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習近平的改革足跡——福建

編者按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的從政生涯,恰好契合了中國波瀾壯闊的40年改革開放歷程。在正定,改革開放初潮湧動,他帶領當地百姓解放生產力、脫貧致富;在福建,他辦經濟特區、為外商投資營造良好環境;在浙江,改革開放已取得一定成果,他開始將目光投向開發較少的藍色海域;在上海,他抓黨建、發展高新技術,鼓勵上海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主政期間的改革措施,不難看出其中的一脈相承與不斷豐富發展。

值此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央視網特別推出《習近平的改革足跡》系列特稿,帶您一起沿著總書記的改革足跡回顧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領略人民領袖的改革思想與開放胸懷。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習近平曾在這裡工作生活了17年半,親身參與了福建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的足跡遍布八閩大地,帶領福建人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生動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改革爭先 迎難而上在鷺島廈門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改革,先走一步有風險,但國家需要有人去趟路子,搞好了,為國家以後的改革提供經驗,起綱舉目張的作用。

——習近平在一次廈門市委常委會會議上的講話

1985年,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這年夏天,習近平風塵仆仆從河北南下赴廈履新,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分管體制機制改革。

到廈門不久,習近平高大的身影就出現在東渡碼頭,迎海風極目遠眺。他踱步走到橋吊旁,抬頭望著這幾十米高的“大家夥”,詢問工作人員它們能吊多少貨物。

這是廈門港僅有的兩台橋吊,一個吊一年能完成3.5萬個標箱,香港同樣的橋吊每年卻能完成12萬個。通過數次到現場調研,習近平終於把問題搞清楚了——運輸能力不夠,設施不完善,流程環節不配套,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完善設施。

習近平對當時的港務局人員說:“政府不要你們利潤,你們賺來的錢,財政一分都不要,利潤留給你們。但你們必須答應一條,賺了錢首先用來完善設施。”此後,廈門在全國率先頒布稅利分流措施,盡可能把紅利留給企業發展生產。改革第一年,廈門港務局就賺了2000多萬元,沒幾年賺了7億多。

廈門建經濟特區,尚無經驗可循。習近平來到廈門,“就是想嘗試對改革的實踐、對開放的實踐”。而廈航作為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它的誕生,也是我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

當時,廈門機場太小,擴建刻不容緩,但地無一寸、房無一間,沒飛機、沒機組,也沒資金。為了廈航,習近平經常到北京尋求支持。經不懈努力,廈航得到民航部門幫助,由金融機構擔保,向美國波音公司租借了兩架波音-737飛機用於運營。

截至2018年12月,廈航已經擁有210架飛機,350多條運營航線,成為中國民航唯一連續31年保持盈利的航空公司。

1986年,在為廈門航空夢奔波的同時,習近平也在為另一件事頻頻向北京的專家求教,那就是探索建設自由港。當時,自由港在全國都是個新事物,幾乎沒人搞得懂。習近平帶領課題組到新加坡考察,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同時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廈門建設為“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

寸心不昧 萬法皆明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有人認為改革開放必然會帶來腐敗現象。如果是這樣——改革開放不是帶來民心的振奮,而是民心的頹廢;不是增強了黨的凝聚力,而是帶來民心的渙散——那決不是我們所要進行的改革開放。

——1990年2月,習近平《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1988年,習近平調任寧德擔任地委書記。那年冬天,讓寧德的不少幹部印象深刻。

受陳舊觀念影響,當時寧德地區的幹部紛紛佔地建房。這也成為誘發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的重要原因。

經過深入調研,習近平1989年1月主持召開地委工作會議,決定把查處幹部違紀違法佔地建房確定為懲治腐敗工作的突破口,並從思想上、組織上作了全面部署。

有人提出清房問題牽涉面太大。習近平說:“你們是願意得罪兩三千名的幹部,還是閩東二百七十萬的人民?”這一提問振聾發聵,人們瞬間領悟到這位年輕書記懲治腐敗的魄力和決心,心中原有的些許猶豫一掃而空。

經過一年多努力,寧德地區共查處7392名幹部違紀違法佔地建房。各縣建房清查小組還對1982年以來全區佔地建房進行全面普查,張榜公之於眾,由群眾監督舉報。

同樣是1988年的冬天,習近平帶領工作隊接連到寧德的九個縣召開現場會。一天中午,工作隊來到霞浦縣溪南鎮。午餐時,當地幹部拿出水果和上等煙酒招待客人。一看到大約價值十元一包的上等煙,一向親切待人的習近平沉下了臉。他拿起煙,嚴肅地對在場的幹部說:“這包煙,值老百姓多少個工分!”從溪南鎮開始,後面各地都不再準備煙酒。

