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除了緬懷梵高,又多了一個去阿爾勒的理由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阿爾勒攝影節

時間:2018年7月2日-9月23日

地點: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勒

阿爾勒,這個因梵高而出名的南法小城,四十多年來,它的名字因另一個盛會而響亮——阿爾勒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每年7月,每年攝影節都吸引全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國的攝影師以及攝影愛好者匯集在這個法國南部小城,不為普羅旺斯的薰衣草和向日葵,也不為追逐梵高的足跡,只為這個全球攝影盛會。

阿爾勒攝影節誕生於1970年,由攝影大師呂西安·克萊格(Lucien Clergue)、作家米歇爾·圖尼埃(Michel Tournier)以及歷史學家讓-毛裡斯·魯蓋特(Jean-Maurice Rouguette)共同創辦。阿爾勒國際攝影展不只是攝影人的聚會,它為包括觀眾、策展人、研究者和收藏家在內的整個攝影群體提供了一個平台。

作為世界上歷時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節之一,阿爾勒攝影節今年已經走到了第49屆。展覽於2018年7月2日-9月23日在法國阿爾勒舉行,街頭巷尾又會是一片圖片之海,展覽場館遍布全城幾十處藝術中心,包括教堂、古修道院等歷史古跡甚至是街頭餐廳。其規模也是逐年擴大,2017年的阿爾勒攝影節就匯集了來自全世界各地250位藝術家的共48個展覽。參觀人數近15年來增長了10倍,並在2016年突破了10萬人次。

本屆阿爾勒攝影節的主題是“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而攝影節的群展單元設立了許多不同主題:

America Great Again!

再次偉大的美國

“讓美國再次偉大”是川普總統競選時的口號。本屆阿爾勒攝影節提供了另一種思路:美國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大國,它的部分形象是由外國的攝影師塑造的。

本單元以上世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瑞士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作為開端,展示了非美國攝影師的作品。這些藝術家代表各自的年代,用外國人的眼光審視鏡頭中的美國。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捕捉了不平等的暴力,表達了紀錄的力量,通過有意識的策劃或無意識的旅行,完成了對幾十年社會變遷與文化衝突的描繪。

羅伯特·弗蘭克(瑞士)

Robert Frank

1950年,紐約。

1955年,底特律公車站。

雷蒙·德巴東(法國)

Raymond Depardon

1968年,艾奧瓦州蘇城。

1981年,紐約曼哈頓。

保羅·格雷厄姆(英國)

Paul Graham

新奧爾良,選自《可能性的微光 2003-2006》(A Shimmer of Possibility)

泰西爾·巴尼吉(巴勒斯坦)

Taysir Batniji

選自《無題 1999-2006 加沙》系列。

選自《異鄉故土》(Home Away from Home)系列, 2017

勞拉·昂諾(法國)

Laura Henno

2017年,美國石板城(荒漠中的嬉皮士聚居區)。

Run comrade, the old world is behind you.

奔跑吧同志,舊世界就在你身後

以充滿革命、烏托邦和社會變革的1968年為節點,記錄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的事件。

1968年5月6日,法國巴黎的遊行示威。

巴黎警察局檔案

1968年,選自《肯尼迪的葬禮列車》(Robert F. Kennedy’s Funeral Train)系列。

保羅·弗斯科(Paul Fusco)/攝

1968年。

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攝

1972年6月,法國濱海福斯港,一個露營車公園裡的休閑時光。

Jacques Windenberger/攝

回望1968年,整個世界動蕩不安:馬丁路德金遇刺、羅伯特·肯尼迪之死、以及發生在法國的一系列抗議暴動事件。戰後的經濟繁榮並未將整個世界帶入一個令人向往的烏托邦,價值觀帶來的矛盾衝突似乎更加劇烈。

在革命之外,1968年也是機遇之年,一切似乎皆有可能,通過水泥和夢想就能構建樂園。在那一年,法國羅訥河三角洲開始開發,港口、度假村和自然公園投入建設。

也是在那一年,年輕人們揮舞著標語和石塊,向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宣戰。警察局未公開的檔案照片和歷史學家的評論以一種不同的視角,向觀者展示當時席卷世界的革命思潮。

Augmented Humanity

增強的人類

選自《H+》系列,2015

馬蒂厄·佳弗叟(Matthieu Gafsou)/攝

2016年,南非。選自《最後的聖約》(The Last Testament)系列,記錄全球七個彌賽亞,自稱基督轉世的人。

喬納斯·本迪克森(Jonas Bendiksen)/攝

2015年,俄羅斯,西伯利亞的生日朝聖。選自《最後的聖約》(The Last Testament)系列。

喬納斯·本迪克森(Jonas Bendiksen)/攝

健身的人,1986-2015

埃克哈德·沙阿爾(Eckhard Schaar)/攝

在1968年過去50年後,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時代。每個人都與網絡相連接,我們生產的所有數據都將被記錄、監控、共享和傳播。數字化的出現令人既興奮不已又惴惴不安。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關於人工智能戰勝人類的消息,我們也每天都在見證著人類這一媒介邊界的延伸。

