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美國又指責中國操縱匯率,這事兒怎麽看?

這是一篇臨時起意的文章。

鑒於美國每隔幾年就說中國操縱匯率,辭令老套、手法陳舊,島上本是懶得回應。

但是,由於“你是”“我不是”“你無理取鬧”“你才無理取鬧”的無聊戲碼反覆上演,島上決定把這件事掰開揉碎、條分縷析,好好向各位島友拆解明白。

話不多說,開聊。

1

匯率是什麽?一國貨幣交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貨幣是用來幹嘛的?購買商品和服務。

若A國貨幣較B國貨幣身價提升,則A國百姓能用同樣多的A國貨幣買到更多的B國商品和服務。

運用到國家上也是一樣。一國對另一國貨幣升值,則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一國對另一國貨幣貶值,則出口被鼓勵,進口要受挫。

有了這個背景,我們再來看美國說中國操縱匯率,其實想表達什麽。

8月5日,美國財政部發布聲明稱在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下,財政部長穆努欽決定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但是美國財政部的這一決定實際上與美國的相關法案提出的三條標準相悖。按理說,要把三條標準佔全才能算作匯率操縱國,但中國隻佔了一條。

也簡單展示一下這三條標準吧:

第一,與美國雙邊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年。第二,該經濟體的經常账戶順差佔GDP比重超過2%。

第三,該經濟體通過購買外幣持續單邊乾預匯率市場(至少12個月中的6個月)。

打臉的是,中國滿足的有且只有第一條。這怎麽辦?美國又加了兩條。

一是“中國長期以來通過持續、大規模的外匯市場乾預來促使貨幣被低估“。

這話是指著8月5號的人民幣貶值說的,意思是中國沒有動用外匯儲備出手穩匯率,有意使人民幣貶值。

二是引用中國人民銀行8月5日對人民幣貶值的表態。

說“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政策工具,將繼續創新和豐富調控工具箱,針對外匯市場可能出現的正反饋行為采取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措施”,是中國央行在“公開承認其在操縱匯率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並準備繼續這樣做”。

這樣的聯想能力,不知道該怎麽評價。

不過,把以下兩件事結合起來看,聯想能力的真實意圖瞬間清晰。

7月31日第十二輪中美磋商結束後,川普先是提出對中國出口美國的3000億美元商品進一步加征關稅,後又指責中國沒有按約定購買美國農產品。

顯而易見,匯率問題不僅是匯率問題,還是美國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的施壓手段。

2

說到這兒,大家有沒有覺得畫風不對,美國為什麽能判定他國是否操縱匯率?

按理說,匯率調整屬於一國主權,是金融問題而非貿易問題。此外,若要界定一國是否操縱匯率,最有發言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但現實卻是,美國從1991年開始就發起針對中國貿易政策的調查,最終在1992年5月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1992年至1994年,美國財政部先後5次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當時的主要法律依據為《1988年匯率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法》。

美國的認定標準是這樣的:“巨額對美貿易順差和大量的經常账戶餘額”,中國“操縱其匯率體系而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不過,中國不是唯一被美國財政部“蓋戳認證”的國家。不少國家和地區都享受過這一待遇。

其中,日本是在1988年,韓國是在1989年,中國台灣則包攬1988、1989和1992年,德國、英國也在80年代得到過“照拂”。

不得不提的是,美國曾要求德國和日本在1985年簽署著名的《廣場協議》。

當時美國希望日元和德國馬克兌美元升值,解決美國自身的貿易逆差問題。

《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日元和德國馬克都兌美元出現大幅升值,日元兌美元更是在兩年內升值50%。

