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民營航天,千帆競發

航天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高回報的行業。航天產業涵蓋火箭生產與發射、衛星研發與運營、地面設備製造與服務、新型航天活動等諸多領域。

商業航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航天的起步階段。邁向21世紀,美國的SpaceX、藍色起源等公司開始嶄露頭角,在重要的航天活動中登場。國內也誕生了一大批民營航天公司,呈現出千帆競發、前景可期的良好態勢。

這些民營領域的航天新銳們,為中國航天增添了不少活躍度和可能性。可以預見,這些民營航天公司必然會發展成為我國航天活動的重要力量。

本期專題,我們將帶您回顧中國民營航天的發展歷程,了解國內代表性的民營企業的航天藍圖和成就,剖析國外商業航天公司的發展過程和未來展望,為中國的民營航天發展提供借鑒。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征服太空的壯舉。從1969年起,人們把每年的4月12日定為“世界航天日”。火箭、衛星、飛船等成為了人類航天活動的主題詞。無論是早期德國V-2導彈的研製,還是美蘇太空競賽,乃至中國航天60余年的輝煌成就,各國無不是舉國家之力辦航天。航天技術發展到今天,讓航天員登上太空已經不是一件稀奇事了。但如果誰能第一個安全地將普通人帶上太空,必然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人類民營商業航天的時代到來了。

1

必然選擇:向民營商業航天轉型

2018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在內閣會議上公開表揚了SpaceX公司和它剛剛放飛的“重型獵鷹”火箭。川普說:“這枚火箭只花了8000萬美元……如果政府來乾這件事,要花40倍到50倍的錢……”顯然馬斯克很受追捧,是因為他的火箭既便宜又好用。

美國是一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美國國防部和NASA的項目,都是按照政府採購模式實施的。為什麽到2005年前後才提商業化呢?緣起波音公司和洛馬公司等與美國軍方聯合起來,製造了實質上的“計劃經濟”模式,導致美國政府採購發射服務的價格居高不下。2018年2月,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的第四枚火箭成功發射才破了局,這是美國軍方和NASA樂於看到的,也讓人們看到了民營商業航天發展的未來。

俄羅斯作為老牌的航天強國,自蘇聯解體後經濟形勢嚴峻,資金短缺,政府對航天業投資不足,航天開發預算被削減,航天業的經濟效益沒能像美國那樣充分發揮出來。為了改變困局,俄羅斯一邊與外國企業進行合作,一邊開拓航天市場,推出太空廣告等商業項目,大力承攬商業發射業務,組織航天旅遊,用衛星為國外用戶提供勘探、測繪等服務。2001年4月28日,美國富商丹尼斯·蒂托搭乘聯盟-Y型火箭,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太空遊客,所支付的費用為2000萬美元,俄羅斯開啟了人類太空旅遊的先河。

中國航天的商業化活動,其實開始得相當早。1984年,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開始在國際市場上承攬衛星發射業務。這項業務一度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後來因為美國的政治歧視而遭遇了很大的挫折。2005~2015年,借商業航天概念在美國興起之勢,國內相當多機構和個人以商業為名義成立了一批企業,啟動了一批項目,確實發射或者搭載了一些空間項目。但不乏部分與其實質性業績形成強烈反差的企業和人士,當年高調啟動宣傳攻勢,擺出一副“中國的馬斯克舍我其誰”的態勢,卻一直沒能落實自己最初的商業計劃書。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在2015年國家發布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法規之後,傳統航天企業、軍工企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商業航天發展計劃。在混合所有製改革路線日益鮮明、軍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相當數量的體制內專業人士放下“鐵飯碗”,開始嘗試民營商業航天及創業活動。在這個階段,傳統航天企業改製的商業航天企業、尤其是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拿出了實質性的、前景可期的商業計劃與產品,包括火箭發動機、運載火箭、應用衛星、應用系統等等,大規模的全球星座計劃也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中國航天產業迎來了民營航天千帆競發的時代。

2

千帆競發:“馬拉松”征程的起始

商業航天是指由諸多完全按照典型的市場激勵機制運行,通過成本控制面向市場提供廉價、優質的航天產品、服務或航天活動,以追求技術進步、最大化企業及投資人價值、服務客戶為宗旨的企業組成的新航天行業集聚。航天產業涵蓋火箭生產與發射、衛星研發與運營、地面設備製造與服務、新型航天活動等諸多領域,其中火箭生產與發射是所有航天應用的基礎。

自從2014年政策鬆綁,新胎萌動,一批民營新銳太空力量從此躍躍欲試,為中國商業航天增添不少活躍度和可能性。這批新銳力量,為中國的商業航天發展注入了鮮活的動力。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據稱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超過100家

