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藥房大並購為何停了?老百姓董事長:現在不敢有半點閃失

過去幾年,以老百姓(603883.SH)、一心堂(002727.SZ)、大參林(603233.SH)、益豐藥房(603939.SH)為代表的四大上市民營連鎖藥房,以及以阿里、高瓴、基石等為代表的資本,不是在馬不停蹄開設藥房,就是在爭先恐後並購藥房。

不過,進入到今年,各路資本的圈地潮,卻有陡然降溫跡象。如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等都不約而同在今年一季度放緩開店或並購門市步伐。

各路資本的強勢入場,推動了整個藥房往集中度方向發展。但瘋狂的兼並潮,亦推動了藥房並購估值居高不下,但不容忽視的是,單個藥店創造的經濟效益卻在往下走。

據中康CMH數據發布的最新數據,藥房行業目前以規模擴張為主,百強連鎖平均單產由2017年的193.63萬元下降到2018年的181.06萬元。

更嚴峻的事實還在後頭。

數據同時顯示,2018年全國藥品零售終端市場總體規模達到3842億元(按零售價計算),較2017年的3664億元增長4.85%,這一增速較2017年的8.15%下降3.6個百分點,創下20年新低。

圈地運動現“刹車”

“行業的瘋狂並購為什麽停下來了?一是估值太高;二是未來不確定性太多。我們公司最近有幾個並購案子給我看,都被我否定了,一方面,並購標的還是按照大盤5300點的估值跟我談,這我肯定做不到;另一方面,行業現在有太多不確定性,一旦有不利的政策出現,有可能會導致巨大損失,加上藥品零售行業又是一個毛利率非常低的行業,我們現在不敢有半點閃失。”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西普會上,老百姓董事長謝子龍這樣說。

謝子龍的謹慎態度亦在老百姓的報表中有所傳導。今年一季度,老百姓新增直營及並購門市數量200家,但在去年同期,這一數據就一度達到355家。

曾幾何時,在擴張門市上,大本營坐標湖南的老百姓,屬於行業中“驍勇”一員。2015年是公司登陸上證所上市的首年,彼時公司的營收規模在四大民營連鎖藥房屬於中規中矩。上市之後,公司吹響了擴張號角,在全國各地攻城略地,不是開店,就是在並購門市。借助於圈地運動,短短幾年間,老百姓一舉躍過一心堂、大參林拿下四大上市民營連鎖藥房營收“頭把交椅”。

在過去幾年,除了老百姓為代表的四大民營上市連鎖藥房外,行業外的資本也一度瘋狂入局。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高瓴資本旗下的高濟醫療異軍突起,強勢入場藥房並購圈,到2018年底,僅用了一年半時間,就整合了約300億元規模的盤子,更是一舉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藥房連鎖。各路資本的瘋狂入局,湧現了不同派系的連鎖藥房,如阿里系、基石系、高瓴系,以及以廣藥等為代表的工業企業系等。各路資本的瘋狂入局,進而某種程度也推高了行業的並購估值。藥店並購標的“麵粉貴過麵包”,一級市場並購價貴過二級市場的估值的現象,在行業中也並不罕見。

如今,放緩擴張步伐的,不只是老百姓一家連鎖藥房。在老百姓未趕超前,大參林本是四大民營上市連鎖藥房中的老大。今年一季度,大參林新增門市數量是155家(包括新開門店105家,收購門市51家)。而在去年同期,公司新增門市數量一度高達263家。

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是,資本近日似乎亦在悄然撤退。如7月23日晚間公告,老百姓近日亦收到原始股東澤星投資的清倉式減持計劃。背靠瑞典私募巨頭的澤星投資要計劃減持公司近30%股份。按照目前老百姓股價估算,該筆減持可套現的資金超過50億元。

雖然老百姓在公告中稱減持是“因股東經營發展及資金需求”,但該巨額減持仍引發外界浮想聯翩。

利空籠罩下的藥房行業

前期,連鎖藥房的高開高舉大並購,直接的推動力是為迎接醫院內處方外流機遇。伴隨著“醫療、醫保、醫藥”的綜合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醫藥分家政策的持續推進,院內處方外流被視為趨勢。業內一度估計,院外處方藥零售市場的容量,或高達上千億元。這也是為何從2014年起,民營連鎖藥房相繼爭相上市,目的也是為擴張尋求資金“彈藥”。

但擺在藥房行業的現實是,當前藥品在零售行業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中康CMH數據顯示,2018年零售終端全品類市場總體規模達3842億元,較2017年的3664億元增長4.9%;增速比2017年的8.5%整整下降3.6個百分點,已創20年新低。

“當前藥品零售產業競爭形勢不容樂觀。首先是藥品零售低增速狀態延續,其次,在低增速狀態下,藥店數量還在增加,導致單店服務人口平均數繼續下降。另外,百強連鎖平均單店營業額出現下降;全國範圍看,中小型門市業績下滑佔比最大。雖然院內處方外流是趨勢,但外流的趨勢尚不明顯。”中康資訊副總裁李俊國對第一財經記者這樣說。

而目前院內處方要實現外流,仍障礙重重。“處方外流,首先要解決處方來源問題,藥品法中最基本的規定,就是處方藥需憑處方購買,但事實上現在我們幾乎所有的藥店沒有能力去辨別那張處方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其次,醫保如何對接專業藥房發展,目前挑戰重重;再者,藥店的藥事服務能力也無法跟上。”在西普會上,百洋集團董事長付鋼這樣表示。

多位受訪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8年藥品零售產業增速創新低背後,除了處方藥外流趨勢不明顯外,還跟前期神藥風波持續發酵、補益養生類產品增速受挫嚴重以及零售藥店直面醫保控費等因素有關。

貴州有一藥店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補益養生類產品銷售好的話,可以佔到藥店收入百分之十幾。中康CMH方面監測到的數據亦顯示,補益養生類產品的增速已從2017年的20.4%下降到2018年的5.8%。

從2018年下半年起,多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全國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加強監督,開展嚴打騙保行動。值得注意的是,醫保控費,對藥店也是劇烈衝擊。中康方面的數據也顯示,醫保刷卡消費在零售市場的佔比已達到了42.8%。

“從長期來看,醫保控費將成為趨勢,先從醫院開始,之後蔓延至藥店,藥店的醫保監管是必須接受的, 現在才開始,後續仍會持續下去,從整個藥品零售來講,短期會受影響。”華潤三九一高層人士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康谘詢總裁吳瀚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家新醫改推進、國家衛建委在建立醫聯體等措施,一定程度使得客戶往醫療機構回流。目前藥品零售終端銷售規模提升,主要靠的是終端零售價在拉動,但客流這塊卻有下降趨勢。零售藥店面臨升級,但從長期來看,專業藥房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