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過度處方」真的存在嗎?葯多不可怕,無知才害人!

和朋友聊天。說起小時候,我們的爺爺奶奶,都會在家裡備一個藥箱。我姥爺更誇張,有一個櫃子專門用來放葯,放眼望去,滿滿當當的黃連素、甲硝唑、阿司匹林……

詭異的是,我還經常吃,打個噴嚏、拉個肚子,姥姥就一手藥片、一手溫水懟過來了,他們可不管,你是不是只是被貓毛弄癢了鼻子。

「過度處方」真的存在嗎?葯多不可怕,無知才害人!

姥爺自己更是「把葯當飯吃」。他和姥姥都有嚴重的糖尿病,一直用降糖葯,可私下裡,他還給自己「加餐」了三倍處方量的阿司匹林,不光自己吃還帶上姥姥。

結果,這兩年因為凝血功能受損,加上賁門部靜脈曲張,姥爺多次大嘔血、動手術。姥姥受不了這鮮血淋漓的刺激,得上了抑鬱症。

黃連素、阿司匹林都很好,可吃錯、吃多了就成了「慢性毒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葯是最好的例證。

你敢說有哪一種葯,是可勁兒吃不會出問題的嗎?似乎每種藥品,都會在讓一部人「變好」的同時,讓另一部分人「變壞」。手中掌管著藥品流通閘門——「處方權」的醫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醫生越多,處方量越大,帶來的風險就越大。美國過去20年,醫生開出的糖尿病治療處方,增加了4倍;降壓藥處方量,增加了7倍;他汀類藥物處方,增加了20倍。同時吃5種或以上藥物的人數,翻了兩番,將近一半都是65歲及以上,像我姥姥姥爺這樣的「老藥罐」。

劇增的處方量,治好了很多人,也帶來了質疑。過度醫療反對者說,過量的處方給另一些人,帶去了慢性疲勞、肌肉疼痛、失眠、衰老。更嚴重的,因急性藥物不良反應入院的人數,增加了四分之三(每年3萬例)。最近研究還發現,處方量增加,可能與人們的預期壽命下降相關。

「過度處方」真的存在嗎?葯多不可怕,無知才害人!

反對的聲音:葯是背鍋俠

但罪魁禍首真的是醫生的處方嗎?我們會不會弄錯了?讓人亞健康的,怎麼會是治病的醫藥,難道不該是熬夜、壓力、汙染、垃圾食品嗎?

臨床醫生、流行病學家Geoffrey Rose寫過一本書,叫《生病的人,與生病的人群》,裡面駁斥了「過度處方導致疾病」的觀點:

Rose覺得,不光是那些需要吃藥的病人,而是我們整個人群,都不像老祖宗那麼健康了。每個人的血壓、血糖、膽固醇都升高了,「增加的病例數,源頭是患病風險低、基數大的整體人群,而不是基數不大的高危病人。」

所以,他認為號召「降低處方量」,從方向上就跑偏了;正確的做法是控制疾病的源頭,在預防疾病上下功夫。據此他提出了慢病預防的「全人群策略」。

但全人群策略一直只是「畫餅充饑」,Rose隻提出了理論,並沒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他曾提出過我們都熟悉的「減鹽方案」——通過限制食用鹽攝入,改善人群的高血壓發病率,這個方法在英國南威爾士某社區試過了,統計結果上看來,沒用。

「過度處方」真的存在嗎?葯多不可怕,無知才害人!

悖論:不管對錯,大規模醫療都無害

從這個失敗的試驗結果看,既然少量減鹽,不能降壓;小範圍的飲食改變,不會影響人們的健康——那如果把「葯」也看成一種「鹽」呢?小範圍的過度用藥,不就也對人體也沒什麼危害了?

這麼一來,原本為「過量處方」月台的全人群策略理論,雖然被試驗結果駁斥了,但還是成了大規模醫療無害的佐證。這是個讓流行病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悖論。

處方越多,醫生賺得越多。不是說有什麼回扣和灰色收入,這在英國是有政策支持的,2004年,英國衛生保健系統引入了按品質與結果付費機制(QOF),目的是通過激勵機制,提高醫生的服務品質。中國目前也引進了這一制度。

什麼意思呢?就是給每個全科醫生打分,打分項覆蓋臨床、患者體驗等各方面,也包括處方量,按得分計算醫生應獲得的獎勵。QOF是英國全科醫生獲得經費補助的重要來源,涉及疾病為10類主要疾病: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癌症等,包括幾種重要慢病。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假如Rose的全人群策略是對的,QOF激勵了醫生處方,人群普遍用藥增多,藥效發揮,全人群的心血管等疾病發病率,就會顯著降低;相反,如果全人群策略是錯的,QOF就與慢病死亡率的變化無關。

不管哪一種,都說明處方量增加,並不會造成人群「更不健康」。正因如此,目前流行病學的主流觀點,均支持大規模醫療,而很少因噎廢食、限制處方。

在這種主流觀點的影響下,各國醫療衛生系統中,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的診斷標準均放寬。結果是美國這三種病的患病率,分別「上升」了14%、35%、86%。診斷標準的小改變,帶來了發病率的暴增,美國這三種疾病的患者數量一共多了5,600萬,佔美國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疾病診斷標準放寬,處方量上升,迎來的貌似是公共衛生與葯企的雙贏。葯企在醫療決策過程中「背後的手」的作用,已不是新鮮事,有大量證據印證。

比如有研究指出,臨床試驗中普遍採用的「相對風險度降低」(relativerisk reduction)這一指標,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卻能將個體治療的微小獲益誇大50倍之多,這讓葯看起來更「有效」,是一種高明而隱形的行銷策略。

「過度處方」真的存在嗎?葯多不可怕,無知才害人!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刨除醫生道德因素之外,處方寬鬆或縮緊,是不是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影響。

而目前看來,葯這東西還是多多益善,比起處方過量,貧窮、落後帶來的藥品稀缺,對人們健康的威脅才更可怕。

而我姥姥、姥爺「把葯當飯吃」的現象,純屬特例。醫生處方量控制得再嚴格,熱衷於存葯的「老藥罐」也依然會有。能幫上他們的,不是醫生少開藥,而是醫學科普教育。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