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九天微星CEO:若抓住鉑金小行星 價值5.4兆美元

  九天微星CEO謝濤:若抓住鉑金小行星,價值5.4兆美元

  未來的探測器能3D列印自我複製,太空采礦能挖掘礦藏價值5.4兆美元的鉑金小行星……

  近日,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九天微星”)CEO謝濤在“2018青春上海·造就FUTURE”演講大會上描繪了未來太空科技的應用前景。

謝濤謝濤

  曾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等工作10余年的謝濤,2014年跳出體制,第二年創辦了九天微星。這是一家衛星創業公司,從事微小衛星的創新應用和星座組網運營。2018年2月2日,九天微星自主研發的首顆衛星“少年星一號”成功“上天”。

  “埃隆·馬斯克說,我們有可能生活在一個別人的遊戲或虛擬的世界裡,我們生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我們要不要好奇,看看外面到底是什麽,我們到底生活在什麽樣的世界中,未來會走向何方?”

  移民火星、太空采礦、星際旅行、尋找第二個地球,讓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商業航天初創公司大膽開腦洞。

  謝濤說,2020年,九天微星將發射一顆小衛星去探測鉑金小行星,“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給它(鉑金小行星)做了一個估計,這塊金子算下來值多少錢呢?大概5.4兆美元。”小衛星飛行3年時間靠近鉑金小行星,“再用一年時間進行三維構建,整個過程需要4年時間。”

  “這個行業跟互聯網不一樣,人家三四年上市了,我們可能僅僅發射了一顆小衛星。但我們一旦成功了,這顆小衛星還是很有價值的。”

  探測地外文明,未來還會發明能3D列印、自我複製、具備人工智能的探測器。先發射一個這樣的探測器去一個相鄰的星球,讓它去探測這個星球是否存在地外文明。“如果有,它就把信號傳回來;如果沒有,它就地取材,3D列印一個同樣的自己,飛向另一個星球。以此類推,就會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這是最快、最經濟的實現地外文明探測的方法。”

  謝濤把埃隆·馬斯克掛在嘴邊。創辦特斯拉和Space X,用NASA給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發動機,在IT系統的控制下,實現火箭的可回收,“每次成本降低30%,日積月累之後,進入太空的成本指數級下降。”馬斯克把IT領域的摩爾定律帶進航天,謝濤稱他為商業航天領域的顛覆者,“他讓大家看到一個創業公司也可以做航天。”

  “IT經常由創業型的、有活力的小公司來引領趨勢和潮流。它有摩爾定律快速迭代,全民參與,不斷形成產業鏈和應用的生態。而航天依然是政府和大公司主導,進入的風險和試錯的成本很大。”這也是為什麽現在的火箭很貴,而我們的手機運算能力可以高於天上絕大部分衛星。

  有個成語叫天羅地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天網蓋過地網,GPS用36顆衛星就可以為“全球幾十億人、幾百億終端提供分秒不差的導航”。

  二三十年以後,地網戰勝天網。儘管摩托羅拉公司發起銥星計劃,打算用77顆衛星組成星座,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給任何人打電話的場景,但這個“偉大的科學工程”還是被地面光纖蓋過風頭。彼時,地面光纖取得快速發展,後來又建立了海底光纜,地面傳輸成本極大下降,距離極大打開。“這時候我們就開始用2G、3G、4G。”

  “我們馬上要進入的是5G時代。我認為不是誰戰勝誰,而是一個天網加地網的融合。”謝濤說,地網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它的優勢,但目前“地面基地台覆蓋的區域不足地球表面的10%,全球70億人口中,還有一半人沒有上網”。要讓偏遠部落連上WIFI,讓萬物互聯,實現地廣人稀之處的資產監測,航天和IT的融合是未來的趨勢,“用衛星的優勢,提升IT的維度和高度,實現融合和互補。”

  以下是演講實錄:

  認知是人類前進的唯一武器。現在我帶大家一同刷新商業航天及太空探索的認知。

  我想從埃隆·馬斯克講起,他被譽為矽谷的鋼鐵俠,創立了特斯拉和Space X。他是我們這個行業的顛覆者,他實現了可回收的火箭,他正在做的是發射12000顆衛星,讓全球實現隨時隨地wifi連接。他的終極目標是要把人類變成跨行星的物種,移民火星。

