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安十二時辰》:視聽中煥發的傳統文化之美

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

文丨何天平

近年來,國劇以展現傳統文化魅力作為突破口而收獲口碑、收視的優良之作逐步增多。如何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好傳統文化之美,頗值思索。

近期優酷網絡平台播出的劇集《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在關注度和口碑等方面成績亮眼。這部拍攝歷時200余天的劇集一經播出,便在豆瓣收獲了8.8的高分。其扎實的劇作敘事、頗具匠心的攝影調度、嚴苛推敲的背景細節等被無數觀劇者點讚。劇中縮影呈現的千年長安風貌,不僅成為了全劇亮點,也令整部作品洋溢出頗具雕琢感的人文氣息。在精益求精的視聽製作氛圍下,《長安十二時辰》將傳統文化融入了創作語匯之中。

除卻飽滿的人物設計和劇作內容,《長安十二時辰》所表現的深刻文化內核亦顯厚重。該劇的場景搭建共花費7個多月,營造的美術氛圍無比驚豔,服化道的水準亦遠高於預期,不僅可從視覺角度上烘托劇情,更在賞心悅目之餘,令不少觀眾大呼“學到了!”例如,劇中以人物身份性格為基準,以服裝作為詮釋歷史面貌的重要載體,設計了樣式各異又符合歷史記載的人物裝束:軍人著頗為講究的“缺胯袍”,官員著官階不同的花紋瀾袍,兵士著實戰用的龜甲背,神儺著祈福驅疫的百衲衣......甚至連服飾的細節、穿法也拒絕含糊。觀眾通過切實嚴謹又華彩紛呈的服飾,不僅能學到傳統服裝的樣式規矩,也能領略頗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之美。

在妝容方面,劇中的細節考據亦值得稱道。據了解,劇中幾乎每位重要角色在上戲前都需化妝近3個小時。劇中時代的粉底並非肆意塗抹,而是要用膚白打上三四層,再以胭脂從局部修飾,並注意同粉底的過渡;而眉形設計則依據了史載“十眉圖”的講究,不僅要符合時代特徵,也要貼合演員臉型;髮型設計也並非隨意扎起、一盤而就,劇中男性角色均戴襆頭穿靴子,並在各種髮型中尋求搭配。這種細致入微的服化語匯,在光影的互動中激活了充沛的美學基因,形成了更具視聽化的表達力量。

《長安十二時辰》大受歡迎的背後是影視創作與傳統文化講述的雙向關係:傳統文化魅力並非是影視創作取巧的附庸,相反,二者不僅相輔相成,並且互相影響。以影視視聽的創作手段為媒介,傳統文化之美的展現更被大眾喜聞樂見。而另一方面,展現傳統文化之美則需要優良的匠心與嚴謹的姿態,使之在視聽語言中得到自然而然的傳釋,使影視作品得以在先人智慧的靈韻中觀照當代。

《長安十二時辰》一劇中洋溢的唐風古韻不止在國內市場得到了肯定,在海外觀眾中也引起了強烈反響。劇作靠細節發散的藝術感染力使觀眾能更進一步地獲得文化審美和觀劇娛樂的雙重需求,不僅向國內觀眾傳遞了厚重的歷史記憶,也向海外播撒了獨特視角下的文化魅力。

近年來,傳統文化題材劇集向外傳播的步伐已加快,早先《甄嬛傳》《羋月傳》遠銷海外,曾引領了濃鬱的中國風尚、中國潮流;《媳婦的美好時代》《雞毛飛上天》《小別離》等現實題材國劇在非洲、東南亞等地熱播,一度成為“網紅”劇集;《琅琊榜》《扶搖》等國產古裝劇在海外輪番播出甚至引發外媒熱議。海外觀眾在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過程中,文化“走出去”自然也水到渠成。

除了服化道的藝術美感,在表現傳統文化之美的語境中,影視作品的核心表達同樣需有飽滿的寄托。正如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一方面是頗具文化差異的眾生姿態,一方面是主角二人直面向前、追尋答案的不懈過程,其中透出的家國情懷、道德信義、責任擔當正是中國傳承千百年的優良品德,同樣屬於傳統文化魅力的一部分;而在扎實的視聽藝術表達下,整部劇所寄托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更為整體創作找到了傳統文化上的精神坐標。

以視聽手段切中傳統文化的截面,不僅要扣準傳統形式的藝術美感,更要把握住傳統文化內裡的核心思索令傳統文化之美傳釋出特有的深度。同時更需“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運用現代化的視聽手段,使中國影視劇集的產出更有生命力,使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書寫在多種藝術渠道中有機煥發。

在這樣的期盼下,《長安十二時辰》的出現或許提供了一個優良範本,“成功”並非只是數據的堆積、“人氣”的競技。只有當創作者真正捕捉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以行業匠心尊重與雕琢,其作品中的虛構世界才會真正發散出觀照現實的智慧弧光。因此,全方位提高製作水準、切實講好“中國故事”是推動中華文化向外走出的必由之路,在這樣的前提下,國產劇集的海外遠航或將收獲更具現代活力的新鮮溫度。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9年7月19日3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