1989年1月,習近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了四句話:“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是作為黨員幹部的起碼要求;“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要當幹部就不要想發財;“寸心不昧,萬法皆明。”貪汙受賄,魚肉鄉民,這是黨紀國法所不容的;“為官一場,造福一方。”當幹部的宗旨就是奉獻,利益問題上,“拿來主義”要不得,不能圖實惠,謀私利。

在習近平的嚴格要求下,寧德地委風氣一新。

1989年3月29日,寧德地委、行署頒布《關於地委、行署長官幹部廉潔自律的若乾規定》12條。5月15日又頒布《關於黨政機構廉政建設的若乾補充規定》5條。

今日事 今日畢讓“馬上就辦”在榕城福州蔚然成風

要大力提倡“馬上就辦”的工作精神,講求工作時效,提高辦事效率,使少講空話、狠抓落實在全市進一步形成風氣、形成習慣、形成規矩。

——1991年2月20日,習近平在福州市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1990年4月,習近平離開閩東山區,主政省會福州。雖然躋身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列,但當時的福州不但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辦事效率也差強人意。

經過調研,習近平決定把改變幹部作風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1991年2月20日的福州市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向全市幹部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倡‘馬上就辦’的工作精神,講求工作時效,提高辦事效率,使少講空話、狠抓落實在全市進一步形成風氣、形成習慣、形成規矩。”

在明確提出“馬上就辦”之後第三天,習近平帶領福州市有關負責人到馬尾,參加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福州開發區現場辦公會,研究起草福州市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的12條配套舉措。這12條配套舉措的頒布,直接催生了首問責任製、辦事限時製、紅燈呈報製等制度。

上世紀90年代初,招商引資是福州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當時分管外經貿工作的副市長龔雄,把一張1米多長、蓋了130多個公章的宣紙帶到了市委常委會上。據龔雄調研,那時外商在福州投資設廠,走完合約章程審批、工商、稅務、海關、商檢登記等一系列流程,需要數月甚至一年以上時間。

開放意識不夠,機制流程冗長。這件事給了習近平很大觸動。1991年3月,在融僑工業區現場辦公會上,習近平針對福州在招商引資方面存在的問題,首次提出要采取“一棟樓”辦公和有關部門委託代理、上門服務等辦法,減少圖章和公章旅行。隨後,福州外商投資管理服務中心開始在福州溫泉大飯店運行。

“一棟樓”集結了福州市20多個政府部門和社會服務部門,外商可以一口氣辦完一系列手續,再也不用滿城跑了。隨著外商投資項目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入駐“一棟樓”的部門也越來越齊全。

20多年過去了,如今“一棟樓”早已轉化為行政服務中心、市民服務中心,但當時“一中午擬定一份文”“兩天辦好辦廠手續”的故事仍在流傳。

增進福祉 惠及民生在實踐中大膽闖大膽試

只要是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就要在實踐中大膽去闖去試。

——2002年,習近平《研究借鑒晉江經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2000年,習近平擔任福建省省長,從初到福建省任職,至此已有15年,此時這裡已是富饒發達之地。但當時福建人民卻和全國人民一樣面臨著新困擾: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發展,人民群眾的食品供給雖無數量之憂,但存安全之虞。

為此,福建省政府建立起由23個部門組成的治理餐桌汙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聯席會議,自2005年起又改設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在這場“舌尖上的安全”守衛戰中,各部門開始真正形成合力。

時值世紀之交,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處於新的十字路口,以鄉村工業化為主要特徵的“晉江模式”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煙囪比電線杆還多”。多則多矣,然而“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富則富矣,卻是“低端競爭,富而不強”。

習近平重點走訪了恆安、潯興、親親、優蘭發、環球等十幾家企業,仔細詢問有沒有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市場是怎麽開拓的,企業要怎樣做大,存在哪些困難。

2001年4月20日,習近平出席第三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開館儀式後,他徑直來到安踏展館。聽完介紹後,他對企業發展提出三點要求:把好品質關,創出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創新產品。習近平對於開創品牌的要求,在晉江企業家中引起強烈共鳴,晉江企業的品牌意識開始覺醒。

愛拚會贏、敢為人先。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對於改革開放的探索與實踐,正是不斷推進福建發展的寶貴財富和巨大動力。而這些經驗對於全國改革開放實踐也極具借鑒意義。(央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