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影評 |《臍帶》:連接著“逆位”的母子情


1905電影網專稿 正在全國院線熱映的電影《臍帶》,講述了音樂人阿魯斯因不滿哥哥對患有阿茨海默症母親的照顧方式,決心帶她返回草原,尋找母親記憶中的“家”。為了防止母親走失,阿魯斯用一根繩子系在兩人腰間,似臍帶一般的連接,建立起一種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牽引著兩人向草原深處漫遊。


影片在無錫、寧波、北京等城市路演時,收獲觀眾動情反饋,網上不少觀眾留言“想回家了”“想媽媽了”。一個發生在大草原的故事,究竟為什麽會勾起觀眾對自己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這部以蒙古語為主的電影,通過濃鬱的情感、內蒙古特色的人文風情與音樂,在大自然的風光下,道出了人生中關於生死、告別的命題。演員在母語、故鄉的環境中,為觀眾們呈現了最為自然、動情的表演,讓影片故事情感表達極為細膩、生活化。電影的結尾修改過多次,因為與影片中的角色們一樣,主創團隊也在尋找著生命告別的答案。



而在拍攝的過程中,影片監製、攝影指導曹鬱的母親逝世,也正是這份哀思,讓他的母親仿佛在冥冥之中帶領著主創團隊,找到了最適合電影結尾的表達方式。人會告別一切,而被告別的,終會化作天上的月、湖中的水、迎面而來的風,這便是死亡。






在曹鬱看來,影片有四個空間,第一個是在大都市北京裡,演出中有蒙古音樂與電子樂相結合;第二個是小縣城裡,男主角哥哥的家中,看上去非常閉塞;第三個是男主角以前住過的地方,也是在這裡,他們開始放鬆下來;第四個是他們踏上草原之旅,隨著一路前行,空間越來越開闊,景色也越來越美麗。觀眾的觀感也隨著越來越輕鬆,好像做夢一般,在心裡聽到了自己故鄉的呼喚。



在前不久,《臍帶》於中國電影資料館進行了一次提前放映,影片結尾時,可以聽到觀眾在啜泣,影評人沙丹表示:“觀眾非常專業,提的一些問題涉及到電影的方方面面,而且從電影中收獲非常多的溫暖和感動。電影當中談的是母子情,我總是想到我和母親之間的記憶,每個人都必將會面對告別,電影給了我思想本身的建設,怎麽樣能夠活得更好?怎麽樣和她珍惜相處的時間?巴德瑪老師的表演非常樸質、動人,她和孩子告別的場景,可以看到她臉上非常樂觀的情感,哀而不傷。它是一個相對來說嚴肅的主題,但最後你會以一種非常溫暖的心態面對生活。”



影片中阿魯斯一直用繩子與母親連接,而在告別的戲份中,他親手剪斷了這根與母親連接的“臍帶”。臍帶代表著新生,但影片卻反其道行之,用來告別死亡,而這種手法在影片一開始就已經體現:媽媽因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變得越來越像個女兒,兒子變得越來越像父親,要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剪斷“臍帶”,對於新生兒來說是擁抱自己嶄新的一生,開始茁壯成長,對於已然成年的阿魯斯而言,則是一種放手。影片用意象化的手法,呈現了阿魯斯與母親之間的告別,他從此送別母親,獨自走向新的生活。那一刻天邊懸掛著月亮,湖水反射著月光,母親從此只在他心上。





近年來,阿爾茲海默症題材產出了許多優秀影片,有《媽媽!》《困在時間裡的父親》等等。這其中,《媽媽!》用母親照顧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女兒為主體,將傳統的孩子照顧父母情節進行了反轉,年事已高的母親重新照顧女兒,讓人落淚;《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則運用了懸疑電影的手法,將視角聚焦在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身上,讓觀眾代入他們的世界,用不同布景展現了他們腦海中錯亂的時空。



以上電影都在敘事上進行了創新,而《臍帶》也有著自己的不同。電影有著三個核心:母子情、阿爾茲海默症以及少數民族風情,其中的少數民族風情,讓影片有了別樣的風味。得益於內蒙古草原靚麗的風景,主創團隊在拍攝過程中,對視聽這個領域下了大功夫,畫面既真實又詩意,自然而濃烈;同時大量運用了蒙古族配樂,讓電影整體的氣質非常輕盈,觀眾隨著男主角與母親的返鄉之旅上的自然風光,在配樂的引導下,慢慢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中,找到那根維系情感關係的“臍帶”。


《臍帶》是一部全程蒙古語的電影,但這並不會妨礙觀眾去與影片共情,片中傳達出來的溫暖情感,可以打動每一位觀眾,收獲屬於自己的感動。而除了母親與孩子的真摯情感,《臍帶》還有著優秀的視聽效果與配樂,希望觀眾們能到電影院中欣賞這樣的視聽之美、欣賞電影《臍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