可是結果如何?從反應經濟前景的先行指標失業率數據來看,1985年日本的失業率是2.6%,到1989年甚至下降到2.1%。日本經濟並未轉差。

有人會說,不對呀,我記得日本經濟在1990年開始萎靡不振。這是事實,但原因另當別論。

3

1980年代之前,日本的傳統製造業發展如火如荼。1970年代時,日本在家電和汽車領域後來居上,並對美國企業形成明顯的擠佔優勢。

不僅如此,在芯片領域,日本也頗有進展。1980年代初期,記憶體市場被日本全面佔領,以英特爾為代表的美方被迫退出。

不過總統裡根上台後,局面卻出現逆轉。

裡根力推“星際大戰計劃”,說要構建從外太空到覆蓋全球每一寸土地的攻擊和防禦體系。

聽上去雖然有些扯,但美國政府每年為此花費上千億美元,向企業下訂單,資助企業搞科研。

在星際大戰計劃的助推下,英特爾公司穩了下來,不慌不忙搞起了CPU(中央處理器)研發。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1985年,英特爾公司推出劃時代產品80386芯片。此後,全球CPU產業的龍頭地位被美國牢牢佔據,日本再無超越機會。

更棘手的是,先發優勢一旦產生,技術馬太效應就比預想中還要強烈。

1990年代,以信息產業高度發展為標誌的PC時代到來。

信息產業有明顯的技術壁壘特性,且雄踞所有產業上遊,非祭出技術轉讓費不能破。當然,這得是對方願意轉讓。

曾所向披靡的日本汽車製造商,此刻不得不認慫,只能為“英特爾+WIN”的電腦系統向美國企業交技術轉讓費。

日本製造業陷入不得不被美國瓜分利潤的尷尬境地。

不過,被美國信息產業崛起衝擊的不只日本一家,德國、英國等亦然。但余者所受衝擊似乎沒那麽大,原因何在?

這是因為在外部衝擊的同時,日本經濟中的隱患——地產泡沫破滅了。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政府一手拉高日元匯率,一手開始降息。

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連續五次降息,基準利率從5%下行至2.5%。資金成本低,借貸需求被刺激。

大水漫溢下,資金要尋一個去處。實業投資似乎不能滿足需求,資金便徑直湧向樓市。

此後,日本房價節節攀高。僅在1990年,東京房價就登頂12萬人民幣/平米。這是什麽概念?東京白領家庭平均收入的40倍是也。

居民負債已經高到這種地步,資金的循環遊戲也就進行不下去了。

這一情景對中國億萬買房剛需人群、炒房客、房地產商來說,是何等熟悉。

這給了我們最好的提醒:房住不炒、資金脫虛向實,確實迫在眉睫。

從這個角度看,近期政治局會議加碼提出的“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手段”,是多麽切中肯綮。

4

最後,講點大白話。

坦白講,匯率是把雙刃劍,一進一出,損益難量。

若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中國出口商品時自會“佔些便宜”,但進口商品時要吃虧。

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進口商品時自然更劃算,但出口商品時可就要為難了。

因此,要怎樣精密權衡、預測度量、操控匯率,才能保證“薅美國羊毛”且隻賺不虧?

從技術上來看,難度指數五顆星啊。

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樸素,稍有外貿常識的人應該都懂。可是美國為何如此不解意呢?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依賴》一書的作者史蒂芬·羅奇說了大實話:

“美國政客常愛怪罪中國和貿易協議,以此來解釋本國的失業和工資停滯問題。

但貿易赤字完全是美國自己造成的,美國入不敷出,拿明天的錢消費今天的東西已經持續幾十年了,依靠大筆向外國借錢,美國人見證了歷史上最驚人的一輪消費膨脹。

政客們當然不想批評自己國家選民的不節製和揮霍,找個外國替罪羊要容易的多。”

世界銀行和美聯儲的數據佐證了史蒂芬·羅奇的判斷。

數據顯示,1970年美國家庭消費支出是6666億美元,截至2017年,這一數據躍升至137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人口佔全世界人口的4.4%,但消費了全世界產出商品的22%。

寫到這兒大家應該也明白了,反覆拿匯率說事真挺沒勁的,畢竟自己生了病卻要別人吃藥,見好才怪。

不過日本的例子也足夠成為我們的前車之鑒:

在外部受到擾動的情況下,更要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消除經濟發展隱患,推動經濟質量再上一層樓,讓經濟提質增效落到實處。

文/雲中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