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懷瑾:為什麽我們總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我們普通一個人,遇到一件不遂意的事,心裡一股怨氣無從發泄,往往會把它發泄到與此事毫不相乾的朋友或妻子兒女的身上,這是很明顯的對人遷怒。

——南懷瑾

現在要討論的是“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我們一輩子都做不到。孔子也認為,除了顏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沒有第二個人了。

凡是人,都容易犯這六個字的毛病。“遷怒”,就是脾氣會亂發,我們都有遷怒的經驗。

舉例來說,我們最容易遷怒的是自己家人,在外面受了氣回家,太太好心前來勸問:“今天回得那麽晚?”於是對太太:“你少討厭吧!”這就是遷怒了。其實並不是罵太太,是在外面受了氣,無處可發,向太太遷怒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對長官、對朋友也要原諒。

很多人挨了長官的罵,仔細研究一下,這位長官上午有件事弄不好,正在煩惱的時候,你再去找他,自然挨他的罵,這是被遷怒了。處理事情也是這樣,我們看到歷史上,有些人做了歷史的大罪人,就由於遷怒。有的因為對某一個人不滿意,乃至把整個國家拿來賭氣賭掉了。不遷怒真是太難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的名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是對有名的搭檔。德國當時會強盛,不但是俾斯麥這個首相行,同時也因為有這個寬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宮中,經常氣得亂砸東西,摔茶杯,有時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砸壞。

皇后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威廉一世說:“對呀!”皇后說:“你為什麽老是要受他的氣呢?”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面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裡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裡出呢?只好摔茶杯啦!”所以他能夠成功,所以德國在那時候能夠那麽強盛。

這就講到人生的修養與遷怒,一點事情不高興,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不能反省自訟。尤其是領導別人的,要特別注意

“遷怒”的意義發揮起來還很多,總之,我們做人做事,要盡量注意“不遷怒,不貳過”,那麽,“雖不中,亦不遠矣”。(《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所謂遷怒,姑且分為人和事兩方面來講。先說對人方面。例如我們普通一個人,遇到一件不遂意的事,心裡一股怨氣無從發泄,往往會把它發泄到與此事毫不相乾的朋友或妻子兒女的身上,這是很明顯的對人遷怒。

甚之,如俗話所說,老羞成怒,明明是自己錯了,可是因為你知道我錯了,我不但不深自反省,還轉而認為你太不了解我或不原諒我,因此更是不能罷休,這些都是遷怒的心理。

至於對事呢?例如我們做一件事,明明是自己錯了,但偏偏要推諉是受別人的影響。另外或者對他人誤會,就將錯就錯,任性發泄心中的怨恨;甚或怨天而憂人,不肯反省自己的過錯,這都屬於遷怒的心理。

古今中外許多歷史演變中的人物,為了人事上的不協調,就遷怒到國家政治上去,因此賣國變節,在所不惜。例如明末投清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東方出版社)

怨天尤人就是遷怒。孔子說顏回的修養最高,“不遷怒,不二過”,他錯了沒有怪到別人身上。有人只是小的遷怒,例如有人正在生氣的時候,別人有事找他,他就罵這人一頓,這也是很明顯遷怒的一種形態。

可是一般人反省不到,遷怒的結果往往會壞了大事,害己害人。有的夫婦之間,並無大的糾葛,然因遷怒而鬧成反目成仇,竟而成為生離死別的悲劇。

其實人性都是善良的,做錯了事,立刻會臉紅一下,但不到兩秒鐘,就認為不是自己的錯,錯的都歸之於他人。認為如果不是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就不會這樣錯,歸根結底,總認為是別人的錯。人就是這樣既不會反省,又常會遷怒他人。

真正的修養,在動心忍性之間,能夠確實檢查出自己的錯誤,然後“順受其正”,所受的一切遭遇,不怨天不尤人,不遷怒不二過,這就是正命的活著,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中的正命。(《孟子與盡心篇》東方出版社)

因此要想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是靠他力,不是靠上帝、佛、菩薩,是靠自己“自求多福”,這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人,只要努力,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你感覺這個社會對你不適合,哪個朋友與你處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所以先反求諸己,反省自己,不要怨社會、怨朋友,要嚴格檢討自己,找出原因,這就是“自求多福”。如果自己不先反省,而先怨社會、怨朋友,又有什麽用?反而會“自求其禍”了。(《孟子與公孫醜》東方出版社)

編輯 | 小舟 監製 | 南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