲車”的問題也值得關注,這個問題從網約車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今年4月份上海交通執法部門在整治過程中,滴滴和美團都因為“馬甲車”被處以10萬元的行政罰款。

所謂馬甲車,其實就是黑車的一種形式,非法運營只是業務上的違規,但是對於計程車的乘客,卻是一種安全隱患,與其讓雷埋著,不如主動的去把雷排掉。

剛剛舉辦的促進網約車安全消費座談會上,中消協就對各家網約車平台提出了要求,“馬甲車”問題、司機審核把關、培訓教育、騷擾乘客行為零容忍等問題都被提了出來,按道理說,這些都應該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主動反思和解決的問題。

3

出事的時候,有人罵滴滴,沒出事的時候,也有人罵,接近於壟斷的趨勢,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根據全天候科技的報導,截至2017年底,滴滴訂單總量和用戶數分別是74.3億單/4.5億,目前已覆蓋全國400多座城市的出行需求,市場佔有率保持在90%以上。

另一方面,滴滴出行2017年交易總額達到250-270億美元;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4億美元;今年3月初,滴滴預計2018年其主營業務將實現盈利,淨利潤有希望接近10億美元。

雖然官方對上述數據未予置評,但90%的市佔率,再加上扭虧的訴求,擁有絕對話語權的滴滴會怎麽做?

自然就是把過去司機和乘客從滴滴那裡薅走羊毛,再反薅回來。於是,市面上就有了所謂的“大數據殺熟”的討論,當然,滴滴也曾明確回應所謂“大數據殺熟”是不存在的。

滴滴於2016年底,啟用了司機端、乘客端計價分離模式,不知道這是否和薅乘客羊毛有關。

新模式下,司機端擁有固定的計價標準,不再受乘客端調價影響,且只能看到自己的訂單收入,而滴滴的盈利模式也從與司機分成,變成賺取乘客和司機計價方式不同而產生的差價。

換句話說,不管乘客端價格怎麽調,超出司機車費的部分,全部都是滴滴的,從商業模式上來說,這沒有什麽可質疑的,而且滴滴也表示“平台收入與之前持平”,但卻會讓不明就裡的乘客拿出來吐槽,一邊分著司機的,一邊還要額外收取用戶的,所以產品邏輯真挺容易招黑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