  很多人都總結他的成功,我認為用一句話來講就是,他用IT的思路乾航天。他的可回收火箭,發動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給他的。發動機靠燃燒化石能源產生反推力,沒有質的變化。但他用一堆發動機串並聯,用很好的IT控制系統,使得火箭穩定可回收、平穩降落。而且每次成本降低30%,但是日積月累之後,我們進入太空的成本會指數級下降。因此他把IT領域的摩爾定律帶進航天,讓這個領域煥發活力。

  我們來回顧一下IT和航天的發展。

  1946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IT界,第一台電腦誕生了。同年,美國成立了“空天委員會”,這被譽為現代航天事業的開端。美國繼承了二戰時德國的遺產,把德國做飛彈的專家搶到了美國,開始了把飛彈變成火箭的技術研究。

  20多年過去了。在1969年,科學界又很巧合地發生兩件大事,第一,阿帕網誕生了,它是互聯網的鼻祖。同年,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探索完成了,那就是阿波羅探月。目前為止,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震撼的突破。此後,人們對這兩個領域都抱有很多幻想,IT讓這個世界更美好,而航天是去尋找更多這樣美好的世界。

  半多個世紀過去以後,IT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現在已經發展到AI了,並且埃隆·馬斯克還說,我們要非常小心人工智能,它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險。而航天依然高高在上, 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焉。按道理,我們這個年代,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月球上走一走,旅行一下?

  1946年,在當時火箭的成本與電腦一樣高,但現在火箭很貴。而在座手裡的手機,它的運算能力高於天上絕大部分衛星。這是為什麽呢?

  我們總結了一下,IT經常由創業型的、有活力的小公司來引領趨勢和潮流。它有摩爾定律快速迭代,全民參與,不斷形成產業鏈和應用的生態。而航天依然是政府和大公司主導,進入的風險和試錯的成本很大,很少有創業公司能夠在這裡面開展工作。

  這就是 Space X的價值,他讓大家看到一個創業公司也可以做航天。因此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太空時代。在他的帶領和改造下我們看到矽谷搞IT、搞互聯網的人都投入到了這個領域。比如說貝索斯,他創立了藍色起源(Blue Origin),並且每年從亞馬遜賣出價值10億美元的股票投資他的夢想。微軟聯合創始人也做了太空旅行的公司,谷歌的創始人致力於太空資源的開發。

  很多人投資這個領域,僅僅是為了情懷嗎?我相信是有的。但如何來掙錢,如何可持續發展呢?

  航天領域做了大量技術轉化,比如我們今天所用到的數位相機、尿不濕、真空包裝的產品,都是從航空技術轉化過來的。在與IT相關的領域,我們用的最多的就是衛星應用。有句古話叫天羅地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導航定位的時代,天網蓋過了地網,我們的GPS,隻用了36顆衛星,就可以為我們全球幾十億人、幾百億終端,提供分秒不差的導航。並且它還延伸了一系列LBS基於位置的服務,像滴滴,外賣,都是基於衛星定位產生的商業模式。這是第一個時代,我們用天網提供每天的服務。

  第二個時代是上世紀90年代,這是移動通信的時代,地網這次獲得了勝利。那時候,我們開始用這種固話或手機通信。除了地面基地台以外,很多人也投資了低軌星座計劃。最具代表性的是摩托羅拉公司,它發起了一個銥星計劃,用77顆衛星組成星座,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給任何人打電話。在90年代可以做到這一點,確實是偉大的科學工程。以至於很多公司做出來的產品跟銥星相比,簡直是一個玩具。但這時,地面光纖取得快速發展,成本極大下降,距離極大打開,並且後來就實現了海底光纜,地面的成本和傳輸的距離極大提升,這時候我們就開始用2G、3G、4G。

