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評論:減稅壓力可以倒逼財政改革加快速推進

  減稅力度要讓企業“有獲得感”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確定五大減稅領域,將為企業減450億稅負。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減稅降費1兆元,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安排,2018年全年計劃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為市場主體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減稅降費規模超1.1兆元。

  我國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有堅實的基礎。今年上半年,國內增值稅33600億元,同比增長16.6%,企業所得稅23928億元,同比增長12.8%,個人所得稅8127億元,同比增長20.3%,遠遠超過GDP與個人收入增速。

  當然,減稅也要結合財政支出,尤其是赤字水準。因為,有的人認為,如果一味減稅,政府收入大幅下滑,相應的支出得不到保障,會引發社會問題。另外有觀點認為,企業負擔重不僅僅是稅負問題,而且是綜合負擔的問題。因此,需要在巨集觀方面對社保體制、金融體制等進行全面改革。

  這些理由並沒有考慮到財政支出是否合理,企業負擔重的主要原因無疑是包括稅、費以及社保在內的支出過多,還包括要素成本快速上漲。因此,稅負問題的關鍵是財政支出的合理化,但這個問題涉及面太複雜,短期內無法解決,通過減稅壓力可以倒逼財政改革更加快速推進。

  我們認為當下急需為製造業減負。製造業是中國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快速創造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也是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爭奪的對象,西方國家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美國為此實施了大幅減稅等優惠政策,這給中國帶來挑戰。

  但是,在過去數年,中國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現象,表現為金融、地產等行業快速膨脹,從而大幅提高了製造業成本,承受較大壓力。隨之而來的是,環保要求的提高(包括環保稅的起征)、上遊原材料因去產能而大漲等原因,進一步增加了製造業負擔。現在,完善社保徵收的政策會對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帶來挑戰。

  最大的挑戰來自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年輕人不斷逃離製造業,導致製造業人工成本不斷提高,而且這一趨勢將會一直持續下去,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構成威脅。可以看出,中國製造業多年以來不斷受到新因素干擾,持續、剛性的提高成本,但市場端需求並沒有太大變化,由於普遍存在產能過剩,製造業也很難將成本傳遞給消費者。在轉型更新的關鍵時刻,成本增長削減利潤的做法會影響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

  當然,也可能有人認為,包括嚴格環保監管在內的一系列高成本因素會將高耗能、低效率的企業淘汰掉(去產能),改善供需結構,從而為在競爭中的幸存者帶來議價能力。但這種推算僅僅是理論,因為上遊原材料領域去產能的力度更高,也更容易產生價格聯盟,提高製造業的原材料價格。

  還有觀點認為中國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與產業鏈優勢,因此,製造業競爭力將在一系列困境中得以提升。但這種想法或許沒有考慮到現實,產業鏈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產業聚集的結果,但打破它則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實現,尤其是產業鏈上都以中小企業為主,而它們的生存和發展更為艱難。

  在過去幾年,越是製造業發達地區,就越積極推動本地產業的轉型更新,並為此采取了一些高標準的門檻,包括提高制度成本與生產成本,擠出一些中小企業,從而削弱長期形成的產業鏈優勢,很可能產生“高大上”的產業集群無法建立、傳統產業鏈優勢被打破的風險。

  因此,現在急需改善製造業的經營環境,降低製造業成本,防止在轉型過程中,過高的制度成本與轉型成本導致中國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這是很多經濟體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都曾出現過的風險,過早過快的去工業化,是一個經濟體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

  降低製造業成本,減稅是最能立竿見影的手段,因為引起成本上漲的其他因素背後都具有系統性與複雜性成因,在短期內無法解決。減稅的核心應該是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的稅率。

  2016年中國實施了營改增稅制改革。今年5月1日,國務院將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大部分製造業企業受惠。目前,增值稅稅率有6%、10%和16%三檔,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稱,2018年將改革完善增值稅,按照三檔並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準,重點降低製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

  我們期待,在2018年最後一個季度,這項改革能夠加快落地。讓企業對減稅力度更有獲得感。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