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左歸丸,一味純補的丸劑!

一個朋友說:我腎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不是說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腎的嗎?為什麼吃了沒效果。

銥甜說:誰說滋陰補腎一定得吃六味地黃丸,有些人輕微腎虛又有內熱,需要補陰與瀉火,適合六味地黃丸。如果陰虛嚴重,就需要純補,培育陰氣涵養陽氣的。

明朝寫出《景嶽全書》的張熟地老師說得非常清楚:

"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這句話說明了陰與陽雖然對立,卻又存在於一個事物中。正如雌雄之於天地,夫妻之於家庭。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人體亦如是,陰陽互補,生命活動才得以正常進行。

所以補陽與補陰一向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由於涉及面太寬,這裡我們避開補陽不談,就談談六味地黃丸和另一個補陰的方劑。

補陰,通常與補腎一起進行。張熟地老師提出的真陰論認為:真陰,一名元陰,又叫真精,是存於腎中最基本的物質。既包括先天之精和天癸,又包括後天精血和形體。所以,滋陰補腎是不分男女的。

六味地黃丸於滋陰補腎頗有建樹。張熟地老師檢視它良久,大筆一揮,化裁加減,創製了同為補陰的左歸丸。左腎屬水,右腎屬火,本方取其滋水,故名左歸。

張熟地原名張介賓,號景嶽,是明朝後期的京城名流與名醫,因善用熟地治病得此名。而熟地養陰血、填腎精,相當於「水」,可以補津液,是六味地黃丸的要葯。也是左歸丸的要葯。

那麼,六味地黃丸和左歸丸有什麼區別呢?

對六味地黃丸了解的人都知道,它由「三補三瀉」構成。

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萸肉四兩、茯苓三兩、丹皮三兩、澤瀉三兩。

熟地黃配合山茱萸、山藥,補肝脾,益精血,是著名的「三大名補」:地黃補腎、山茱萸補肝、山藥補脾。肝脾腎同補。

而茯苓和澤瀉,利水消腫,泄熱降濁,是利水濕而泄腎中濁氣的好藥材;丹皮有清熱活血,退虛熱的功效,是著名的「三大名瀉」,活血利水,共同調節水液疏泄。

張老師說:「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故在創製左歸丸時保留了六味地黃丸的三補,去掉「三瀉」(澤瀉、茯苓、丹皮),重用熟地240克滋腎填精,大補真陰,為君葯。

山茱萸養肝滋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加入枸杞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更入龜、鹿二膠這血肉有情之品,峻補精髓,龜板膠偏於補陰,鹿角膠偏於補陽,在補陰之中配伍補陽葯,取「陽中求陰」之義。加強滋補腎陰之力,均為臣葯。各為120克。

正所謂前述:「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真陰不足,還可能引起腰膝酸軟,方中菟絲子、川牛膝益肝腎,強腰膝,健筋骨,俱為佐葯。也各120克。

諸葯合用,左歸丸便具有了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的功效。其純甘壯水,純補無瀉,補力較峻,適用於真陰不足,精髓虧損之證,常用於腎陰虧損較重者。

六味地黃丸,補腎的熟地黃用量是補肝的山萸肉與補脾的山藥兩味之和,故以補腎陰為主。又補藥用量重於「瀉藥」,是以補為主,寓瀉於補,補力平和,適用於腎虛不著而兼內熱之證。

《王旭高醫書六種?醫方證治彙編歌訣》中,一句話道出了左歸丸和六味地黃丸的區別:

「左歸是育陰以涵陽,不是壯水以製火。」

左歸丸配方:

由大懷熟地240克 山藥120克(炒) 枸杞子120克 山茱萸肉120克 川牛膝120克(酒洗,蒸熟) 菟絲子120克(製) 鹿膠120克(敲碎,炒珠) 龜膠120克(切碎,炒珠)

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餘丸(9克),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一日2次,早晚服,一般一個療程為20-30天。

主治真陰不足證。自汗盜汗,頭暈眼花,耳聾失眠,口燥舌乾,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舌紅少苔等是其特點。

我們吧

不要錯過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