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習近平的改革足跡——正定

【編者按】回顧習近平總書記的從政生涯,恰好契合了中國波瀾壯闊的40年改革開放歷程。在正定,改革開放初潮湧動,他帶領當地百姓解放生產力、脫貧致富;在福建,他辦經濟特區、為外商投資營造良好環境;在浙江,改革開放已取得一定成果,他開始將目光投向開發較少的藍色海域;在上海,他抓黨建、發展高新技術,鼓勵上海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主政期間的改革措施,不難看出其中的一脈相承與不斷豐富發展。

值此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央視網特別推出《習近平的改革足跡》系列特稿,帶您一起沿著總書記的改革足跡回顧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領略人民領袖的改革思想與開放胸懷。

“正定是我從政起步的地方,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

1982年3月—1985年5月,習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

此時,適逢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湧起,開拓創新成為時代潮流。

一輛“二八”自行車

一輛老式鳳凰牌“二八”自行車,習近平經常騎著它,奔波在正定縣的鄉間田野,穿梭於滹沱河的南北兩岸。

1000多個日日夜夜,習近平的足跡遍及正定縣25個公社、221個大隊。他在這裡打開了正定改革開放的大門,吹響了富民強縣奔小康的號角,實現了改善農民生活的承諾。

一位鄉幹部回憶說,習近平做人低調,他吃過苦,熟悉老百姓,有生活體驗,也很能團結人。

習近平經常讓縣委幹部走上街頭搞隨機問卷調查,有時他還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自己坐在那裡聽取群眾意見。當時縣委、縣政府的大門也是敞開的,許多老農背著糞筐就進來了。後來,正定形成的許多檔案和重大決策都跟這些調研有關。

通過朝夕相處,正定人民逐漸感受到,習近平思想解放、勇於改革,有著不一般的膽識智慧和扎實的工作作風。習近平的言傳身教也直接影響、帶動了當地政府工作作風的轉變和水準的提高。

一封“共勉”信:不唯上 隻唯實

這是習近平擔任縣委書記後不久,寫給正定四大機構的一封“共勉信”,號召大家“著眼於基層,著眼於實際”,興起調查研究的新作風。

很快,習近平提議頒布了《中共正定縣委關於改進長官作風的幾項規定》,從6個方面要求正定幹部轉變衙門作風,抓大事、乾實事。在習近平的倡議下,正定縣委工作駛入了“效率軌道”:克服文山會海;簡化辦事程式;建立嚴格的崗位責任製。

縣化肥廠和樹林村長達20多年的土地糾紛案1個小時解決了;某部門侵佔公道建房栽樹,致使路線斷絕5年的積案,2個小時內也解決了。

習近平還要求幹部“在國內找出各類同行業的先進典型,發奮比學趕超,力爭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全區、全省、全國居於先進地位。”

正定村級幹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截至1983年底,220名村支部書記平均年齡為42.7歲,許多人是“糧棉幹部”,不具備帶領群眾迅速致富的知識和能力。

1984年3月,正定開始大規模調整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長官班子。調整後,班子平均年齡降到33.1歲,高中和初中畢業幹部佔到86.5%;有經濟頭腦、懂商品生產的幹部佔到41.3%。

人民日報一篇文:發展經濟,平衡生態

如何讓老百姓富起來,是習近平來到正定後一直思考的問題。

為改變分配上搞平均主義、社員出工不出力、生產效率低下的現狀,習近平力推農村改革。在他的倡導下,正定在河北率先全面推行包乾到戶責任製。試點村子當年農業產值翻了一番,平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省內外參觀者不斷。

“依托城市,服務城市,大搞農工商、農民變工人、離土不離鄉。”“城市需要什麽,我們就種什麽;城市需要什麽,我們就加工什麽。”……1984年2月,習近平召開會議專門研究經濟。他提出的“半城郊型”經濟模式和旅遊業的重大“轉型”戰略,讓在場幹部耳目一新。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習近平還非常關注生態問題:“農業經濟早已超出自為一體的範圍,只有在生態系統協調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獲得穩定而迅速的發展。”他在兩河灘以林還林,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和果樹,使荒灘變寶灘;他在塔元莊村設計生態立體農業,既取得經濟效益又獲得生態效益,造福至今。

