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視熱播劇《老中醫》:一手好字,應排在學醫第一位!

近日,由陳寶國、馮遠征、許晴等主演的《老中醫》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以民國時期的上海為背景,講述江蘇常州孟河醫派傳人翁泉海闖蕩上海灘,傾盡一生致力於中醫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故事。

該劇不僅展現了傳統中醫文化的無窮魅力,還強調了書法對於學醫的重要性。在第四集中,主人公翁泉海對前來拜師的於運來說,“學中醫呢,有四句話: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切脈、四季衣裳。”這裡將“一手好字”排在了第一位,為什麽這麽說?

先來看一下這段精彩的對話:

央視熱播劇《老中醫》力挺書法片段

文字版:

翁泉海:知道為什麽要把一手好字,放在最前面嗎?因為大凡名醫都非常重視這個處方書寫的工整,字是一張方子的門面,是這位大夫文化底蘊,跟學識才華的外露。很多病家見醫之前啊,都是先看你的方子,也就是看你的字,他們以此來揣度這位大夫,學術之深淺、醫術之高低。

於運來:可是先生,我覺得大夫能治好病就行了,字寫得好不好不重要,再說了,字寫得再好,那要醫不好病人,也不是好大夫啊。

翁泉海:此言差矣,一個中醫的功底啊,首先是看字,一手好字,能看出一個大夫的心境來,你看一張藥方,如果是一手好字,患者看了賞心悅目,他認為你是認真的,他會對你尊重、信任你,這時候十分病,就去了一分;如果這個藥方上的字呢,是龍飛鳳舞、張牙舞爪,患者看不懂,你說他的心情能好嗎?久而久之他還會再來嗎?不來倒是小事,怕就怕因為字寫得不好,讓藥師錯配藥,貽誤人命。

於運來問能不能跟著翁泉海邊學醫邊練字,翁泉海最終還是拒絕了他的請求:先回去練字吧。

關於中醫為什麽要寫好字,翁泉海給出的解答可以總結為三點:

一、可通過處方上的字,來揣度其學術之深淺、醫術之高低。

二、有一手好字,患者看了會放心、會尊重、信任你。

三、字寫得不好,會讓藥師錯配藥,貽誤人命。

其中第三點是最基礎的,看病救人是件嚴肅的事,應認真對待,寫的藥方自然要能讓人看清楚都有些什麽藥。看到這裡,想必不少人會想起現代一些不良醫生動輒丟給病患的一紙不知所雲的藥方。張牙舞爪的東西看慣了,我們還以為藥方本來就是這樣子。

提到不知所雲的藥方,這裡講一個網上的段子:

一次,一個醫生寫了一個藥方給病人,病人看半天看不懂。於是跑到藥房,把信交給護士幫著認一下,她仔細看了很長時間,把兩瓶藥拿給病人,說:“這個,每天兩次!”

雖然這是個笑話,但大家一定也有過看不懂醫生手寫藥方的經歷。醫生們字跡之潦草早已飽受詬病,甚至變得見怪不怪。很多人抱怨如“鬼畫符”、“天書”一般“看不懂”。

比如下圖:

有趣的是,這種障礙在醫生和藥師之間卻仿佛沒有那麽大。當患者拿著龍飛鳳舞的處方到藥房或售藥處取藥時,藥師們一般可以毫不費力地辨認出這些藥名並交付患者。

經過專業藥師破譯後,才明白上面的藥方原來是這樣: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潦草的字跡是不是醫生之間約定俗成的“暗號”?

現在很多醫院門診人滿為患,醫生在日常工作中所面臨的時間壓力山大,概括起來最主要的理由是忙碌,以至於養成了習慣,在不忙碌的時候也寫得潦草。還有的說是在醫學院學習的時候必須大量高速撰寫處方藥名,培養出的壞習慣。那些專有名詞在被反覆書寫之後,字形筆畫便難免會向“神似”的境界邁進。

是不是所有的醫生都寫成這樣呢?並不是。

傳統中國文人除了精於琴棋書畫之外,都具有基本的醫學知識。正如《老中醫》劇中所說:“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按脈,四季衣裳。”其中,字寫得好是第一要緊的事情。有些病人,先看處方、病歷寫得好不好,再來判斷醫生水準高不高。

書家中的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以及國學大師馬一浮,也都旁通醫術,他們親手開的方子,讓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陸維釗先生的藥方手跡世間僅此一件,極為難得;馬一浮先生精通多門學問,看病自然也在行;諸樂三先生雖以書畫名世,卻是中醫科班出身。

中醫與書法的相通之處,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須開悟。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難向上走了。沒有開悟的天分,寫再多字也成不了書家,看再多病人也成不了名醫。我們常說庸醫害人,也許他也想救人,只是能力不夠罷了。

下面再看看一些名醫家的藥方字跡,他們都有良好的書法功底,字體多以行楷書為主,美觀大方且清晰易讀,因此也得以保存至今。他們雖不以書法名世,但我們仍不禁對其“書作”肅然起敬。

從前的中醫藥方,

那麽用心,

有落款、有簽署、有鈐印,

誠誠懇懇,認認真真……

他們的書寫很隨意,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書卷氣而自得書卷氣,這些,可都是很多書法家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的。這種書卷氣不是寫來,而是修來的。在這些藥方的背後,他們不知寫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寫得多了,修養到了,好的氣息就躍然紙上了。

精美的花箋,娟秀的字跡,配以實用的處方,藥材間的留白,篆刻的提示語,雖無意安排,卻成了章法多變的書法小品,著實耐看。除此之外,還展露著不同時代不同醫者相同的人文情懷和悲天憫人,可謂寸紙之內見洞天。

試想,病患將手劄捧在手中,對於病痛的恐懼,應該也會頓時好了大半吧!

黃賓虹曾提出“藝術是最高的養生法,不但足以養中華民族,且能養成全人類的福祉壽考也!”。所以“觀人品看酒後,看書法看手劄”,中醫藥方手劄之美,在古樸中透露出娟秀,洋溢著醫者對於病患的無限關懷,是值得我們不斷發現和傳承的古典之美。

感謝《老中醫》正本清源,讓我們知道一手好字竟是中醫第一要務,也讓我們意識到書法除了自己修身養性,還能“呵護”別人的性命。最後,再回想《老中醫》裡翁泉海的話,忽然理解人們對那些慈悲為懷、妙手回春的國手,為何都會恭恭敬地尊一句“先生”了。

丨關注後每天第一時間閱讀精彩書畫內容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