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7年向百慕大轉移227億美元,谷歌想跑贏歐盟數字稅?

想象這樣一家跨國公司:它在全球擁有數萬名員工,其中在大西洋某小島的員工一隻手就能數過來,但在這裡卻申報了絕大部分的海外利潤,同時企業所得稅率接近於零——這就是美國科技巨頭谷歌公司的避稅模式。

據荷蘭商會日前披露,僅2017年,谷歌就通過一家荷蘭空殼公司,從設立在愛爾蘭的業務公司向位於避稅天堂百慕大地區的總部轉移了199億歐元(合227億美元)的收入,合法地讓谷歌免於觸發美國所得稅或者歐洲預扣稅的繳納,保留了龐大的海外利益。需要指出的是,谷歌的轉移力度大大超過往年:2016年谷歌轉移的收入約40億歐元。

在過去十幾年間,這樣“機智”的報稅手段讓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的海外收入享受到個位數的征繳稅率,而全球海外市場的平均稅率水準卻是它的四倍。

對此,谷歌發表聲明稱:“我們遵循當地稅法,繳納了應有的份額”。而谷歌的合法避稅也恰恰體現了歐盟長期以來缺乏統一的數字稅法案的弊端。谷歌、微軟、臉書、蘋果等等跨國科技公司無一不在“合理避稅”。

為此,歐盟委員會提議改革企業所得稅收規則,但由於歐盟內部爭議過大,不少國家也開始考慮自行制定數字稅法案。“谷歌”們的好日子是否已經到頭了呢?

科技巨頭利用漏洞避稅數百億歐

據荷蘭商會的檔案顯示,2017年,谷歌設在荷蘭的空殼公司“谷歌荷蘭控股信託公司”總利潤達1.36億歐元,但由於巧妙地選擇公司所在地和當地法規,隻繳納了340萬歐元的稅。

目前,歐盟數字企業的實際稅率為9.5%,而傳統企業的實際稅率為23.2%。這都直觀地說明,歐盟對跨國公司征稅的方式已經過時了。

就像谷歌的避稅模式一樣,在目前的法規下,一個跨國公司的每個子公司都可以單獨結算稅單,且相互之間可以交易。更關鍵的是,跨國公司可以自行操作向客戶提供服務的子公司。譬如說,一位英國客戶向谷歌購買了搜索引擎服務,但實際在發票上向其提供服務的卻可能是位於愛爾蘭的子公司,因為在愛爾蘭,外國企業可以享受優惠稅率。

也就是說,目前跨國公司的稅收是根據他們人為將利潤轉移去的所在地征繳的,而不是來自於真正創造服務和價值的地方。

歐盟提議改革方案各國各行其是

去年3月,歐盟委員會提出對科技巨頭公司徵收新的數字服務稅,其中包括臨時和長期兩項提議。長期提議是在歐盟國家建立一個框架性的徵收數字稅的方案,而臨時提議是對科技巨頭公司徵收3%的數字稅。符合征稅條件的公司一般在全球年收入7.5億歐元以上,且在歐洲地區可征稅的收入達到5000萬。

這項提議必須通過歐盟27個國家的討論,不過,由於許多國家認為這將損害創業期的小型科技公司利益,破壞歐洲的商業環境,因此,這項提案的進展非常緩慢,各國乾脆自起爐灶。

去年末,英國政府決定不再等待國際層面進展緩慢的討論,宣布對谷歌和亞馬遜等跨國科技公司徵收數字服務稅,以確保“這些在英國境內運營盈利業務的全球性巨頭能夠繳納一個公平的份額”。英國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稱,英國將單獨采取行動,對全球年收入超過5億鎊的科技公司征稅。他表示,這項將於2020年4月生效的稅目預計每年將為英國增加超過4億英鎊的財政收入。

而法國的數字稅已經於今年1月1日生效。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也表示,預計每年將增加約5億歐元的財政收入。

意大利的提議則更加大膽,意大利將對全球收入超過5億歐元(其中超過5000萬歐元收入來自意大利)的科技公司徵收6%的數字稅。

不過,勒梅爾擔憂如果讚同徵收數字稅的國家都只是執行自己的征稅方案,而不管其他國家是否同意,會造成整個地區的不平衡,這會破壞歐盟的核心目標。

憂慮美方報復

這項提議在歐盟進展緩慢的一個原因是許多對外國企業實施優惠稅率的國家憂心忡忡,比如愛爾蘭、瑞典和丹麥等就表示了強烈反對。他們一方面擔心會損害創新,另一方面由於針對的企業主要來自美國,因此他們恐懼會招致美國的報復。

美國國會議員凱文·布雷迪(Kevin Brady)就表示這種稅是針對美國主導的行業進行的一種“收入攫取”。對此,丹麥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詹森(Kristian Jensen)表示,稅收已經被外界理解為針對美國公司,因此“美國做出反製措施是意料之中的。”

而蘋果和谷歌歐洲總部設立地愛爾蘭也表示反對,愛爾蘭財政部長帕斯卡爾·多諾霍(Paschal Donohoe)也在討論中質問道:“如果強行讓我們征稅,這將帶來什麽樣的後果呢?”

本屆歐盟輪值主席、奧地利財政部長哈特維格·勒格(Hartwig Loeger)認為,儘管歐盟會議中至少四位財政部長對此表示懷疑或強烈反對,但繼續對話的大門依然敞開。

只不過,歐盟數字稅提案何時才能順利落地卻仍不明確,正如勒梅爾所說,“不要指望我們在幾周或幾個月內就解決一代人的挑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