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文道談乾隆:或許沒有人會比他做得更好

近期幾部熱播的古裝宮鬥劇,讓乾隆這位清帝王,在公眾面前再次“復活”。

許多人也開始重新認識這位大清帝國的皇帝,以及他的各種傳聞軼事,當然也包括他所長官的盛世歷史。

在現下許多的史學家敘述中,乾隆帝這位曾經的“盛世之君”,其實已經很難有一個公認的正面形象,相反,討論最多的仍然是他就位期間施行的“文字獄”和“閉關自守”,認為這恰是導致日後清帝國走向衰敗的重要因素。

不過,一位美國著名清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卻在他的《乾隆帝》中挑戰這些史學知識界的共識觀點,為乾隆的所作所為展開了辯護。在歐立德看來,在當時的境況下,乾隆需要統治的這個國家太過龐大而複雜,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族群入主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對內需要考慮和擔憂的,其實遠大於向外繼續擴張拓展的需求。

後來我們對於乾隆的評判和苛求,其實恰是忽略了乾隆當時所真正面對的種種矛盾與困境。

當《延禧攻略》的乾隆,作為“世界的乾隆”

講述 | 梁文道

必須承認,我從來都不是宮鬥劇的粉絲。

我知道看電視劇這事也是存在鄙視鏈的,講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想表明我在這條鄙視鏈處於更高端的位置,而是想說我覺得這是我品味不夠開放、我的觀賞內容的範圍有缺陷。這並不是一個諷刺。

當然我也有很多朋友是打從心底厭惡這類宮鬥劇,他們認為當美國人在拍《權力的遊戲》或者《西部世界》的時候,我們居然還沉浸在沒完沒了的清宮宮鬥之中,中國該怎麽辦啊?!有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慨歎。(雖然我認為,這也不能全怪國內的電視製作人)

當然,也有一些人會認為,中國人如此沉迷宮鬥劇,是不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整個清朝的歷史,尤其到中後期就是一連串的宮鬥史呢?

我在網上也看到了一篇一度很熱門的帖子,裡面就平行比較了清朝的歷史與當時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

乾隆57年紐約證交所成立了,道光17年寶潔公司成立了,道光29年著名的藥廠輝瑞公司成立了,同治8年高盛證券已經成立,光緒6年柯達攝影公司成立了,光緒8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立了,光緒12年強生和可口可樂成立了,光緒34年通用汽車也成立了…

然而同一時間,像《延禧攻略》裡的后宮人物,卻正忙於虜獲帝王的歡心,前朝眾臣則忙於自貶為奴才。

這樣的比較,看起來真是驚心,好像再一次證明了我們過去的封建王朝是多麽的腐朽落後。

不過,這些宮鬥劇裡很多對於歷史真實人物的描寫,是入不了職業歷史學家的法眼的。

1

長期不被史學家待見的乾隆帝

《延禧攻略》裡的這個乾隆帝,簡直是達到了電視史上對於乾隆形象美化的新高峰,歷史上大概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麽帥的乾隆,可是為什麽歷史學家會覺得這種描寫其實很糟糕呢?

那是因為今天大部分中國歷史學家都認為,乾隆是要為中國後來的歷史發展負上很大責任的一位皇帝。

比如,他修訂編輯了《四庫全書》,這《四庫全書》的真面目卻是一場非常浩大的文字獄,很多非常重要的書籍自此就消失在了中國歷史上,也導致許多儒生和地方計程車紳自此家破人亡。

除此之外,也有人從經濟的角度攻擊乾隆,《延禧攻略》中一場最關鍵的劇情,就是發生在乾隆下江南期間的一段插曲。

乾隆六下江南,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乾隆的這系列巡訪其實是虛耗了清朝的國庫,花費的銀兩太多了,也因此導致了清朝由盛轉衰。

還有史學家認為,乾隆錯過了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交會的一個叉口,那就是大英政府派出的使團——馬戛爾尼訪華團遭受到乾隆的冷遇。

原本大英政府希望和當時的清朝進行貿易往來,乾隆卻告訴訪華團:你獻來的那些寶貝我們都不稀罕,天朝大國要有啥有啥;而且我們也不是那麽喜歡你們送來的奇技淫巧、奢侈品,我們關心的是勵精圖治。

隨後就把訪華團打發走了,自此之後大英帝國一路順風揚帆、稱霸七海,而清朝則逐漸在亞洲的角落衰敗下去了。

2

新清史,重新發掘清朝的另一面

但是今天,我又想和這些朋友唱個反調,介紹一本很奇特的書,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美國非常著名的一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歐立德教授。