  我們馬上要進入的是5G時代。我認為不是誰戰勝誰,而是一個天網加地網的融合。地網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它的優勢。但在全球視野來看,我們有地面基地台覆蓋的區域不足地球表面的10%。全球70億人口中,還有一半人沒有上網。未來我們又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海上的船、貨櫃,空中的飛機、無人機,還有地廣人稀之處的大量資產,這些要聯網的話,就需要天網和地網的融合,實現天地一體化覆蓋。因此,我們要用衛星的優勢,提升IT的維度和高度,實現融合和互補。

  因此Space X發出了星鏈計劃,用12000顆衛星緊緊包裹我們的地球。如果能成功實施的話,這個意義在於,像非洲的偏遠部落,我們用一個筆電大小的天線,連一個衛星,作為WIFI熱點覆蓋在3-5公里的範圍,成本只要三五百美元。這樣的低成本,讓很落後的區域接入到互聯網的世界。我們在做的是5G窄帶物聯,先用72顆衛星實現全球海量物聯網的互聯互通。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做寬頻的星座,因為這需要更高的成本。

  因此基於這樣的機遇全球掀起了第二波太空競賽。這次競賽由商業航天公司主導,規劃了很多星座。

  卡爾·薩根說,我們生存的星球就是被包裹在這個漆黑的宇宙中一粒孤單的微塵,我們所有的愛恨情愁都發生在這粒微塵上。如果我們發生什麽災害,可預見的未來是沒有人來救我們的。

  埃隆·馬斯克說,我們有可能生活在一個別人的遊戲或虛擬的世界裡,我們生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我們要不要好奇,看看外面到底是什麽,我們到底生活在什麽樣的世界中,未來會走向何方?

  我們肯定會去外面看一眼。我們移民火星、太空采礦、星際旅行、尋找第二個地球,讓人類文明得以延續。這些我們都預計不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的航天技術,會跟IT技術或者AI一起攜手走向未來。只有這樣,人類才有機會。

  公司現在在做的幾個方向,一是如何用AI降低航天器的成本。以前我們叫十年磨一劍,今後我們可以一天生產3-4顆小衛星。通過批量化和智能化,降低航天器的成本。

  第二,衛星+AI的應用。我們原來的遙感是拍了很多照片以後傳回地球,在地面進行識別,然後提供農林牧漁的或氣候方面的服務。未來我們直接用AI芯片,再加上遙感衛星,可以直接在天上看到地面發生了什麽,馬上把這個結果輸下來,就把我們的衛星從天空之眼變成了天空之腦。比如說我們看到這個區域的農業長勢受到了蟲害。數據馬上下來,我們就可以采取各方面行動。

  第三,未來我們利用低成本的小衛星進行小行星探測。探測的目標,一類是太空資產,像鉑金小行星,NASA給他做了一個估計,這塊金子算下來值多少錢呢?大概5.4兆美元。還有一類是高危小行星,我們可以去監測太空裡到底有多少小行星會撞上地球,我們可以監測、預防、影響它,不讓它撞上地球。還有一類,有些小行星隱含著我們太陽系和地球起源的密碼,我們可以探測人類起源的密碼。

  我們計劃在2020年發射一顆小衛星去探測鉑金星,大概要飛3年時間才能靠近這顆小行星,再用一年時間進行三維構建,懸浮在它上面,整個過程需要4年時間。

  這個行業跟互聯網不一樣,人家三四年上市了,我們可能僅僅發射了一顆小衛星。但我們一旦成功了,這顆小衛星還是很有價值的。所以乾我們這行,要有耐心,是一場馬拉松。

  科學家曾設想過一種探測器去探測一個星系有沒有文明,這種探測器是完全可以自我複製的。我們先發射一個這樣的探測器去一個相鄰的星球,它會去探測這個星球有沒有地外文明。如果有,它就把信號傳回來;如果沒有,它就地取材,3D列印一個同樣的自己,飛向另一個星球。以此類推,就會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這個探測器實際上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這可能是探知我們所在的宇宙的最快方式,看看我們是不是孤獨的,我們有沒有同類,有沒有地外文明。

  這就是我想講的,不僅有航天的技術突破,還要有各種人工智能技術等一起輔助,走向我們人類非凡的未來。

  我今天的演講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陳合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