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現實魔幻攝影師,他鏡頭下的人性、欲望……

當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被當成攝影的正確的定義之時我所感興趣的,卻是之前與之後的那一刻。

——杜安·邁克爾斯

83歲的杜安·邁克爾斯 2015

有的作品,一張就夠,那一張就是最完美的瞬間。而有的作品,需要幾張甚至十幾張才完整,它們是一個故事。杜安·邁克爾斯就是後者,一位一生都堅持己見的攝影大師。

杜安·邁克爾斯(Duane Michals,1932-)美國攝影師,20世紀攝影界的先驅之一。以多幅、帶有敘事性的連續攝影作品,重複曝光作品等著稱。他開創了“(攝影)序列”這種表達形式。

《偶遇》1970

所表現的兩個相似的人,一個人如同另一個人的分身,過著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

現在的杜安·邁克爾斯算是功成名就,他的作品被美國、以色列等多地博物館收藏,想必也擁有一批忠實粉絲。可是他開始攝影的年代(20世紀60年代),“紀實”是攝影的主流聲音,大的足以淹沒別的可能性,大家都以布列松、亞當斯為榜樣,可那時邁克爾斯卻在攝影中引入了新主題。

《爺爺去天堂》1989

有喜感、有可愛,也有莫名的傷感,爺爺背著一雙翅膀向小男孩兒揮手再見,便朝著窗戶的方向不見了。

1969年起,他開始拍攝連續照片——每幅影像互相都有微小的差別,像電影的連貫鏡頭一樣。邁克爾斯利用這種方法,創作了包含超自然因素的故事或寓言。在邁克爾斯的圖像序列裡有著不尋常的親熱、人性隱藏的秘密,表達著關於死亡、欲望和時間流逝。

《人的境況》1969

一個男人再地鐵裡變成了銀河。

1970年,邁克爾斯出版的《Sequences》在攝影界引起轟動,他受到一些唾棄,被視為違反了神聖的“單一”,作品也缺少決定性的時刻。但是,館長認為,也許正是多圖像的序列再加上手寫文字,超越了圖像表面的單一敘述性,使得作品極具哲學意味。

看邁克爾斯的作品,總好似在思考一道道哲學題。

《靈魂離開身體》1968

對於邁克爾斯來說,創作的關鍵詞不是“攝影”,不是“寫作”,不是“繪畫”而是“表達”,所以他固執地將自己稱為“表現主義者”。

《墮落天使》1968

你可以在他的作品裡看到那些看不到的東西,比如感覺,比如夢境。怪誕而不可捉摸,一度成為他的標簽,他要拍攝的不是一個在哭泣的姑娘,而是這個姑娘的悲傷。

邁克爾斯的相機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當然也許並不是在看,而是在提問;比如:什麽是美麗,什麽是快樂,什麽是夢,什麽是時間,什麽是欲望,什麽是愛等等。邁克爾斯說:“生活是一個問題,當一個問題被答出來時,它首先要被提出來,我的一生就是在學習該問什麽樣的問題。”

《重回伊甸園》

在紐約的一次攝影展上,有人把他引薦給了布列松,然而布列松只是迷之微笑並轉身走開。邁克爾斯用15張照片與文字講述一段故事,對於提出“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布列松來說肯定是看他不順眼的。

《詭異的事》1973

利用幾張照片,出現這個動圖,鏡頭和觀眾都被向後拉扯,形成一個循環的時空。

然而邁克爾斯的攝影風格影響了以後一代一代攝影家,包括從吉姆·戈德堡(Jim Goldberg)到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以及今天那些數不清的擺拍的、在照片上刮擦塗抹並寫些莫名其妙文字的攝影師們。

邁克爾斯曾說:“最好的部分不是看到了什麽,而是感受。人們樂意相信眼睛,那是錯的,這也是為什麽我覺得大部分攝影師很乏味,這些無害的、迷人的照片,帶來又一次日落、又一處瀑布。但是在個人經歷的舞台上,那些悲傷、孤獨、種種,你要如何拍攝欲望?這關乎你是誰而不是你看見了什麽。”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