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成就中國人的,竟是被誤解最深的《中庸》

《中庸》,何許書也?

《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南宋大儒朱熹將其和《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進行注解,稱其為“四書”。朱熹編定的順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元代恢復科舉考試,把出題範圍限定在朱注四書之內。南宋著名學者程頤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於書,以授孟子”的。事實上,四書不僅是儒學經典,也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

《中庸》是協調各種關係以創建和諧社會的人生學說,是儒家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自宋代以後,“中庸”的思維方式成為很多學者的生活信條,對此後中華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馮學成,何許人也?

歷來,《中庸》注釋的版本多如牛毛,但是馮學成認為學《中庸》不是在文字上、語句上說,不能像理學先生那樣去講,也不能像哲學家那樣去講。

馮學成,何許人也?他1949年出生於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當知青期間,認識了著名的海燈法師。經其舉薦,往參本光法師,後來更歷參賈題韜老居士、離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並於2001年得到當代禪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傳承。近四十年來,馮學成於眾多高明中殷勤參叩,飽覽經史,深入禪觀,從此意氣風發,自在出入於儒學之正大、佛學之精微和道學之幽玄間。1992年起,先後在四川省佛學院、四川尼眾佛學院、雲門佛學院、河北省佛學院任教,往來於四川、廣東、河北和湖北等地講學。近幾年在其開辦的龍江書院開設了大學、中庸、論語、易經、老子、莊子等講座,旨在以國學為本,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他曾出版禪宗等方面的著作二十餘部。

新華網、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等媒體也都有對馮學成事跡或者作品的報導,他被稱為“當代中國民間國學第一人”“民間國學通家”,加之他人生閱歷深厚,所以他的作品有不同於學院派作者的特色,讓人耳目一新。

關於他的《禪說莊子系列》,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徐揚生說:

馮學成先生解讀《莊子》的著作與別人不同。《禪說莊子》把莊子和禪宗一起講,莊子思想與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譯”,將《莊子》與時代、時事、社會與每個人的生活緊緊相連。

《中庸二十講》,馮氏《中庸》講記

《中庸二十講》是根據馮學成老師在成都和廣州的授課筆記整理而成。他不是學院派教授,也不是寺廟的高僧,但他是雲門宗唯一得到真傳的在家居士,他將儒家典籍和禪學知識,以及自己的人生閱歷熔於一爐。在講課過程中,他橫掃文字、音韻、義理等閱讀障礙,勾連文學、歷史、哲學,同時將儒、釋、道三家精神融為一體,互相比較闡發,以自己深厚的佛學功底和深透的人生領悟,為讀者拂去人生的浮躁,指明安身立命的道路。他呈現給了聽課者一個獨具一格的《中庸》講記,它就是《中庸二十講》。

《中庸》共33章,《中庸二十講》以二十講講解《中庸》原文33章,每一講開頭都有該講對應的《中庸》原文,並為偏僻字注音。全書結尾附錄《中庸》全文,方便讀者查找閱讀。

作者將儒、釋、道三家精神融為一體,互相比較闡發,我們舉一兩個《中庸二十講》的例子。第五講“審問抉擇,正心明道”講到舜有大智慧的表現。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舜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孔夫子有言“舜其大知也與”,為何這麽說?“好問而好察邇言”是第一條。說到好問,馮學成聯想到佛教的聞思修,聞思修離不開一個“問”字,《五燈會元》裡有很多禪師的問答,多少禪師是在師父的機鋒棒喝下開悟的。《莊子》和《論語》裡也有很多問答的故事,問者靈光閃爍,答者光芒綻放,問答之間智慧流淌。

第十三講“反身而誠,從容中道”講人際關係,涉及上下、朋友、親人以及個人如何修身。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關於上下關係,什麽叫“獲乎上”?自然是得到領導的信任,然後被委以重任。那如何得到領導的信任?自然不是靠溜須拍馬。馮學成認為,以佛教的觀點看,人人都有菩提自性,而用王陽明的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所以,光靠溜須拍馬是得不到領導信任的。作為個人,反身而誠,才能“獲乎上”“信乎朋友”“順乎親”。那如何誠身?明乎善。這裡的“善”它指的是合乎情理。你孝敬父母也要合情合理啊,不能不合情理地去孝敬,那也是不行的。對妻子兒女、對朋友兄弟都要處在一個合情合理的度上,不能過,也不能不及。

今天,為什麽還要讀《中庸》

1906年,辜鴻銘把《中庸》翻譯成英文,名字是“人生最普遍的指導”,在西方引起轟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中庸”是中間派、老好人。

中庸的本義是什麽呢?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

中庸有多難做到?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講人我關係: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講學習方法: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講個人修為: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講做事要做好準備工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可見,《中庸》不僅講治國、平天下,也講修身、齊家,它集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於一身。簡單說,中庸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分寸,不偏不倚。晚清名臣曾國藩是“中庸”的典範,有人說為官者一定要讀《曾國藩家書》,了解曾國藩的為人為官之道。曾國藩總結中庸三道:

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尋常不見得,能立於波流風靡之中,最為雅操。

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

曾國藩以中庸之用修身、為官,從容對待人與事,虔敬對待天和地,最後成為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列的“晚清四大名臣”。青年的毛澤東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蔣介石也曾說:“曾公乃國人精神典範。”

或許你會說,曾國藩天生資質聰穎,骨骼清奇。事實並非如此,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是個輕浮浪蕩的公子哥,他親爹寫信警誡他節欲、節勞、節飲食。就是這樣的曾國藩,通過反省、修身,成為繼孔子、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

所以,《中庸》就是個寶藏,端看你能開發八九,亦或二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