在人類毫不動搖地堅信科學技術是唯一可以改善人類生存狀況的條件之時,我們慢慢地變成了半機械人。面對這場數字革命和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我們似乎看到了1968年那些試圖回歸本質的運動。生態、精神、反思、重塑自我,在“超人類主義”和“集體自省”兩個極端的概念之間,我們夾縫生存,繼續前進。

Platforms of the Visible

可視的月台

一個觀察不斷發展的紀實攝影的視窗。

2016年,俄羅斯弗拉基米爾州。

格雷戈爾·賽勒(Gregor Sailer)/攝

2016年,美國加州,莫哈韋沙漠。

格雷戈爾·賽勒(Gregor Sailer)/攝

2016年,瑞典沃爾高達。

格雷戈爾·賽勒(Gregor Sailer)/攝

阿爾勒自創立以來就非常關注紀實攝影領域。難能可貴的是,阿爾勒攝影節不拘泥於傳統的紀實手法,它鼓勵攝影師通過新的視角、新的風格進行創作。阿爾勒攝影節透過充滿人文主義的目光,批判並審視紀實攝影領域,對新的手法、新的表現形式采取的樂觀、接納的心態。

The World As It Is

世界的原貌

選自2015年《順從的幸福》系列

郭盈光/攝

就像這部分的題目所展示的,世界的本來面目,以一種看似無可爭議卻又充滿矛盾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攝影所能做的,就是一頭扎進這充滿地緣政治差異的複雜世界中。

除了群展部分,本次攝影節還有許多著名藝術家的對話、訪談等線下活動環節,供到場的觀眾聆聽學習。

除了緬懷梵高,又多了一個區阿爾勒的理由了!

2018年阿爾勒攝影節兩大獎項揭曉

阿爾勒攝影節還公布了今年的兩項專業大獎,荷蘭攝影師Paulien Oltheten憑《冒險中的目光》(LaDéfense,le quai s’essaye)榮獲年度“發現獎”。

Paulien Oltheten,《Square,La D?fense》,2017

Paulien Oltheten,《Liberté, Paris》,2017

“《冒險中的目光》包括影片文章,照片系列和一系列物品,主要在巴黎的LaDéfense金融區拍攝。記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該系列創造了他們之間的想象聯繫,為紀錄片項目添加了一個虛構的元素,並為其他不起眼的人創作了一層詩歌。Paulien Oltheten創作了一系列照片和影片,探索公共太空中的人際關係,並通過身體活動來檢驗文化的異同。她通過評論草圖和文字來擴展照片和影片作品,並將自己或在觀眾的幫助下從照片和影片中恢復行為。結果顯示為一種檔案,一種人類學研究,並允許我們重新考慮現實的背景。這是一項充滿溫柔幽默的研究。”

Paulien Oltheten《Seating arrangement 1, La Défense 》,2017

香港攝影師唐景鋒(Kurt Tong)憑《顏姐》摘得另一個大獎“專家見面會獎”,該獎項由當年100多位全球攝影藝術界重量級策展人、批評家組成的專家見面會評選而出,獲獎者直接入選下一年阿爾勒攝影節官方展覽。

唐景鋒《顏姐》

“唐景峰的作品《顏姐》,講述了為他們家服務了40年的老保姆的故事。顏姐名叫麥顏玉,是藝術家唐景鋒的媽姐(女傭),在唐家工作近40年。顏姐是中國南方鄉郊一個窮人家的長女,沒有機會上學讀書,8歲已要肩負照顧3歲弟弟和幼妹的重擔。 20歲左右,她開始要面對嫁人的壓力,由於不想被迫盲婚,她決定自梳,然後到香港工作當家傭。顏姐現在已經快90歲了。通過這樣一個故事,攝影師把觀者帶入她家族的故事裡面去。看這個故事,我們就會聯想到,這個家族的命運和整個中國的命運是有關係的。他的作品裡面使用到了大量的現成品,從他的家庭相冊裡面收集到的現成的照片,還有裝置,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當代攝影的新的表達方式。作品回溯麥顏玉的生命及其可能,從生平志或人類學的角度來說,麥顏玉的故事將會是探究歷代自梳女的起點,為歷來未受傳頌的英雌發聲,使其不致被遺忘或是無視。”

#部分素材致謝中法文化交流,中國藝術現場綜合整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