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些基層書記都不賴!

建國以來,神州大地湧現出了許許多多“最美書記”。他們當中,有原林縣縣委書記、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有“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有“綠了荒山,白了頭髮”的全國敬業奉獻模範楊善洲,還有“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王伯祥……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讓我們翻開最美基層書記的圖集,回顧他們帶領老百姓用奮鬥開創幸福未來的感人故事。

楊貴:開創人間奇跡,只為造福百姓

“古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紅旗渠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而這一奇跡的設計師,正是楊貴。

向前,望不到首;向後,看不到尾;抬頭,是陡峭的石壁;俯首,是無盡的深淵;腳下,卻是清澈的流水。這正是地處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被稱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

“掘地盡石,鑿井無泉。”《林縣志》上的短短8個字,寫出了當地人民求水無果的慘痛記憶。有人說這裡的人一輩子隻洗三次臉,出生洗一次,結婚洗一次,去世洗一次。

正是在這種極其艱難的條件下,1954年5月,楊貴被任命為林縣縣委書記。1959年,林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向天要水不能徹底解決林縣缺水問題,楊貴下定決心,“解決不了林縣缺水的問題,我楊貴就一輩子不離開林縣!”

楊貴親自帶領群眾到山西尋找水源。經過考察、調研和廣泛征求群眾意見,1960年2月11日,紅旗渠工程正式開工。

楊貴身先士卒,遇到危險挺在前頭,帶領老百姓一鑿一杵開創幸福未來。回憶起當年,村民任羊成老淚縱橫:“老書記與我們一起扛石頭,腳上磨起杏核一樣大的血泡,鞋幫都被鮮血染紅了。但老書記卻說,群眾都在乾,咱能不乾?咱得跟群眾同甘共苦啊!”

在楊貴的帶領下,全縣人民擰成一股繩。沒有款項,自籌物料;不會技術,邊乾邊學。當時林縣人口50多萬,其中30多萬人先後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硬是靠手工勞作,劈山填谷。用十年的時間,逢山鑿洞,遇溝架橋,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硬是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鑿通了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修通後,林縣全縣擺脫缺水困境!

毛主席對興修水利的楊貴給予莫大讚許。周總理盛讚紅旗渠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習近平總書記稱讚:“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

2018年4月10日,楊貴逝世。微博中,很多網友留言緬懷他。

老百姓都說:“沒有楊貴,就沒有如今的紅旗渠!”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今天,我們緬懷這位人民的公仆,他用畢生心血開鑿的“天渠”成為太行山上最美的風景,他用鐵骨錚錚的行動塑造著一座時代的豐碑!

焦裕祿:人民的勤務員

1962年冬,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刻。在風雪之中,蘭考當地群眾一家人一家人地外出逃荒。就是在這樣的關口,焦裕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上任第二天便走進了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

焦裕祿知道災情的症結所在:要改變蘭考的面貌,首要的是改善自然環境,治“三害”,改良土壤。他走遍了120多個生產大隊,跑遍蘭考縣1800平方公里土地。風沙天裡,他追著沙子跑,查看地形,看它最終落在哪裡;下雨天裡,他杵著高粱杆、趟過激流,看水最終匯到哪裡成為窪地。終於,他把全縣所有的風口、沙丘、河渠一一丈量,編號繪圖。經過反覆調研,他和大夥決定選擇廣泛種植泡桐來改變當地自然條件。一株株泡桐不但抗擊了風沙,改善了環境,80年代還被廣泛用於製作民族樂器,構築起蘭考脫貧攻堅的效能高地。

然而,這樣嚴謹的他,卻對自己的病能忍就忍、能拖就拖。因為勞累,焦裕祿得了肝病。為了不讓病痛影響工作,鋼筆、煙鬥、牙刷……凡是能抓到的東西,他都順手頂在肝部,他還樂觀地給自己這個方法取了個名字——“壓迫止痛法”……

焦裕祿女兒焦守鳳初中畢業後,他把女兒送到了食品廠做臨時工。他對女兒說:“我這個當縣委書記的,是人民的勤務員,不是舊社會的縣太爺。你們這些孩子,也不是衙內小姐。什麽時候都要記住,咱們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女兒回憶:“那時候我對父親很有意見,認為對我不公平。直到父親去世,我才開始真正理解父親。書記的女兒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帶頭艱苦,不能有任何特殊!”

