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資機構逾10家 內外資私募共舞

  自2016年證監會允許外資資產管理機構申請私募牌照以來,已有超過10家外資機構獲批私募牌照。境內私募如何應對“華爾街之狼”?筆者認為境內私募具本土優勢,10年來優質私募猶如“揚子鱷”在特殊的環境下習得了適應環境的管理機制和投資方法,大可不必恐懼“華爾街之狼”。

  “華爾街之狼”來了

  2013年QDLP制度伊始,國外對衝基金巨頭開始在國內募集資金,出海投資國外資本市場。這一時期,全球最大,最引人注目的一批對衝基金公司:元盛、英仕曼、橡樹、奧氏、肯陽資本等開始借道QDLP在境內運作,但由於各種原因, QDLP發展相對緩慢。

  尤其是近兩年,隨著人民幣幣值重回堅挺,QDLP關注度再次下降。QDLP制度後,WFOE制度將對外開放尺度提升。自2016年6月政策推出以來,全球各大著名資產管理公司紛紛行動,著手設立獨資企業(WFOE)。富達基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而對衝基金的第一家則是英仕曼。但不論是富達這類傳統意義上的公募基金,還是對衝基金,在國內申請WFOE資格後,申請發行的產品,在國內都屬於私募產品,國內私募將直面競爭。

  截到目前,貝萊德、領航、富達國際、瑞銀、JP摩根、安聯保險、紐銀梅隆、安盛集團、德意志銀行、富敦、英仕曼等外資機構均在華設立了資管類WFOE。就全球體量來看,這些都是名符其實的巨頭。截至今年3月末,貝萊德管理全球資管規模6.32兆美元、領航投資全球資管規模5萬多億美元、瑞銀2萬多億美元。富達利泰、英仕曼、路博邁、瑞銀資產等都已經在國內發行了私募基金產品。

  本土私募具有一定優勢

  面對國外基金的競爭,國內本土私募有一定的優勢。首先,本土私募更易取得信任。資管行業的基石是信任。相較於外資機構,本土機構更容易取得信任。國內私募好比都是鄰居家的小孩,看著長大的,知根知底。例如,公募基金出身的明星基金經理在初期的發展中有優勢,募資相對容易。此前的公募一哥王亞偉、興全的總經理楊東,儘管足夠低調,但仍然不乏擁躉。與之對應,投資者對於國際大佬實際還是很陌生,比如貝萊德、瑞銀這些全球管理資產前列的公司,在國內不少高淨值客戶眼中不如淡水泉、景林、高毅、星石等知名私募有號召力;其次,國外知名機構更強調的是組織、機制,“人性”不足,他的基金經理光芒很弱化。國內私募規模相較國外還很小,往往創始人決定了公司的投資風格。而在傳播上,明星基金經理更容易傳播和接受;最後,本土基金在投資策略上具一定優勢。我們的資本市場是逐步完善的,也決定了規則是在變動之中。本土私募,生於斯,長於斯,對國內環境更了解。

  而本土劣勢即是海外基金的優勢。國內環境相對單一,普遍交易的品種是二級市場的股、債,國內的衍生產品也處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始階段,遠不如海外基金面對的工具豐富。衍生品市場具有套期保值,分散風險的作用,作為一個資本市場大國,其大力發展有其現實的邏輯。近幾年來,上證50期權、原油期貨等等都陸續面世,衍生品市場逐步發展。海外基金,特別是對衝基金在這上面都積累了大量經驗,新投資工具的誕生讓海外基金有彎道超車的機會。事實上,海外基金在國內設立的首隻產品,都瞄準自己的優勢。如英仕曼成立的第一隻產品即為量化產品,路博邁成立的產品是債券產品等。

  在與本土私募和海外基金的接觸中,筆者認為海外基金風控意識也較國內私募更具優勢。海外基金普遍重視風控,相形之下,木土私募對風控的理解還處於比較前期的階段。筆者認為私募的風控至少應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為運作上的合規,遵行現行的法律法規,關係生死存亡;第二層是淨值層面,風控應該確保公司投資風格長期穩定;第三層是人員管理流程,包括內部制度、資訊披露等。筆者發現近年來,國內私募公司越來越重視風控,運作也越來越規範。在中國主場作戰,內外資私募各有優劣,“揚子鱷”不必畏懼 “華爾街之狼”。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