短短五年裡,商業航天產業鏈開始豐滿發育。從火箭製造商到衛星製造商,從衛星運營商到應用服務商……航天新銳們都在各自佔位,尋找自己的角色。

行業上遊有代表性的發動機與火箭公司盤點如下:

星際榮耀(i-space):2016年創立,主推雙曲線一號、二號火箭。2018年4月、9月,兩次成功發射亞軌道探空火箭。2019年7月,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一箭雙星首飛成功,開中國民營火箭入軌服務之先河。

藍箭航天(LandSpace):2015年創立,主攻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研發,兼顧固體火箭。2018年10月27日,率先發射軌道級的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入軌失敗。2019年2月,80噸級發動機噴管順利下線,成為國內首家掌握雷射焊接夾層噴管技術的火箭製造商。

零壹空間(OneSpace):2015年創立,主推X系列火箭、M系列火箭。2018年5月、9月,發射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2019年3月27日,重慶·兩江之星運載火箭發射,一、二級分離失敗。

星途探索(Spacetrek):2017年創立,逐步遞推亞軌道火箭、小型固體火箭、小型液體火箭、中型液體火箭、複用型火箭。探索一號火箭預計於2019年8月底、9月初首飛,開首飛即服務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之先河。

星河動力(Galactic Energy):2018年創立,主攻350公斤運力的固體火箭。2018年11月,首款光年系列固體火箭一級發動機熱試車成功。

航天科工火箭(Expace):2016年創立,借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打造快舟系列火箭

……

上遊發動機與火箭公司

躍躍欲試的航天新銳們都在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做成中國版Space X。 儘管不是全部成績單,但可以看得出,上遊新銳們都在熱火朝天地研製火箭、發動機。首飛、試射還只是個別事件,大多數都在卯足勁瞄準今明兩年發射、試車。2018年是中國民營火箭發射元年,1次軌道級發射、4次探空發射。2019、2020年將會是集中發射期,亞軌道、軌道級發射將會扎堆進行。

再看上遊衛星製造公司:

國產衛星製造商們都在從事微小衛星的研發與製造,從納米衛星、立方體衛星,一直到小型衛星。畢竟,微小衛星研製周期短、技術含量低、發射成本低,市場需求大。

零重力實驗室/零重空間(ZeroG Lab):主打靈鵲星座,研製微小衛星核心零組件。

智星空間(Smart Satellite):側重低成本商業衛星製造,打造低成本星座。

微納星空(MinoSpace):研製微小衛星系統,實驗衛星+業務衛星。

上遊衛星商業製造公司

目前衛星應用還是起步階段,應用廣度、深度、精度都還有非常大的空間,一個巨大的新藍海就在眼前。這如同智能手機時代來了,應用程序必然出現大爆發一樣,人類的衛星應用即將到來。

部分下遊衛星應用服務商羅列如下:

銀河航天(Galaxy Space):主攻銀河Galaxy低軌寬頻衛星星座,營建全球5G衛星通訊網絡。

與馬斯克、貝佐斯自掏腰包,先燒自己的錢不同,中國航天新銳力量創始人均是“草根”創業,燒的基本都是風投的錢。據估計,中國商業航天生態鏈已獲得9~10億美元投資。截至目前據稱,藍箭航天已累計融資超11億元人民幣,零壹空間累計融得近8億元,星際榮耀累計融資超6億元,星途探索累計融資近1億元……

商業航天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高回報的行業。多型譜、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運載火箭緊扼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咽喉。任何一家商業航天民營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海量資本的長期加持,能否快速形成提供航天產品與服務的“造血功能”,考驗著資本的耐心與信心,也可以成為資本戰略投資與財務投資的試金石。

當前,世界商業航天的發展,讓世界航天出現了繼20世紀載人登月高潮後的第二個新高潮,推動世界航天進入以全面商業化、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為特徵的新航天時代。商業航天正在與公共航天、軍事航天一起,成為我國航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將軍民融合提升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國政府在快速完善商業航天法律法規、鼓勵體制內外的機構相互融合、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逐步建設國家航天研究中心、在軍民融合的框架下開放航天基礎設施以及培育勇於創新、善於合作的創業團隊等方面成效顯著。

人類5G尚在標準制定階段,走進人們的生活曙光初現,“萬物互聯”的低軌衛星網絡尚在設計中,民營航天的太空旅行還是一個夢想,浩瀚宇宙的漫漫長路在等待民營商業航天的“弄潮兒”,千帆競發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剛剛踏上“馬拉松”征程起點。

文/李其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