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女子「以肝為先天」,但「腎」也很重要哦!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今天是3月8日,祝各位女性小夥伴們「女神節快樂」。並奉上一篇關於「滋腎補腎」調治婦科問題的文章,以供大家參考!

腎是中醫學藏象學說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雖腎為五臟之一,但由於作用特殊,其地位迥出五臟之上,古人把腎喻為臟腑的根基、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調節的中心。

腎養五臟,既是真陰之府,又是真陽之宅,認為「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之有腎,猶樹之有根」,因此被稱為先天之本。

腎的功能極為重要,其中藏精、主生殖、為沖任之本的功能與女性的生理特點有著密切聯繫。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飪脈虛,太沖脈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放形壞而無子也」。

由此,不難看出,腎氣之盛衰是決定女性生殖的物質基礎,腎氣盛則天癸至,女子月經來潮,生殖功能成熟;腎氣衰則天癸竭,女子絕經,形體衰憊,喪失生育能力。

藏精是腎的主要功能,亦是其他各項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腎性潛藏,「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清代姚止庵說:「精氣至貴而難實……」。

腎中精氣,隻宜固秘,最忌耗泄,一旦耗泄太過或未能及時補充,均可導致腎中精氣不足而發生疾病,故腎的虛證居多。

因此治腎多用補法,婦女多耗血傷精,更是如此,或滋養腎陰或溫補腎陽。


1、腎為水火之臟,藏真陰而寓元陽

腎精屬陰為真陰,對人體臟腑器官起著滋養的作用,為人體陰液之根,是生殖功能的物質基礎;腎氣屬陽為元陽,對人體的臟腑器官起著溫煦照升騰的作用,為人體陽氣之源,是生殖功能的根本動力。

這樣陰陽消長,水火相滋,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如果腎水不足,就會引起相火妄動;腎陽不足,就會引起陰霾四布。

陰陽互根,「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陰陽二者相互依存,陽要陰潛,火要水涵,陰陽互抱,不可分割,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可以作這樣一個比方,陰陽兩者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是相等的。

如果陰虧了,只有四兩、五兩,相對而言,陽就亢了,亢則害,不是陽多了,而是陰水不足,不能與陽相配,陰虧不能涵陽,則亢陽無製,反之,陽虧,陰水無陽,不能氣化,便成死水一潭,即所謂陰霾。

可見,陰陽兩者不能有所偏頗。正由於腎為水火之臟,又水火之間處於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歷代醫家都在探討補腎的方法,並創製了不少著名的方劑。

從漢代眾法之宗、群方之祖張仲景所創製的腎氣丸,可以看出他對補腎法體會很深,製方頗具匠心。

腎氣丸中寓有「少火生氣,溫之以氣,下焦陰位,需陽助化,陰以抱陽」之意,腎氣丸的創製,開創陰陽雙補的先河。

唐代王冰對《內經》理論有所發展,後人稱他的理論是發《內經》所未發,他提出了治元陽之虛,要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治真陰之竭,主張壯水之主以製陽光,明確指出補腎不外壯水、益火兩大法則。

宋代名醫錢乙在此理論的基礎上,創製了六味地黃丸,被後人看成是滋陰的代表方,亦為古今醫家所推崇。

趙養葵說:「腎虛不能製火,此方主之」,「壯水之主以製陽光即此葯也。」

明代張景嶽吸取儒家太極圖陰陽互根的觀點,提出「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並創製了左歸、右歸之類,在治療真陰、真陽衰微上更進了一步,用藥法則亦更周密,特別是在扶陽中不離滋陰,滋陰中照顧扶陽。

左歸、右歸的創製抓住了補腎法的關鍵,平調陰陽,從而把陰陽雙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

綜上所述,可以這樣說,補腎法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劑的演變及其製方理論上。

下面深入剖析一下這幾個方劑


一、六味地黃丸

原名地黃丸,源於宋代名醫錢乙所著的《小兒葯證直訣》。

本方是從《金匱》腎氣丸減去助陽之桂、附,保留了地黃、山萸肉、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全方六味,三補三瀉,寓瀉於補,開闔並顧,為通補開合之劑,亦為補陰之通用方。

六味地黃丸,以熟地黃為主葯,該藥味甘性平無毒,功能補精髓,養肝腎,明耳目,烏鬚髮,用作滋腎養精壯水葯。

金·張元素《珍珠囊》論曰:熟地黃「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清·黃宮綉《本草求真·溫腎》曰」熟地黃,甘而微溫,味厚氣薄,專補腎臟真水,兼培黃庭後土,土厚載物,諸臟皆受其蔭,故又曰能補五臟之真陰。」

可見,熟地黃乃壯腎水、補腎精之葯,這裡重用半斤,而其餘幾味葯都隻用四兩、三兩,如山藥、山萸肉是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是三兩。

有些醫生在用地黃丸時不注意用量,則往往收不到預期效果。

方中地黃滋膩,用量又大,為了使其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配澤瀉以防其過於壅滯,另外肝腎同源,補腎的同時也要養肝,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陽則旺,所以用山萸肉,以具酸入肝而養肝。

山萸肉是很好的養肝葯,但其味酸而性偏溫,因此配牡丹皮以製其肝經血分之火。

再者,腎精的來源取決於後天水谷之精氣,脾為生化之源,故用山藥補脾,是以補後天而滋先天。

用山藥而不用白朮之意在於,山藥甘平,而白朮甘溫,此時畢竟是水虧火旺,李時珍謂「山藥入手足太陰,補其不足,清其虛熱」,黃宮綉認為「山藥補脾益氣,除熱,能補脾肺之陰」,可見山藥乃補脾陰之良藥,其性平和,不似黃芪之溫、白朮之燥,故在此選用。

