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旗都統、參領、佐領是幾品官,他們之間又是什麽關係?

清王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和中原王朝不同的是,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很多人認為清代的獨特之處無非是八旗制度,而且將八旗認為是一個軍事組織。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行政組織,和省府州縣一樣也要管理百姓。

要想將八旗組織詳細的做一番介紹,工程量頗大,筆者僅以八旗組織形式及旗務管理機構這一章節做個簡單描述,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認知。

八旗,即八色旗,每色旗下有三固山,及俗稱的滿族旗、蒙古旗、漢軍旗。這三種以民族性名稱命名的旗(固山),合而為一個部門,即同色旗為同一行政系統。八旗統一的、大的行政事務,以同色旗為部門。如長期存在的分封、統領製,宗室王公各統本色旗下三種固山,分給佐領屬人,也是三種固山的佐領同時分撥給予受封的宗室王公領主。

再如,京城住居地、圈地之分撥,同色旗下三種固山在同一區域範圍,兵丁訓練在同一場地;選秀女,同色旗下的三種固山的備選女子為一個大部門,與其他色旗分先後排序;選取官學生、征用某些官役,也是以每色旗為部門。

由於“旗”這一概念,有三固山共屬的旗色、固山這兩種含義,所以文獻中出現的“每旗”、“一旗”等詞,有時指的是每色旗,包括其下的三固山,或其中的兩固山,有時又指每固山。

如《上諭旗務議覆》中說:教養兵“每一旗滿洲、蒙古、漢軍共六百名”,這裡的“每一旗”是指同色旗的三個固山。而雍正《大清會典》所謂:護軍統領,每旗,滿洲、蒙古,總設一員“,則是指同色旗下的滿洲固山、蒙古固山,這兩固山合設一員。

固山分為三級組織,我們經常在很多文獻中看到“都統”、“參領”、“佐領”這些稱呼,這三個職務就是固山的三級組織。

同色旗下的三個固山——滿洲旗、蒙古旗、漢軍旗,每固山設都統(固山額真)1人,副都統(梅勒章京)2人,八旗共24固山,共設都統24人、副都統48人。都統初為正一品,乾隆中期改為從一品。副都統,正二品。

固山下設甲喇,漢文稱參領。不同固山,參領數不同。滿洲旗、漢軍旗,都是下分5個,蒙古旗下分2個,只有鑲白蒙古旗3個。每甲喇下,設參領一人,正三品。

甲喇下,是佐領,滿文為牛錄。每參領下佐領數多寡不已,且有變動。如因人口繁衍而分析,另外增編佐領,新入旗者編為佐領,佐領在參領之間調動,因抬旗、改旗而在旗間調動,等等。入關後的康熙三十幾年以前新編、增編情況較多,以後這種情況較少。

另外,雍正朝曾將漢軍旗佐領在旗間調動,實行“均齊化”。此後,各旗參領下佐領基本固定。大致是:滿洲旗,每參領下16-19個佐領,17個、18個居多;蒙古旗,每參領下11-15個,兩紅旗較少,每參領下11個,正藍旗較多,每參領下15個;漢軍旗,每參領下8個,也有9個的。每佐領下設佐領1人,正四品;驍騎校1人,正六品。

八旗行政有時以翼為部門,八旗分為兩翼。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右翼四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按隸屬關係又分上三旗、下五旗。皇帝領上三旗,宗室王公領下五旗。這是在順治八年(1651年)以後才形成的。

八旗行政,在入關後很長時間內並無固定衙署,都統等辦理旗務是在家中,自選兵丁幫助其辦理文稿等事。所用印信,多次變化。順治十六年,24個固山的都統各置印信一顆;康熙五十三年,改為八旗左右各翼每翼頒印一顆。雍正元年九月設八旗都統衙門,每色旗一個衙署,同色旗下三固山同一衙署辦公,共置一印,由滿洲都統掌管。雍正四年,又定每固山都統各給一印。此後每色旗下三固山也逐漸分設辦公,成八旗24衙署。

京師八旗各兵營旗人及其家屬,都隸於各固山組織,由本固山各級旗務官管理。其最基層的隸屬部門是佐領,駐防旗人也是如此。所以《會典》說:“凡隸駐防者,以在京之佐領統焉”。可見旗務官所管理的不僅僅是旗下兵丁,還管理旗人的行政事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