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華古今粥文化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藥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便是有力例證。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藥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宋代蘇東坡有書帖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由此可見,粥與中國人的關係,正像粥本身一樣,稠粘綿密,相濡以沫;粥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

如果說在古代,粥的意義和價值主要針對人們的健康,那麼進入現代社會,美食的範疇已大大拓寬,餐飲的概念已日新月異,人們對粥為什麼還那樣依戀、那般癡迷?

請看一位作家對喝粥的描述:我驚奇地注意到碗裡的粥,米粒爛開了,成為絮狀,粥與水幾乎不分。我先嘗了一口,奇異更甚。淡淡的清甜,初始感覺不到粥粒的存在,未等下咽,粥突然自己滑了進去,然後就一下子沒了。於是連吃幾口,果然不一般。我把粥裡的配料翻出來看看——只見有豬肝、粉腸、豬肚、豬腰、肉丸、蔥花、薑絲光從表面看是看不出什麼奇怪之處的,當我喝下去的時候,便覺得直透七竅,再細嚼幾口,滿嘴暗香縈繞……

如果說文人喜歡誇張,對於粥的描述免不了多一些泛美之詞,那麼你再讀一讀這首《南粵粥療歌》,就知道平民對粥的樸實詮釋了——

要想皮膚好,粥裡加紅棗。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

心虛氣不足,粥加桂圃肉。

消暑解熱毒,常食綠豆粥。

烏髮又補腎,粥加核桃仁。

夢多又健忘,粥裡加蛋黃。

再舉一例:聯合國規定的長壽地區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有百歲老人75位,而在江蘇如皋市的145萬人口中,百歲老人已達172位,90歲以上的老人更超過4000人!專家認為,這與如皋地區「二粥一飯」的獨特飲食習慣有關,如皋百歲老人中有74%的人每天早晚吃粥,因為吃粥可以減少熱量的攝入,防止肥胖,有效抑製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發生。

關於粥,還要怎樣去評說呢?無須考證歷史,無須查詢典籍,只須看一眼中國人的飯桌就心中釋然了

隨著資訊的流通,市場的開放,中國的粥文化已被全世界廣泛接納和認可。韓國漢城的松竹粥鋪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店面雖舊,卻總是門庭若市,蘑菇牡蠣粥一碗6000韓元,菜粥一碗5000韓元、鮑魚粥一碗竟售價1.2萬韓元,光是蛋粥所需的雞蛋一天就要用300多個!

近年來,粥在日本也廣受歡迎。過去日本人只有在生病時才喝粥,如今粥已成了他們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許多女性把粥當成理想的夜宵和早餐主食,超市還出現了十分暢銷的真空包裝粥。

今天,即使是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巨頭,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在美式的鋪子裡賣起了中國的粥。

儘管如此,粥仍是中國人的最愛,粥只有立足中國才能擁有更深厚的土壤和更廣闊的空間。

吃多了大魚大肉,那樸實的稀粥,常常會勾起人們的情思。粥適合於各種年齡、體質的人。一碗熱粥,兩碟小菜,平常到了極點,卻令很多人有著解不開的情結。明代詩人張方賢在他的《煮粥詩》中說到:「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這真是粥的寫照。想一想,在生病時、疲憊時,粥是撫慰人心的一種愛物。它那淡而悠長的味道,常是遊子在異鄉溫馨的牽掛。中國人愛喝粥,可能就是喜歡喝粥時的那一份寧靜、那一份溫情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