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任總指揮楊毅強:商業航天就是要燒錢

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很熱。民營商業航天運載火箭公司藍箭發射了首個入軌商業火箭“朱雀一號”;商業微小衛星研發與服務商天儀研究院陸續發射了7顆商業小衛星;一站式網絡連接服務商連尚網絡也宣布了“密謀”兩年的商業航天計劃,預計組建連尚網絡蜂恆星戰役座系統,為全球聯網服務提供新的破題思路……

在2018年12月13日,珠海大劇院小貝殼音樂廳舉行的2019快公司Reloading“破局·狂奔”主題大會上,也邀請了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任總指揮楊毅強前來分享商業航天中的創新機會,並為大家科普了商業航天知識點。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任總指揮楊毅強

這次,編編總結出商業航天七連問,看看你能答對多少問題吧?

1、商業航天過去為啥存在感比較低?

楊毅強:這些年全世界的航天基本上是圍繞兩個方面,第一個是軍事,第二個是國家的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但商業航天較少被提及。這是因為航天產業本身相對封閉,一般都是國家行為;其次,航天是一個封閉的小眾市場,和公眾生活有一定距離。

2、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國、歐洲的商業航天發展有何不同?

楊毅強:美國發展商業航天有一個逐步加強和深入的過程,是政府和企業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受經濟利益和技術創新的雙驅動。為了規避國際法的限制,“寓軍於民”是美國發展太空力量的策略,美國將大規模的太空資產分布在除軍意外的民、商等不同領域,這也進一步推動了商業航天的發展和太空領域的民商融合發展。

而歐洲航天比較特殊,因為歐洲國家比較小,財力不足,所以主要以英國、法國、俄國、意大利四個國家為主。從軍商關係來看,歐洲的策略是“先商後軍”,雖然軍事特色不是很明顯,但是歐空局在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欣欣向榮,實力雄厚。

3、我們能從美國、歐洲的商業航天發展歷程中收獲哪些啟示?

楊毅強:首先,從國家的層面來謀劃,制定法規來支撐商業航天的發展;其次,成立航天機構來協調軍民的融合發展,減少重複投資,提升效率;最後是不斷拓展商業航天的應用範圍,世界航天強國通常把商業航天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並對軍民商團隊的資源加以利用整合,並且注重軍用技術向民間民用領域轉移;

4、我國的商業航天發展的現狀是?

楊毅強:從歷史進程來看,我國商業航天其實起步很早。早在80年代,我們就在國際的發射領域發射了一系列國外的衛星。近幾年中國商業航天又迎來了一輪熱潮。有人說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很多商業航天企業誕生了。 這幾年我國的商業航天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從特定?用戶需求向市場多元化需求發展,由?小眾市場向?大眾市場轉變;其次,航天的科技也從技術專屬向引領社會科技發展轉變,與其它跨領域學科融合發展的同事,航天技術與產品還將逐步實現技術專利?市場化、產品貨架式市場化。

5、所謂商業航天與傳統航天相比,有什麽差異性?

楊毅強:商業航天是以市場為主導,采?用市場手段、運用市場機制、按照市場規?開展的航天活動。也就是說,商業航天的活動要按照市場來配置技術和資金,這些資源的要素要以盈利為目的,要有成熟的盈利的模式和成熟的商業的模式。

與商業航天相比,傳統航天相對封閉,這種模式在品質進度上,在航天的這種研發的品質進度上可以有效地保障,但是在技術上不利於向更深更細化的發展。另外由於航天成本比較高,周期比較長,技術進步比較慢,在製造上特別是在產品的產業鏈的布局上,還是以定製化為主,產品化和貨架式程度不高。另外經濟上多是向和政府申請超算或者漲價來保護自我,市場的影響比較小。

6、那麽我們還面臨哪些問題呢?

楊毅強:首先,國家整體政策設計不夠科學,戰略和統籌的謀劃有待進一步加強;立法上也存在缺失,政策制度不夠完善,航天行業的壁壘沒有徹底消除利益藩籬。另外,航天機構管理比較分散,軍隊、政府、商業的航天活動共享機制沒有形成,存在重複建設,航天資源應用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整個行業相對封閉,航天人才的流動也很困難。同時,安全問題也成為業內很多專家的疑慮的焦點。

與此同時,目前商業航天領域也存在一些亂象。一些企業思路亂,業務亂,言辭也亂,市場路線從生。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要理智地看待資本的力量。商業航天業內都說第一要有專業的團隊,第二要有創新的管理,第三有真實存在的市場。強大的資本無疑支撐了商業航天這幾年的發展,但是某種程度上,現在商業航天發展也被資本所綁架。為了博取資本市場的眼球,低水準的重複現象出現,造成一些企業技術創新困難。另外也存在著“估值過高”。

中國的商業航天發展要避免盲目的低水準的發展和低水準的重複,要高度關注國家的安全和公眾的安全,否則有可能造成“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7、您對當今商業航天從業者有哪些建議?

商業航天就是要燒錢,而且還要燒很長的時間。但是資本方不要老盯著火箭和衛星,更要關注配套的部件和軟體以及新型結構和低成本的發動機,可能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

航天本身是個高技術領域,商業航天絕對不是一個低端的重複,也絕對不是一個低價的比拚。Space X的模式在中國不可複製,因為我們的政治制度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商業航天在我國的發展還有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

我們國家商業航天的發展最現實可行的路線應該是把中國航天60多年積累的技術、產品、人才體系等傳統的航天基礎,通過激勵機制快速轉化成商業的航天產業鏈體系和人才模式,進行商業模式研製流程和供應體系的再造。

國有企業,也就是我們的國家隊應該對非國家的非重點項目逐步進行商業化的改造,打破傳統的自我封閉的科研生產體系,打破製約發展的傳統供應鏈,打造適應商業特點的系統設計系統和集成模式,充分利用全社會的現代化的供應鏈。國企發展商業航天必須是純商業思維,不能有發射失敗帶來政治風險的這種擔憂,要面向盈利來選擇商業模式和技術路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