1984年6月17日,習近平擔任縣委書記不到一年,《人民日報》就以較大篇幅報導了正定經濟的新變化。這也是習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共中央的機構報上。

人才九條“招賢榜”:用人大膽 任人唯賢

1983年底一個冬日的夜晚,河北農大操場邊的一間教室裡,一群大學生聚在燈光下認真地讀著一封信。

這是時任中共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寫給農大正定籍大學生的信函,信中邀請他們畢業後回鄉工作。

“收到來信,大家歡呼雀躍。”現任正定縣總工會主席的祁立廣每每憶及35年前的情景,仍掩不住內心的激動。

彼時,祁立廣正在河北農大就讀,同學們爭相傳閱這封充滿深情的來信。“我畢業以後,按照習書記的指示回到了正定,我們51個人當中,有一半都回到了正定工作。”

“栽上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1983年,習近平撰寫面向全國的“招賢榜”,頒布了招賢納士的“九條規定”,刊發在《河北日報》的頭版頭條位置,在省內及全國引起熱烈回應。他還提出組建經濟顧問團,並發出100多封邀請信。數學家華羅庚、經濟學家於光遠等著名大家,都成為這個小縣城的顧問。

石家莊有一位工程師武寶信,他研製出的醫用化妝品暢銷全國,但在原來的部門卻不受重視。聽說正定縣重視人才,武寶信就讓人捎信表示願意到正定工作。習近平立即決定接收。

一天下班後,習近平帶著縣長、副縣長來到武寶信居住的小區。沒有確切地址,就挨門挨戶打聽,還是找不到,他甚至扯開嗓門在小區裡喊起來。後來武寶信將自己研製的醫用化妝品項目帶到正定,一年就贏利30多萬元。

去無錫考察時,習近平發現了一個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親自做工作,請他來正定擔任油嘴油泵廠廠長。當時這個廠虧損50多萬元、已經瀕臨倒閉。此人上班第二天就把廠裡積壓的產品全部賣了出去,不到一年,該廠產值翻了一番。

他還曾將一名培育出棉花優種的農民破格錄用為國家幹部。

有人曾說,習近平像一個“人才吸入器”,拚命地吸收人才。用習近平的話解釋:“人才,關係著事業的成敗。”

建成“東方好萊塢”:復甦遺跡 影響深遠

正定歷史悠久,習近平熟讀縣志、史料,經常走街串巷,勘察古跡。

正定縣委大院有兩棵大槐樹,枝繁葉茂、綠意盎然。那時,習近平初來正定。“他看到這兩棵槐樹,問我們知不知道樹齡,大家都說不知道,他就讓我們找專家看看,要不要保護起來。後來經鑒定,這兩棵槐樹是明朝初年的,已經600多歲了,於是將它們保護起來。後來還專門立一石碑,刻上《古槐賦》。”時任縣委辦副主任的朱博華回憶。

正定隆興寺是聞名世界的宋代大型寺院,也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部門。但年代久遠,損毀嚴重。習近平頻頻出面邀請國內權威專家前來考察評估,努力籌措資金,克服了重重困難,修複隆興寺。

1983年,中央電視台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習近平希望將“榮國府”引進正定,建成永久性建築,與隆興寺一起成為一條旅遊線路。

1986年8月,在習近平離開正定一年多後,耗資350多萬元、總建築面積37000平方米的“榮國府”景區終於竣工。20世紀90年代,“榮國府”年接待遊客最鋼彈138萬人次,創下“中國旅遊正定模式”。

摯友賈大山曾評價習近平是“含笑進取的改革者”。

憑借那份“讓人們接受歷史性變革的同時,還能優哉遊哉地喝上一盅”的從容與穩健,習近平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大刀闊斧的步伐,開啟了正定改革開放的時代新篇。

“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說我們做到了什麽,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這一條。做到這一條並不是因為我們本事大,而是從心裡有一種想和中央保持一致的覺悟和願望,有這麽一顆誠心,試著去學、去闖。”習近平這樣感歎。(央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