他所寫的這本可以看作乾隆傳記的書,目標讀者其實是西方人,這本書就叫做《乾隆帝》。

《乾隆帝》(作者: [美] 歐立德;譯者: 青石;版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4月)中譯本封面。

這部傳記作品,和我們以前所知道的中國人所撰寫的“乾隆傳”,乃至於坊間流行的“戲說乾隆”很不一樣。

不一樣在什麽地方?就是它孕育於一個近年學術界很流行,但也引起了相當大爭論的一個學術背景——就是最近十幾、二十年,出現一幫西方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提出了一種嶄新的看待清朝的視角,被人稱為“新清史流派”。

“新清史”是怎麽回事,太專業的內容我們暫且不多說,簡單而言,首先,就是將清朝的歷史放在全球的角度來衡量。

第二,則是大量利用了以前我們漢人不太熟悉的滿文檔案。通過這些清朝的滿文檔案,從而重新發掘清朝的另一面。

清朝,始終是一個少數民族滿洲人統治了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的故事。於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清朝就和我們傳統以漢人觀點為中心所理解的清朝,很不一樣了。

同樣,歐立德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所看到的乾隆,也和我們最近幾十年歷史學家或者文化知識分子所看到的乾隆是有所不同的。

就拿“乾隆六下江南”這件事來談,他到底是不是真的虛耗國庫呢?歐立德教授在這本書裡就提到,即便是乾隆最後一次下江南之後,當年的國庫贏余狀況依然不錯。

的確,他的花費支出非常多,每次巡訪一趟差不多三百萬兩銀子,但是也就相當於當時中國政府年均稅收贏余的5%-10%,其實算是可以承受的範圍。

但更重要的是,他究竟為何屢次下江南?

乾隆下江南,可真不是為了陪母親四處遊玩以表達孝順,也不是像電視劇裡所講的“獵豔”、搜刮民間美女,或者純粹的觀光旅遊。

並不是如此,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的江南巡遊。

3

乾隆南巡,其實有著獨特的政治意義

事實上,乾隆統治的六十年之中,有十五年並不在北京,而是不斷地行進在路上。這是一個很誇張的記錄,整個統治時期的四分之一都在路上到處跑。

這種跑即是巡遊,比如去封禪泰山,去曲阜祭孔廟,去五台山禮佛,或者到東北的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陽),朝奉祖先龍興之地等等。

他為什麽要進行這樣大規模的巡遊呢?一般人的認知中,都認為是乾隆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記,這其實是一個遊牧民族傳統。

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往往都不一定有一個固定的首都,帝王與朝廷常常是在幾個都城之間不斷移動,這也是他們慣性的一種統治方法,即通過不斷移動來加強對各個地方的掌控,以及施展自己的權威形象。

那麽為何要六下江南?首先當然江南風光好、美女多,說不定乾隆就真的愛好。

可不要忘記,那個時候的江南地區,就已經是中國政府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還是中國出了最多士子、官員的一處文化聖地。

同時更不要忘記,一百多年前滿洲人在江南的種種屠戮,其實在江南的漢人心中留下了一個永恆的傷口。

因此,乾隆的南巡便具有一個獨特的政治意義。

他要表現出他對江南這個地方的深切關顧,他的巡訪也盡量不用到本地支出,相反的,他幾乎每次下江南都要赦免一回當地稅收,給予地區各種財政支持,同時也讓地方老百姓有機會近距離地看看,當今這位盛名天子的權威與光耀。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乾隆是成功的。

從清末開始,直到現在,依然流傳著關於乾隆下江南的種種風流軼事、種種民間故事傳說,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六下江南其實對江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即便這個印象談不上全是好印象,至少可以說並不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巡遊在政治上其實是成功的。

4

對訪華團的藐視,

是因為乾隆更想把握住已經擁有的帝國

另外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乾隆到底是不是一個“一無所知”的家夥?譬如,當他見到馬戛爾尼時,居然問馬戛爾尼葡萄牙離英吉利到底遠不遠,裡斯本是不是向倫敦朝貢之類的問題。

乾隆問出這樣的問題,好像顯示出他對當時歐洲局勢、以及整個世界的狀態幾乎一無所知。

但歐立德教授就在這本簡單,但帶有非常豐厚的學問基礎的《乾隆帝》裡證明了,其實乾隆並沒有這麽糟糕。

當時的乾隆,其實常常查閱世界地圖,他甚至知道法國發生了大革命,也知道俄羅斯宮廷之中的陰謀。由此,他不可能不曉得歐洲局勢的基本狀況。

他之所以對馬戛爾尼問這些很幼稚的問題,其實是一種藐視。

他是在借此表示:我對你們英吉利或者歐洲,根本一點都不關心,別拿你們那些事來煩我,我這已經很好了,我這沒什麽跟你們好要求的。

那麽,為什麽他要表現出這種漠然?歐立德認為,這背後的原因相當複雜。

首先,其實那個時候的清朝,不可能不知道英吉利的貿易對自己的重要性。事實上,當年中國生產的茶葉,有七分之一是出口英國,而這種出口為中國帶來了源源不絕的白銀,貢獻進了國庫。所以,貿易對清朝有非常大的好處,乾隆也非常清楚。