山藥為補益之品,亦嫌壅滯,故配茯苓淡滲以製之。

方中地黃、山萸肉、山藥為三補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為三瀉藥,三補是守葯,補而不行,故用三味行葯輔助之,寓行於補之中,以達到滋而不膩、補而不滯的目的。

同時,此方雖說重在滋腎陰,實為三陰並治之劑。

《醫方論》認為本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並治之劑」。其製方之妙,確實耐人尋味。


二、八味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桂、附,於大隊補陰葯中少加溫腎助陽鼓舞生氣之品,桂、附與地黃相配,陽得陰生,陰得陽化,此名為溫補腎陽之方,實為水中補火、陰陽雙補之劑。

其中六味滋陰,「壯水之主以製陽光」,桂、附溫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相反適所以相成,真可謂「補陰之虛,可以生氣,助陽之弱,可以化水」,正為經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也。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在論及本方的配伍時說:「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知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

三、左歸丸(飲)、右歸丸(飲)

明代張景嶽創製了左歸丸(飲)、右歸丸(飲),他提出「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

他的這種認識,對當時偏於用辛熱補火或苦寒瀉火有很大的啟發;他的學說中充分體現了對大辛大熱、大苦大寒之葯要慎用的觀點。

他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而不能一味補陽,單純補陽濫用辛熱之葯,以免補了陽但傷了陰,而應陰中求陽,使陽得陰助則能化物,完成氣化的作用。

氣的化生依賴於陽,來源於陰,水能化氣,如果無陰、無水,氣就無以化生;反過來補陰也樣,如果用大量甘寒之葯,壅滯不行,沒有生機,就會成為死水一潭,所以要陽中求陰,使陰得陽助,則生化無窮。

可以作這樣的比喻,如燒鍋爐產生蒸氣就好比氣化作用,蒸氣是一種動力,鍋爐四周是水,裡面燒火,火旺水足,則氣化正常。

故在加火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添水,火大無水,水就會燒乾,鍋爐就會有爆炸的危險,反之加水的同時亦要注意火旺,火不旺就不能化氣,此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理;

至於泉源不竭、生化無窮,就是說有了充分的物質基礎,氣化功能旺盛,就能使水津四布,五液並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張景嶽的學說又在王冰的基礎上大大向前進了一步,不愧為陰陽雙補之巨匠。

他的這些理論還體現在他的製方、用藥上。

例如,左歸丸(飲)、右歸丸(飲)之類,其命名根據是左為腎、右為命門,取滋腎壯水歸於左、養火補腎陽歸於右之意。

左歸飲是在六味地黃湯的基礎上,去澤瀉、牡丹皮,加枸杞子、炙甘草。其妙就在這兩味葯的變動上,改變了兩味葯,雖仍是滋補腎陰的方劑,但補的方法則大異。

本來是三補三瀉,三守三行,現在用枸杞子、炙甘草易牡丹皮、澤瀉,僅剩下茯苓一味行的葯,其餘均為守葯,僅保留一味茯苓而使整個方中具有流動之性,此乃動靜結合,補而得法。

「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故去澤瀉、牡丹皮之苦寒,因苦寒之品有弊,一則傷陽,一則苦寒化燥傷陰,而換上枸杞子、炙甘草。

綜觀全方,枸杞子、山藥、熟地黃、茯苓均平,山萸肉酸溫,炙甘草甘溫,可見景嶽壯腎水不用甘寒,而用甘平偏溫,體現了陽中求陽之意。

王孟英曾說過:「滋陰不厭其繁」,那是針對溫病而言的,對婦科的,特別是婦科雜病、慢性病,就不一定適用。

再者,左歸飲用山藥、茯苓、炙甘草補脾,補後天以滋先天,一方而脾為生化之源,精血者賴脾所化,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另一方面,脾氣散精,灌溉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用這三昧葯補後天,亦是此方妙用之一,其製方用藥,耗盡心思,實堪後人師法。

左歸丸較之左歸飲又有不同,去茯苓、炙甘草換菟絲子,再加鹿角膠、龜甲膠,川牛膝。

因為陰虛水虧是慢性的,比左歸飲證進了一層,平時一般陰虛血虧者用左歸飲即可,如果是慢性病,非一兩劑葯就能解決問題,故用丸藥以緩緩圖之,創製左歸丸,以加強補的力量。

方中鹿角膠鹹溫,古人謂真有「通督脈之氣舍」的功效,補督脈即補一身之陽氣;龜甲膠鹹平,得陰氣最足,峻補陰血,善補任脈,補任脈即補一身之陰。

龜、鹿相配,一陰一陽,均為血肉有情之品,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兩者性既調和,味亦純厚,而且這裡均用膠,取其補精養陰之意。

同時用菟絲子配枸杞子滋腎添精。

諸葯俱守而太壅,故加一味川牛膝,寓有推動之意,可防其壅補而滯,且在陰虛水虧時,相對火就旺了,川牛膝能引火下行,在補陰的同時以防火功,使其下行,潛入水中,這一味葯在這裡起了幾個方面的作用。

可見古人製方,思慮入微,用心良苦。

當然滋腎補腎,有補腎陽、補腎陰、陰陽雙補,這裡隻舉了幾個例於,其餘皆可如此類推。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macskf,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