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這是習近平同志在擔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時所作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赴蘭考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時指出,“焦裕祿同志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他雖然離開我們50年了,但他的事跡永遠為人們傳頌,他的精神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和偉大精神一樣,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永遠向他學習。”

楊善洲: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

楊善洲,雲南原保山地委書記。他一輩子愛和群眾一起勞動,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帽書記”。他擔任長官幹部30多年,卻很少呆在機構,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跑。頂個草帽,穿雙草鞋,地裡看過了,群眾訪過了,才回到鄉上縣上。

1988年,楊善洲退休後放棄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而是回到家鄉種樹。有人說他傻,他卻說:“我是在兌現許給家鄉百姓的承諾,因為工作關係沒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後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經過考察我認為還是為後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實在,這既對全縣有利,也對群眾生產、生活有利。”

整地、育苗、植樹,他都親自上。22個寒暑過去,他帶領大家植樹造林7萬多畝,林場林木覆蓋率達87%以上,使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大亮山林場人工林經濟價值超過3億元,他卻把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上交給國家。他還修建了18公里的林區公路,架設了4公里多的輸電線路,為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農戶通電通路。他說:“我只是在盡一名黨員的職責,只要活著,我就有義務和責任幫群眾辦實事。實在乾不動了,只好把林場交還給國家,但這不是說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是要接著幫老百姓辦,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

2011年4月13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指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學習楊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世界觀立身;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權力觀用權;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事業觀乾事;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群眾觀做人。”

王伯祥:做為老百姓乾事的官

山東省壽光市是全國聞名的蔬菜生產基地和集散地。壽光蔬菜產業的發展和當年的一位縣委書記分不開,這位縣委書記已離任多年,但是,當地老百姓依然惦念他、敬重他,他的名字還是那樣響亮,他就是王伯祥。

1986年,王伯祥出任山東省壽光縣委書記,決心“讓壽光富起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錢花,過上好日子”。王伯祥立足壽光種植蔬菜的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批發市場,全力扶持冬暖式蔬菜大棚試驗和推廣。他還大膽提出突破北部的戰略,連續3年組織20萬勞力上陣開發壽北,把佔全縣總面積60%的不毛之地,變成全縣的“糧倉”和“銀山”。在他的帶領下,壽光農產品暢銷全國乃至海外,被稱為“一號菜園子”。老百姓們這樣評價他:“伯祥書記有個口頭禪:看準了的事兒,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兒,不乾則已,乾就乾好!”

“要做為老百姓乾事的官,做不貪不沾、乾乾淨淨的官,做不讓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這是王伯祥為官的信念。

2009年11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給王伯祥的回信中寫道:“收到你的來信,認真閱讀了《大地為鑒》一書。這本書記錄了你作為一名黨員長官幹部,自覺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帶領廣大幹部群眾,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艱苦奮鬥、戰勝困難,努力建設一個繁榮新壽光的艱辛歷程,看後感到很高興很欣慰,也很受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各級長官幹部,都應該大力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發揮骨乾帶頭作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人民、造福百姓。”

廖俊波:為全縣群眾服務的“最小”的人

廖俊波。資料圖

2011年6月,廖俊波到福建省政和縣任縣委書記,全縣財政收入為全省倒數第一,是南平市唯一沒有工業區的縣,他戲稱自己為“省尾書記”。到了2015年11月他離開前,這個貧困縣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轉變,連續3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

這樣的改變從何而來?在任職期間,廖俊波積極招商引資,有時夜晚出差回來,也要去工地查看一番。“因為勞累,他的右臉頰生出了兩塊老年斑。”妻子林莉說。

他調到南平的第二天,就買了一套二手房。他對林莉說,“我是管基建工作的,早早把房子買下,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們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他去世後,林莉的同事才知道她丈夫是當地的官員。

年幼的女兒曾問他:“老爸,你是全縣最大的人嗎?”

“不,老爸是全縣最小的人。老爸是為全縣人服務的。”

2017年4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廖俊波同志在任職期間,牢記黨的囑托,盡心盡責,帶領當地幹部群眾撲下身子、苦乾實乾,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對黨忠誠、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無愧於‘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稱號。”

有這樣的人民公仆,何愁我們的事業沒有精氣神?

有這樣的人民公仆,何愁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能實現?(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宋莉 見習記者 陳馨怡 實習記者 石倩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