乾隆之所以要對馬戛爾尼使團表現出這樣一種藐視的態度,理由在於,一方面可能是一種談判的策略,就是“老子瞧不起你,你少與我來這樣的談判”,先將對方貶低。

另一方面,則是乾隆已經了解到歐洲當時的一些變化——英國作為一個海權王國正在崛升,但乾隆更想把握住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不是為此做出一個很大的結構改變,例如與歐洲國家進行平等而自由的貿易。

他為什麽不選擇這樣做?我們後人從今天的角度去看,會覺得是乾隆錯過了太多,但是假使讓你回到當時的處境去設想,你可能也會與他做出同樣的選擇。

為什麽呢?第一是因為,那時的清朝的確尚處於盛世狀態,既沒有文化危機,也沒有經濟或者政治上危急的災難,因此也就沒有改革的動力。

而且那個時候的清帝國,人口數量佔世界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是歐洲人口的三倍,彼時國內的經濟規模龐大到何種程度?根據馬戛爾尼本人的估計,是當時大英帝國的四倍之多。

另外,如果從航程行駛成本的角度看,清帝國與歐洲人進行貿易,並不一定會對他帶來額外更大的好處。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乾隆的關注點始終不在海上,他始終是把眼光放在內陸的。

假如英國遲早要掌握全球製海權,中國的首要之事就是好好掌控內陸,做好海防。

這個國家是亞洲、乃至勢力範圍直達中亞細亞的一個龐大的內陸帝國。而這樣的一種帝國眼光,從滿洲人的角度來看是很正當的。

5少數族裔入主帝國,最著力解決的問題恰恰成了他最大的失敗

滿洲作為一個在亞洲內陸的遊牧民族,它入主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後來還將權力範圍擴展到中亞細亞,包括準噶爾部的蒙古,以及回部的穆斯林,同時還包括西藏這樣的藏傳佛教世界,所以乾隆光要關心這些就已經夠煩心了,他還顧得著海上嗎?實際上,那個時候乾隆最擔心的一直是滿洲人的問題。

這裡就要提及歐立德這批新清史名家的拿手好戲,他在這本書中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去描述乾隆是如何擔心,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族群入主中國,滿洲人遲早會失掉自己的文化特色,甚至是族群認同,讓滿洲人完全消融在漢人之間。

比如,他利用大型圍獵的方式,大型圍獵可以當成是今天的軍事演習,表面上是在打獵,其實是在做部隊的動員以及後勤補給訓練,透過這些準軍事行動來鼓舞滿洲人的勇武尚武精神。同時他又鼓勵滿洲人繼續學好滿文,把許多重要的漢文經典和梵文經典都譯成滿文,而且創造了一套嶄新的滿文字母。

不幸的是,乾隆最失敗的,恰恰也就是他最著力的這個問題,即保持滿洲人認同。

為了保持這種認同感,他花了非常大的努力,可惜到最後懂得滿文的滿洲人還是越來越少,八旗兵到最後也只剩一群空殼而已。

但無論如何,歐立德認為,我們不應忽略乾隆這番努力背後的想法,以及他所取得的有限成就。

如果比較一下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同樣也是一個少數族群統治了一個龐大的印度教為主的國家,初期表現也很不錯,但到最後也是分崩離析。

另外還要考慮到,乾隆作為一個前現代中央王權國家的領袖,他其實並沒有像我們今天所以為的,真的擁有那麽大的權力。

我以前曾經在我另一檔節目《一千零一夜》中,介紹過另一位漢學名家孔飛力的名著《叫魂》。

孔飛力的這本名著裡就有一個觀點,與歐立德《乾隆帝》這本書中的觀點很類似,就是清朝的皇帝,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具有那麽大的權威,這些帝王的許多權力,一旦延伸到了下層,其實都會被腐蝕掉。

表面上,皇帝的權力大過天,但是正是因為他權力大過天,其實他不可能完全盯住這麽大的國家裡,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朝廷裡每一個官員的一舉一動。

所以,底下的人就有更多的太空去利用帝王的喜好,製造出許多有利於自己的案件與事件,尤其是種種的冤假錯案。

本文內容由“看理想”提供。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