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材——夏枯草, 功效: 清肝火, 散鬱結

【品種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果穗。我國各地均產,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當果穗半枯時採收,曬乾。

【性味歸經】

苦、辛,寒。歸肝、膽經。

【功效】

清肝火,散鬱結。

【主治】

  1. 用於目赤腫痛,頭痛眩暈。本品苦寒,功能清泄肝火,消腫止痛,又肝火得清,則陰血上榮,故兼養肝明目之效。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常與菊花、決明子等同用;亦用於肝陰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常與當歸、枸杞子等同用。

  2. 用於瘰癧癭瘤。本品辛以散結,苦以泄熱,主入肝經,有良好的清肝散結之效。用於肝鬱化火,痰火凝聚,結於頸項,而致瘰癧、癭瘤等病證。治瘰癧每與大貝母、玄參、牡蠣同用;治癭瘤多與海蛤殼、昆布、海藻等配伍。

  3. 此外,本品的清泄肝火作用,現代常用於高血壓病屬肝熱、陽亢之證者。有清肝降壓之效。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寒熱,瘰癧,鼠瘺,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

  2. 《本草衍義補遺》:「補養血脈。」

  3. 《本草綱目》:「樓全善雲: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葯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肝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葯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或熬膏服。

【注意禁忌】

脾胃虛弱者慎用。

夏枯草《本經》

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帶花的果穗。我國各地均產,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原植物生於荒地、路旁、山坡草叢中。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功效清肝瀉火、散結化瘀。臨床用名夏枯草。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辛,寒。主治寒熱,瘰癧,鼠瘺,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

《本草衍義》:治瘰癧鼠漏。

《本草衍義補遺》:治瘰癧。又雲:有補養血脈之功。三月四月開花,五月夏至時候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本草》雲:散癭結氣,腳腫濕痹。

《本草綱目》:黎居土《易簡方》用治目痛,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婁全善雲: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葯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本肝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及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一男至夜目珠疼,連眉棱骨,及半邊頭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甚,諸葯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月余。以夏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服錢半,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半,至四、五服良愈矣。

《本草經疏》:夏枯草得金水之氣,故其味苦辛,而性寒無毒。為治瘰癧、鼠瘺之要葯。入足厥陰、少陽經。丹溪謂其補厥陰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結,苦寒能下泄降熱,故治一切寒熱,及消瘰癧鼠瘺,破症散癭結氣。頭瘡皆由於熱,腳腫濕痹無非濕熱所成,熱消結散濕去,則三證自除而身亦輕矣。

《本草蒙筌》:味苦、辛,氣寒。無毒。冬至後發生,夏至時枯瘁,故謂夏枯草也。破症堅瘺瘤結氣,散瘰癧鼠瘺頭瘡。寒熱堪驅,濕痹兼卻。

謨按:夏枯草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即枯,故逢夏至梗枯也。丹溪有言:善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能治肝虛目疼、冷淚不止、羞明怕日、久甚昏花。用夏枯草五錢、香附子一兩,研細為散,茶調下咽,服之誠有神功。惜乎!《本經》未之及也。

【現代藥理研究】

  1. 夏枯草有降血壓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所含的無機鹽有關。

  2. 夏枯草有降血糖作用。從夏枯草中提取的一種化合物可明顯抑製由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其作用強度為100mg相當於22.6μg的胰島素。

  3. 夏枯草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體外實驗本品煎劑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綠膿桿菌、某些皮膚真菌和I型單純皰疹病毒均有抑製作用。

  4. 夏枯草有抗炎作用。

  5. 夏枯草有抑製免疫功能的作用。本品對免疫過程引起的病理損傷有潛在的治療作用,長期大量使用可使免疫功能受到抑製。

  6. 夏枯草有抗心肌梗死作用,提取物總皂甙腹腔注射可減輕麻醉大鼠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程度,還可減少麻醉大鼠冠脈結紮後心肌梗死範圍。

  7. 夏枯草有抗凝作用,能明顯延長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凝血酶原核血漿球蛋白溶解時間。

我是坐診中醫師,每天分享中醫健康養生知識,歡迎關注、轉發、點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